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烷基化氢氧化镁为核,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层单体,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氢氧化镁的壳一核粒子。系统研究了烷基化氢氧化镁、引发剂、单体、分散剂、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产物粒子平均粒径及分散系数的影响。通过重量法测得聚合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产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运用红外光谱分析,透射电镜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壳一核粒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容易发生颗粒团聚。为了更好地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本文报道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为核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TiO2/PBA/PMMA复合粒子。分析二氧化钛、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和超声震荡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表征核壳复合粒子。结果表明,利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51 nm,其粒径分布较未改性纳米TiO2明显变窄,改善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3.
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容易发生颗粒团聚。为了更好地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本文报道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为核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TiO2/PBA/PMMA复合粒子。分析二氧化钛、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和超声震荡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表征核壳复合粒子。结果表明,利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51nm。其粒径分布较未改性纳米TiO2明显变窄,改善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Na)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选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作为有机硅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工艺制备硅油中间体,然后将其与丙烯酸酯类共聚,通过对工艺方法、配方的调整得到了性能优良的硅-丙乳液。探讨了乳化剂加入量、种子乳液量、乙烯基硅含量(Vi-D4用量)、活性物含量等因素对硅-丙乳液转化率和接枝率以及乳胶粒形貌和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质量分数0.8%,种子乳液质量分数30%,V(D4)∶V(Vi-D4)=4∶1,活性物质量分数30%时得到了转化率和接枝率高的硅-丙乳液。电镜照片显示,粒子呈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分布图显示,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在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以过氧基团改性的纳米SiO2为引发剂,NiCl2/PPh3为催化体系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通过纳米SiO2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了表面由氯-硅基团改性的纳米SiO2,然后再将其与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反应,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成功引入过氧基团,得到了过氧基团改性的纳米SiO2粒子.结果表明,通过调控Ni2 和Ni 之间的变价关系,使得整个聚合反应具有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通过酯交换反应,即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的纳米SiO2杂化粒子与氢氟酸反应,可将聚合物层从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成功解离.GPC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聚合物接枝层的分子量基本可控,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关系,ln([M0]/[M])与反应时间成正比,两者成线性关系.AFM分析表明,聚合后聚合物链均匀接枝到纳米SiO2表面,得到了分散稳定的以二氧化硅粒子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核壳杂化粒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聚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DMS/PMMA)核壳乳胶粒子,通过引入功能单体ITA、MAH或GMA实现核壳乳胶粒子的功能化。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核壳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乳化剂对核壳乳液聚合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制备了表层羧酸化的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乳液。通过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凝聚率和表面张力的分析研究了乳化剂种类、配比、用量以及功能单体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非水滴定法、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OP—10引入乳化体系,使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但随着OP—10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复合乳化剂SDS/OP—10用量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极性单体ITA的使用导致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分析结果还证明ITA已成功参与了壳层的聚合反应,乳胶粒子具有明冠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8.
超声辐照下BA/AM体系的无皂乳液聚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丙烯酸丁酯(BA)与丙烯酰胺(AM)超声无皂乳液共聚合,在不加入引发剂的情况下,合成了BA/AM乳液共聚物。研究了超声波强度,无机盐浓度,环境温度等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超声波强度下乳液粒径的分布。同时还作了乳液粒子的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450W超声强度时,所得乳液粒径最小,可达160nm。透射电镜分析表明,乳液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壳层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酰胺的共聚物,核层为丙烯酸丁酯的均聚物。  相似文献   

9.
以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晶型、分散性好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反应单体,DVB为交联剂,使用水溶性引发剂KPS,采用单体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Fe30dPMMA,该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子尺寸约为500nm。  相似文献   

10.
将一种聚合型的受阻胺光稳定剂,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PMPA)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乳液聚合制备出一种具有紫外光稳定能力的核壳结构弹性体粒子。并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结果证实光稳定基团已成功接枝到乳胶粒子中。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且粒径约为100 nm。热分析(TGA)结果表明,受阻胺基团的引入可以改善乳胶粒子的热稳定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初始分解温度。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的本体聚合反应.研究了超声波频率,超声波辐照时间,超声场温度,引发剂用量对MMA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围内,超声波不能直接引发MMA单体产生自由基,进行本体聚合.超声波的频率对MMA单体的转化率有一定的影响,在频率为35 kHz的超声波辐照下,对提高MMA单体转化率的作用最大.随着超声波辐照时间的增加,MMA单体的转化率随之而增大.超声波辐照下,MMA单体的转化率随聚合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引发剂用量增加,MMA单体的转化率增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高岭土为核,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聚物。将制得共聚物与聚丙烯共混,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测试其共混物的动态机械性能,得出共混体系中温度与内耗因子的关系,温度与储能模量的关系以及温度与损耗模量的关系,并对所得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种核壳结构的共聚物粒子与聚丙烯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提高聚丙烯材料的阻尼性能,且可降低聚丙烯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从而改善聚丙烯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高岭土为核,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聚物。将制得共聚物与聚丙烯共混,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测试其共混物的动态机械性能,得出共混体系中温度与内耗因子的关系,温度与储能模量的关系以及温度与损耗模量的关系,并对所得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种核壳结构的共聚物粒子与聚丙烯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提高聚丙烯材料的阻尼性能,且可降低聚丙烯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从而改善聚丙烯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聚丙烯酸丁酯胶乳和丙烯酸丁酯与苯乙烯共聚胶乳,然后采用乳液聚合法接枝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ACR).以ACR作为聚氯乙烯(PVC)的抗冲击改性剂,考察了具有不同组成的ACR对改性后的PVC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Monodisperse microspheres (mean diameter 200–300 nm) with polystyrene cores and poly(acrylamide-co-butyl methacrylate) shell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method. Moreover, the effect of mixed solvent on the preparation, morphology and monodisp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solubility parameter of butyl methacrylate and solvent affected mainly the molding of monodisperse core-shell microspheres. When the microspheres were fabricated in a sequential synthesis process, addition of hydrophilic and organic solvent including butyl methacrylate led to spherical degree of the particles becoming worse, and the mean diameter of the microspheres decreased and the monodispersity became better with increasing the crosslinker methylenebisacrylamide dosage.  相似文献   

16.
采用s,s’-二(α-二甲基乙酸羟乙酯)三硫代碳酸酯调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动力学呈一级线性关系,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加,得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聚合物。以得到的聚合物PM-MA作为大分子RAFT自由基聚合试剂,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进行扩链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PMMA-b-PBA。  相似文献   

17.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明胶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高吸油性树脂.测试树脂的吸油性能,并采用蒸馏水法对树脂的再生工艺进行研究.实验最佳工艺条件如下:当温度80℃、反应时间6h时,所得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为理想,吸油率为19.6 g...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酰乙酰氧基乙酯(AAEM)为交联单体、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为引发剂、乙二醇丁醚为溶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经转相方式制备了自交联型丙烯酸酯分散体,该分散体在烘烤条件下不需要外加交联剂即可发生自交联反应.研究了丙烯酸、甲基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