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在中华几千年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景德镇陶瓷艺术瑰丽多彩,中国画艺术繁花似锦,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瓷都艺术家,充分发挥陶瓷传统艺术特长,结合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千世领先,精美绝伦的青花、粉彩、新彩等各种陶瓷艺术,从而促进瓷都国画艺术的发展,使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更加紧密的结合,互为借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中的一部分,它是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在不同造型的陶瓷胎体上进行装饰,主要方式是采用陶  相似文献   

3.
中国陶瓷、中国书画,是两门有着历史文脉关系的艺术。彩陶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陶瓷文化是对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陶瓷绘画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国画是瓷器绘画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景德镇瓷器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因此,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来绘制陶瓷,是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涵来看,都是以陶瓷材质为体,以陶瓷的釉、颜料等为表现手段,用中国画的技法和风格来表现一种神韵。中国画的材料是笔、墨、纸、砚和颜料,构成画面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线条和笔墨、色彩。中国画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及韵味均能在陶瓷上很好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陶瓷、中国书画,本身是两项有着历史文脉关系的艺术。彩陶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陶瓷、书画的关系其实是母与子的关系。陶瓷文化是对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陶瓷绘画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应该说中国画是瓷器绘画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景德镇瓷器装饰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一、分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内涵,而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在一定水平上打开了中国画的历史之门,也在逐渐产生详细的中国画体系的基础上,融合了材料和技法的特点,在消化吸收中国画的技法以及艺术美含义的基础上,持续丰富和健全了其艺术特性。其中,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装饰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从宋代开始消化吸收中国画的审美和技法,与中国画同步发展,乃至在当代出现了中国画艺术家跨界陶瓷美术绘画的艺术状况。因而,本文对陶瓷绘画开展简略分析,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亮  李雨青 《陶瓷研究》2007,22(4):101-102
中国画成熟以来陶瓷绘画产生极大影响,而其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人画对陶瓷绘画的发展直至其能够成为独立的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以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籍为品味,追求一种"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感觉。陶瓷艺术也要遵循这种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都深深的影响到陶瓷艺术的创作。陶瓷绘画的形式和分类基本同绘画的表现手法一致。在线条运用上,无论是国画,还是陶瓷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陶瓷绘画要充分发掘它潜  相似文献   

9.
林霖 《中国陶瓷》2006,42(10):58-59,62
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探索、继承、创新中创造出中国画这具有我国独特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与中国画根出同源,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陶瓷绘画同样辉煌,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段,陶瓷绘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并伴随着中国画的成熟与发展,在陶瓷表面,利用不同的釉料和艺术手法达到一种新的美的境界。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结缘,引导了陶瓷绘画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陶瓷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中国的陶瓷绘画是从国画中吸取绘画技法的精髓。陶瓷是火与土的结合,陶瓷绘画表现手法与国画也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与意境在陶瓷绘画艺术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陶瓷绘画和中国画一样都讲究画面意境的营造.本文着眼于陶瓷绘画的创造过程,从中国陶瓷绘画意境营造的人文因素和文化品格鉴赏以及陶瓷绘画的工艺性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意境营造的必要性及其社会文化价值,对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都承载着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了具有民族个性和特色的世界性语汇。从审美趣味、表现技巧等方面陶瓷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很多中国画的影响。而且在精神高度上都在不懈追求,不断深化。由此可见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关系非常密切,最为明显的是在题材选择、绘画技巧、审美追求和意境传达上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张毅 《陶瓷研究》2022,(2):110-112
陶瓷绘画最早要追溯于原始彩陶,从中国的陶瓷史看,陶瓷绘画与中国画有同源同宗的审美趣味,20世纪开始,西方艺术涌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传统的陶瓷绘画审美观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探讨和研究在现代语境下的陶瓷绘画创作的审美观念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梳理各个时期的陶瓷绘画的审美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陶瓷绘画创作者在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当随当代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中国画是笔含墨的艺术。中国画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争奇斗艳;陶瓷以它鲜明的材质特点,独特的表现技法而独立于世界艺坛。人复一人,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离不开各时代杰出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如此循环往前。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中国画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在陶瓷绘画装饰中往往能够让人感到中国画的那种深远的意境,陶瓷同中国画艺术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画和陶瓷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最早陶瓷装饰是中国绘画形成的源始,只是在不断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形成了中国陶瓷,也有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陶瓷装饰从远古的彩陶到彩釉,到各种陶瓷工艺下的图案装饰,都已清晰地表现出它的特质和面貌,并且各产区由于工艺的不同,瓷质的不同,创作的不同,又有了各自的特点。然而中国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除自身发展外,历史上也不断地回归陶瓷装饰,不断地冲击和补充传统陶瓷装饰,促进陶瓷装饰不断地有所创新和进步,尤其是清末民初一些文人绘画进入陶瓷绘画,使陶瓷人文装饰艺术有了极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陶瓷绘画源远流长,在各个时期均有优秀的代表作品。陶瓷绘画的技法不拘一格,形式繁多,但是最能体现陶瓷绘画艺术的是,以国画形式表现的陶瓷绘画,不论是材质不同的青花、粉彩、新彩或以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种物象题材表现的作品,均有非常强的表现力。陶瓷绘画与传统的中国画,只是在材质上有所区别,绘画技法、形式、审美观念都是相同的。中国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相似文献   

17.
蒋莹静  袁翔 《陶瓷研究》2011,(2):108-109
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探索、继承、创新中创造出中国画这具有我国独特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与中国画根出同源,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陶瓷绘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并伴随着中国画的成熟与发展,在陶瓷表面,利用不同的釉料和艺术手法达到一种新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陶瓷研究》2010,(4):31-32
<正>刘静,1985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国画专业,师从李强教授研习中国画,同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绘画与陶艺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冰教授研习青花陶瓷绘画艺术。擅长中国画,以山水画、人物画为主,兼画花鸟画。陶瓷绘画以  相似文献   

19.
熊焰  陈嘉元 《陶瓷》2022,(2):158-160
中国画以其独特优美的构图方式较其他绘画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将其运用在我国的民族工艺陶瓷上,展现出的将中国风情的画风、中国画独有的构图以及创造者自身的艺术素养融合为一体的的陶瓷绘画.陶瓷绘画起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成为主流,并运用至现在.中国画的构图于陶瓷绘画更能提升艺术的美感,展现中国文化都有的魅力.本文通过对中国画构图在...  相似文献   

20.
<正>泼彩作为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在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基础上,探索、继承、借鉴、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现代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技法。不仅丰富了陶瓷装饰的文化,更为古老的陶瓷艺术发展打开了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