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某公司芳烃项目3.2 Mt/a连续重整装置混合进料换热器更换为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运行情况。结合板壳式换热器和缠绕管式的结构特点,对更换前后运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缠绕管式换热器在此处表现出热端温差低、管壳程压力降低、管壳程流体分布均匀等较优良的特性,消除了壳程出口压力的脉冲波动,实现了重整反应氢油比以及重整临氢系统压力降的大幅降低,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分别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其使用特点,以及这两种换热器在广州石化重整装置中的应用情况。使用板壳式换热器后,降低了装置能耗,减少了操作费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进料换热器作为重整装置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装置的能耗和平稳生产。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换热器在大型装置中的运行特性,以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两期四系列3.8 Mt/a连续重整装置为例,在相同负荷和变化负荷两种工况下,比较分析焊接板式换热器和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热端温差和反应压力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负荷工况下,缠绕管式换热器比焊接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低6~7℃,反应压力降降低15~20 kPa;在变化负荷工况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反应压力降变化率是焊接板式换热器的0.6倍,表现出较强的抗波动性。在本案例工况下(不考虑进料组分变化),重整装置选用缠绕管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反应压力降小、抗波动性好的优势,为大型炼化装置的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4.
反应进出料换热器是重整芳烃联合装置中关键设备,以某1.5 Mt/a芳烃联合装置为例,石脑油加氢、重整、异构化及歧化各装置反应进出料换热总回收热量占反应产物热量80%及以上,可大幅降低重整芳烃联合装置能耗。介绍了目前已投产的大型化重整芳烃联合装置中缠绕管式换热器和PACKINOX焊接板式换热器选用情况,缠绕管式换热器适用于大型化重整芳烃联合装置各反应进出料换热,1台即可满足各换热位置换热需求;PACKINOX焊接板式换热器适用于重整、歧化、异构化反应进出料换热,对于3.2 Mt/a及以上重整装置,可选用PACKINOX焊接板式换热器2台并联。  相似文献   

5.
某公司连续重整装置加工能力为1.4 Mt/a,2009年5月建成投产。运行期间装置进料板壳式换热器出现内漏问题,最高泄漏率达8%。2013年大修期间对板束进行了更新,但运行不到2 a,内漏问题再次出现,同时还出现喷淋棒压差高的情况,最高压差达0.51 MPa,使连续重整装置进料负荷受限。2017年5月,将连续重整进料换热器改型为缠绕管式换热器,解决了高温环境下因受热膨胀不均匀造成换热器内漏的问题。投用以来各项参数稳定,喷淋棒压差保持在0.05 MPa左右,整体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大型板壳式换热器研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板壳式换热器是集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优点于一身的新型换热设备。板壳式换热器样机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重整装置上使用 3年 ,效果良好。应用于克拉玛依石化厂重整装置的首台大型板壳式换热器顺利研制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焊接板式换热器的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介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芳烃联合装置异构化单元的工艺流程及能耗情况,其中燃料气能耗为18 743.12 MJ/h,占芳烃异构化单元总能耗的55%。认为目前反应进出料列管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差、反应物料进加热炉温度低。提出将原列管式换热器更换为高效板壳式换热器,并采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高效板壳式换热器的节能效果进行模拟核算,核算结果显示:反应进料进反应加热炉的温度提高了32.9℃,加热炉热负荷降低了11 537.54 MJ/h。按芳烃联合装置"三苯"产量平均42 t/h计算,装置单位综合能耗降低274.65 MJ/t。  相似文献   

8.
大型焊接板壳式换热器在重整装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产大型焊接板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在重整装置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焊接板壳式换热器在使用中的优点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板壳式换热器泄漏原因分析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连续重整装置板壳式换热器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换热器失效是氯化物应力腐蚀造成的。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国产板壳式换热器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板壳式换热器在燕山石化重整装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反应进出料板壳式换热器在燕山石化重整装置中的应用情况,并与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绕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天然气处理工艺时效果不稳定,频繁出现冻堵且换热效率大幅度下降。通过分析绕管式换热器结构及除垢工艺,掌握其换热和运行、维护的特点,并以克拉美丽天然气处理厂的原料气预冷器为例,找出冻堵和换热效率低的原因,结合绕管式换热器和天然气处理工艺特点提出了关于绕管式换热器应用的建议:根据气质条件确定换热器物流安排;严格控制原料气杂质含量;均匀注入防冻剂,为绕管式换热器在天然气处理工艺中的安全平稳运行及节能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和Fluent软件相结合,对夹套式热管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热管热交换器在余热回收系统中的特点和作用。根据夹套式热管热交换器结构特点及传热特征,建立了夹套式热管热交换器流动与传热的三维物理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划分,选用k-ε湍流模型和耦合传热法,研究了夹套式热管热交换器壳程温度场分布。结果显示,夹套式热管内沿工质流动方向温度层次明显,壳程靠近热管的部位温度梯度大。  相似文献   

13.
管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贻乡 《石油机械》1999,27(9):14-15
针对管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几何关系的多自变量约束难题,提出了以管长、折流板间距与壳外径之比、管间距与管外径之比三个设计变量作为优化判据。将初投资额与年运转费用作为寻优目标函数,采用复合形电算法求解,避免了求导数复杂的数学运算。实例优化计算结果与常规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优化设计可使管式换热器在满足给定约束条件下,节约25 % 以上换热面积,提高管程和壳程的流速,从而提高传热系数,最终得到操作、能耗和投资等方面的最佳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热管传热性能对小型热管换热器散热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素雯  张红  庄骏 《石油机械》2006,34(12):14-17
在零重力辅助下,小热管热阻是小型热管换热器散热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集总参数法对于换热器系统数值计算的高效性思想,建立了热管、热管换热器的集总参数模型。对同一热管换热器选用不同传热性能的热管,在不同传热温差和流体质量流速下,就其散热效能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零重力辅助下,热管换热器管内热阻存在一临界值Rcri。当热阻RHP≤Rcri时,管外热阻起主导作用,热管换热器的散热效能εh几乎不随热管管内热阻的值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芳烃厂芳烃联合装置改造开工过程中两台并联的立式换热器存在偏流问题 ,分析了偏流问题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改造方案 ,即 :缩小换热器的管程分配器筛板的孔径 ;管程进料管内增设气液混合器 ;两台立式换热器壳程出口物流经各自管道分别进产物分离器。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的线算图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公式复杂,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线算图法进行气气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的方法。将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中的对流换热系数、流动阻力和携带传热极限计算公式均以线算图的形式表示,并给出计算实例。线算图法与常规计算方法相比,两者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小,但线算图法更方便、简单,同时可以清晰地表示各参数对热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夹点技术对加氢裂化装置的换热网络进行优化,利用Aspen Energy Analyzer V 8.4软件模拟换热网络曲线对换热网络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并利用Aspen Hysys模拟软件对优化方案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换热网络的夹点温度为147.2℃,装置换热网络最小热公用工程用量为7.72 MW,最小冷公用工程用量为8.39 MW,节能潜力仍有6.67 MW;通过采用新增1台换热器E 1(利旧),利用152℃的柴油给45.5℃的冷低分油换热的优化方案,可分别节约热、冷公用工程2.11,0.36 MW,热、冷公用工程节能效率分别为27.34%,4.29%。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试验设计、模型拟合与统计学的方差分析方法,考虑多因素的影响,研究热风进口温度、冷风流量与倾角同小热管换热器散热效能的关系及影响程度。试验对象为采用烧结吸液芯小热管制作的换热器,采用气-气换热方式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冷风流量与升高倾角均能提高烧结吸液芯小热管换热器的散热效能;0~20°倾角内,冷风进口温度为15℃,热风流量为70m3/h,冷风流量在30~90m3/h,烧结吸液芯小热管换热器的散热效能在0.27~0.39之间;倾角为20°时,热风进口温度在38~48℃且冷风流量在72~100m3/h可获得较高的散热效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钢制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法,实现了无公差、无附加力的设备安装,从根本上避免了强力组装,确保管系法兰无泄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热力学能质传递理论定义并导出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计算公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对换热器系统能质传递有效度的影响,比较了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与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结果表明,对于由多台结构和流型相同的换热器串一并联组合而成的换热系统,当其中的每台换热器为逆流布置时其热力学性能最佳;在相同的情况下,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总是大于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且换热器系统的能质传递有效度和换热器系统的传热有效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随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流率比以及单台换热器的流型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