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灵璧县农田除涝工程现状和涝渍灾害入手,分析了农田排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田治涝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分析农田成涝的原因,介绍了在农田改水治涝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临沂经济开发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内容,探讨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运行管理措施及取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海城市2010年内涝情况,调查分析了海城市农田易涝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猛  姚梅  李瑞 《治淮》2024,(3):74-75+82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农业涝渍灾害频发的地区。根据区域降水特点、土壤特性、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分析淮北地区农田涝渍形成的原因,回顾多年来的农田涝渍治理历史,总结治理工作经验,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珠江下游三角洲电排治涝概述珠江下游三角洲易涝地区分布在广州市,佛山市,清远县等25个市县,有农田1269万亩,其中水田972万亩。雨量充沛,每年汛期4~10月,日雨量在100~200毫米暴雨常有出现,汛期雨量占年雨量80%。各江河中水位以上持续时间也较长。堤围区内农田的田面高程一般都比较低洼,故常受外江较高的洪(潮)水位包围着,以致汛期堤围区内雨水不能畅泄,甚至闭流,易成涝渍。该区易涝农田面积有45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36.7%。解放前和五十年代涝灾年年都有。  相似文献   

8.
地处浔江和桂江汇合处的梧州地区某些县、市,包括梧州市、藤县、苍梧县等,约有10万亩低洼易涝农田经常受到洪水灾害,平均每年损失粮食达3,000余万斤。这些低洼易涝农田大多分  相似文献   

9.
辽中县农田涝灾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辽中县农田涝灾现状,分析了涝灾的成因以及治理涝灾对策,同时,阐述了要想保障涝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田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地下排水应列于土地整理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涝渍潜与盐碱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一个不利因素,农田地下排水是治理涝渍潜与盐碱主要措施。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国家投入强度的增大,尤其当前兴起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土地整理中应首先将农田地下排水列入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蜿蜒河涝区地处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境内。1985年主河道疏浚后成为涝区排水总干,控制面积1,230平方公里,区内现有农田115万亩。整个涝区农场市县相间,在三江平原的涝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涝渍灾害成因、排水指标及农田排水系统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田排水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粮食主产区建设,涝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因降雨导致涝灾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也在逐步加剧。如何开展今后的治涝工作,提高农田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简述了涝区概况和治涝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了今后涝区治理工作的重点,指出了提高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如何有效预防涝灾、减轻涝灾、科学救灾,成为摆在水利和农业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嘉祥县部分农田“逢汛必涝,涝则成灾”的现状问题,指出了嘉祥县除涝工程存在的短板,分析了涝灾成因,提出了防治涝灾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15.
江东灌区由于年降水量较大,地势较低,极易形成农田涝灾,使得土壤盐碱极其严重.为了保证农田土壤结构利于农作物生长,采取了工程措施及农业措施对涝灾进行治理,从而保证涝区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泥尔河涝区治理措施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棱县泥尔河涝区为大型涝区。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治理,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排水干、支、斗渠基本配套并组成输水网,农渠及以下渠道基本配套并组成田间集水网;渠系建筑物基本配套;农田道路网已形成;治涝标准逐年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幅明显,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大面积的洼涝盐碱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为此,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和治理洼涝盐碱农田是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靠引滦水源解决;农业用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80年代,辽宁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以防洪、治涝、灌溉和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全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全省30年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历程,梳理成功经验,并对未来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涝、渍试验组和正常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景下,拔节期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13时碳通量最低,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涝渍情景可以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碳通量,其中涝水情景的影响更为明显,第3d后涝渍情景对冬小麦碳通量影响明显减弱。碳通量随温度呈三次曲线变化,在正常和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7℃左右达到最高点;在涝水情景下5℃左右达到最高点。拔节期碳的累积主要用于植株茎部生长,渍水3d为降低碳通量且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佳时点。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方法瓶颈,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在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和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系统化解决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