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桩-土界面摩擦对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符合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沉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讨论了桩-土界面不同摩擦情况对沉桩产生位移场的影响。并对桩-土相互作用及水平向孔扩张的2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其摩擦情况是正确模拟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土与结构接触面室内剪切试验多集中在恒荷载和恒位移加载条件下接触面力学特性的研究,而预制桩基础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受力条件与恒刚度加载类似,即桩土界面法向应力随桩周土体法向位移是动态变化的。针对目前黏性土中桩土界面大型恒刚度的试验手段比较缺乏,自主设计研制了一种大型恒刚度直剪仪用于桩土界面力学特性的测试。该直剪仪考虑了桩周土体变形特点,剪切过程中桩土界面接触面面积始终保持不变,能够准确模拟桩土界面剪切试验;采用弹簧组加载系统和数控电机控制系统,法向可提供恒刚度边界条件,水平切向可按位移控制,能够实现桩土界面上直线和循环剪切的加载路径。试验结果表明:该直剪仪能够很好地再现黏性土中桩土界面在恒刚度加载条件下直线剪切的力学响应,为静压桩沉桩过程的桩土界面力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位移调节器用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移调节器是用于调节物体支承接触点之间位移的特殊装置,可用来保证端承型桩筏基础桩–土的变形协调和共同作用。为研究端承型桩筏基础中位移调节器的设置对桩–土–筏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位移调节器设置前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室内模型对比试验。试验测量了桩身轴力、筏板沉降及桩间土反力,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端承型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整体沉降与差异沉降分布特征以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等内容,结果表明:与常规端承型桩筏基础相比,位移调节器的设置改变了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顺利实现了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适当支承刚度的调节器可优先且充分地发挥筏底土体承载能力,优化桩土荷载分担比。结论可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圆孔扩张法及应变路径法由于土体的大变形和桩土界面摩擦接触问题而难以模拟动态的压桩过程,数值模拟法能够考虑到土体的本构关系、大变形和桩土的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静压桩挤土效应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能够实现动态压桩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沉桩产生的水平及竖向挤土位移场,讨论了动态压桩过程对沉桩挤土位移场的影响,并和现场实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挤土位移场动态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一致,且能反映土性的变化情况;在动态压桩过程中,水平向的挤土位移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竖向挤土位移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浅层土体表现为隆起增加,而深层土体表现为下沉量增加。挤土位移的最大值与压桩深度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在压桩过程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内力、沉降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 -筏板基础相互作用体系内力和变形的实用方法。该方法将筏板基础划分为Mindlin板单元 ,桩 -土体系的支撑刚度利用Boussinnesq解和Mindlin解及有限压缩层模型确定 ,对垫层则近似用分布弹簧模拟。同时还给出一种考虑无限刚性上部结构的算法。对所建议计算模型的各个方面及其参数取值进行了讨论。编程计算的结果与三维有限元及工程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表明所建议方法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Biot固结理论和积分方程研究了考虑流变的饱和土–单桩–筏的共同作用问题,首先应用积分变换方法得出了半空间表面作用环形荷载时的基本解、基于半空间表面作用环形荷载的基本解、半空间表面作用圆形荷载的基本解以及桩–土、筏板–土变形协调条件得出了饱和土–单桩–筏板共同作用在时间域内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运用Laplace变换对上述积分方程进行简化,求解积分方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逆变换即可得单桩的位移、轴力、孔压以及筏板与土的接触正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义位移模型的大直径桩体结构单元内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雄华  王蕾笑  周健 《工业建筑》2001,31(10):34-36
以广义位移法数值模型为基础 ,给出了桩 土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有限元程序中大直径桩体结构单元的内力分析算法。对典型工况下大直径单桩的内力数值分析表明 ,大直径桩体结构的几何尺寸以及梁柱结构特性对桩 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影响很大 ,是桩基设计计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桩 土 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中 ,二阶效应及节点板域的剪切变形对于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内力、位移等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制开发的桩 土 平面杆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程序DIPSFSA不仅可直接求解考虑共同工作后钢框架结构各杆件的内力和位移 ,而且还可以考虑节点剪切变形及轴力引起的二阶效应 ,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实际受力与变形特征 ,便于Ⅲ ,Ⅳ类场地土上钢框架的实际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动力接触非线性是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难点之一。分析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接触条件和接触状态,构建法向接触单元和切向接触单元模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接触非线性。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土-结构在水平加速度波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叠加法向接触单元和切向接触单元可以有效模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接触非线性。在水平加速度波作用下,分析土-结构的相互作用而不考虑接触的分析性对基底的竖向应力影响不大,但是会低估基底的水平应力。  相似文献   

10.
张荫  卢俊龙  黄炜  张玮峰  田洁 《工业建筑》2012,(8):37-40,11
为了研究生态复合墙结构在地基基础与结构相互作用时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方法,建立生态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和纯剪力墙结构在相互作用条件下的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结构及地基基础的内力及变形。结合计算结果,分析了相互作用对桩筏基础、地基的应力、应变等的分布规律的影响,并将两种结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了筏板厚度、混凝土强度、桩长、桩径等因素的变化对上部结构、桩筏基础的应力、应变及桩顶反力、桩筏荷载分担比等的影响,为生态复合墙结构桩筏基础基于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ANSYS程序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双塔连体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这两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地震反应如自振周期、位移、地震剪力都受到明显的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无限地基的动力效应较难确定,结构-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主要局限于频域分析,从而限制了非线性分析应用。阻尼抽取法(DSEM)通过在有限域内施以附加人工阻尼再移频抽取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模拟非均匀无限粘弹性介质的动力特性,在结构-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DSEM进行结构-地基交界面相互作用力-位移时域分析的有限元逐步积分形式算法,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公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工程有限元计算及与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程序结合的需要。最后,以实例形式论述了该方法良好的精度及实现中各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风力发电结构动力反应的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长凤 《特种结构》2008,25(2):17-19
本文通过对风力发电结构系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分析风力发电结构的"桨叶—塔体—基础"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形成了另一种对比模型。利用上述分析模型对风力发电结构分别进行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风力发电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Implementation of M-PFI method in design of steel plate wa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demonstr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ified-plate frame interaction (M-PFI) method in the design of a steel plate wall (SPW) system, three SPWs of different heights were designed for this paper using the M-PFI method. Evaluation of the M-PFI design methodology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FE) method to analyze each of the three SPWs under a pushover load to determine its load displacement diagram. FE result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M-PFI model results. Good agreement was observed for stiff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SPW models obtained from both the M-PFI and FE methods. The FE method was used not only to evaluate the three SPW designs, but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eam size and material hardening on SPW design.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 step-by-step M-PFI design procedure and a simplified flow chart to better illustrate the design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陈静娴 《山西建筑》2014,(5):175-177
通过ANSY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未加支座、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加铅芯橡胶支座、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加铅芯橡胶支座并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连续梁桥的三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力响应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用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现有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优缺点,从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用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采用三维弹塑性杆系模型模拟上部结构,在基础底面放置水平、竖向及转动的弹簧和阻尼单元来模拟土与基础的接触作用,通过弹簧和阻尼参数的改变来模拟不同的场地等状况。用该种方法计算分析一个10层的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场地土剪切波速、上部结构刚度和地震动强度等因素对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同时探讨各种情况下的结构地震能量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来说,考虑相互作用后场地变软和上部结构刚度增大不一定使楼层顶层位移增大,但是软弱场地对结构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并且增大上部结构刚度会使楼层剪力和弯矩有所增加;地震动作用下,上部结构刚度改变对能量的变化趋势影响很小,但是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结构阻尼耗能和结构变形能在体系能量的平衡中的作用都是主要的;改变地震强度时,不同的地震波对相互作用体系的能量的影响是不同的,阻尼耗能和结构变形耗能的作用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考虑土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本文运用ANSYS软件对一双塔楼连体结构建立了考虑土体参与共同作用和不考虑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共同作用后,结构周期变长,地震反应更为强烈,偏于不安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不考虑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超大型冷却塔结构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竖向地震作用对超大型冷却塔结构的影响以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竖向地震作用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冷却塔塔壳的竖向加速度和竖向位移、塔壳喉部主应力影响明显,对支柱轴力有一定影响,对结构水平向的地震响应影响相对较小;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竖向地震作用对支柱的竖向加速度、支柱内力以及塔壳喉部的主应力影响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focusses on the use of physical modelling in ground movements (induced by underground cavity collapse or mining/tunnelling) and associate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ssues. The paper presents first an overview of using 1g physical models to solve geotechnical problems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 related to vertical ground movements. Then the 1g physical modelling application is illustrat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damage in masonry structure due to subsidence and cavity collapse. A large-scale 1g physical model with a 6 m3 container and 15 electric jacks is presented with the use of a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 position on the subsidence trough is analysed in terms of crack density and damage level. The obtained results can improve the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damage in masonry structures. Nevertheless, ideal physical model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us, futur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models (analogue materials and instrumentation) could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using 1g physical models in geotechnical and soil-structure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