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发展,重点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现行抗震设计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可靠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设防地震等级的确定、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和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最后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未来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设防地震等级的确定、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和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最后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未来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5)
本文回顾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史,总结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法,提出了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史,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各项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法,提出了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涛 《山西建筑》2008,34(7):103-104
指出了传统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尽量减少结构破坏和生命的损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则追求建筑结构性能、安全与经济三者的优化平衡,对常规抗震设计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着重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四川建材》2016,(2):75-76
随着地震灾害的频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越来越成为工程抗震领域的新趋势。本文根据钢结构的主要特点,综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各国发生了造成巨大损失的地震的情况下提出的,并马上被各国学者广泛研究,目前地震工程界已经认为它将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与传统理论的对比介绍了PBSD的特点,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抗震设计思想无法满足社会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多种需求,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引起世界个国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本文着重介绍了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以及目前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展示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过程,并介绍了可靠度理论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慧  李振兰 《山西建筑》2009,35(13):294-295
对我国现行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比较了我国现行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为完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钢管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是现代工程抗震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与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相比,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可反映具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在综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背景、概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钢管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理念和设计方法,讨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DBSD)应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时的方法和步骤,并对确定该类结构的目标位移和相应的侧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某12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模型并进行了静力推覆(pushover)分析,初步评价了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钢结构》2011,(6):77
近几年来,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抗侧力结构不断涌现,但关于此类结构的抗震规范却仍基于弹性设计方法。为满足设计过程高效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钢板剪力墙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非线性目标侧移和预选屈服机制。该方法很简捷,能得出更先进的设计指标。以不同钢板长宽比和不同允许侧移条件下某4层结构为例,通过强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对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的非线性侧移与目标侧移非常接近。将峰值处的位移图与所选屈服机制进行了对比。基于上述试验,今后还需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3.
我国规范采用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了多水准、多目标设防的概念,是当前国际抗震设计发展的方向。实现性能设计,首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抗震性能目标。首先列举了国外规范及我国规程提出的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继而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针对超限高层提出的性能目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4栋典型超高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抗震性能目标。在进行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时,除确定结构整体的性能目标外,应针对结构的薄弱部位制定相应的性能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4.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ideal method for use in the future practice of seismic desig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seismic design code in China. Suggesting the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 beyond the code specification (TBBC), applying PBSD method due to its many advantages of PBSD and aiming TBBC characteristics, a PBSD flowchart is presented and the proposed code is described.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performance levels and the main method to implementation of PBSD have been presented. Site feasibility requirements, conceptual design scopes and basic rules have been proposed. Performance objective‐oriented procedures for preliminary desig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ave been presented. Suggestion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the evaluation of new TBBC have been made. 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PBSD for application of TBBC, a typical case study has also been conducted. It is believed that PBSD methodology will bring a new era to engineering practices with increased confidence in, and reliabilit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safety.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一代结构抗震方法,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简称PBSD)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从PBSD的特点出发,对PBSD的核心内容地震水准、结构性能水平及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6.
姚蔚  梁培新  张翼虎 《工业建筑》2012,(Z1):158-162
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BSD)用于变电站的结构设计中。由于变电站破坏引起的损失难以估计,投资-效益准则的应用较困难。根据汶川大地震中变电站震害情况分析,指出钢构架一般能满足抗震要求,而对变电站混凝土结构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有针对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我国规范对结构的目标性能要求,而某些重要的变电站结构可在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一个层次而达到"大震可修"的要求。采用基于迭代变形计算的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目标性能要求的变电站结构,设计结果表明:合理提高变电站的目标性能后,其初始造价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特点,着重探讨了几种常用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思考,认为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Design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considering inelastic drift dem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nstiffen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 (SPSW) system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lateral load resisting system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seismic code provisions for these systems are still based on elastic force-based design methodologies. Considering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s of efficient and reliable design procedures, a shift towards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procedure is proposed in this work. The proposed PBSD procedure for SPSW systems is based on a target inelastic drift and pre-selected yield mechanism. This design procedure is simple, yet it aims at an advanced design criterion.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tested on a four-story test building with different steel panel aspect ratios for different target drifts under selected strong motion scenarios. The designs are checked under the selected ground motion scenarios through nonlinear response-history analyses. The actual inelastic drift demands are found to be close to the selected target drifts. In addition, the displacement profiles at peak response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selected yield mechanism. Future modifications required for this design procedure for different SPSW configuration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se test case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超限高层的结构设计也比较适合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除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规范要求外,在不同强度的地震设防水准下对超高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实现多级设防标准已成为目前超限高层设计中常用的手段.本文以大连小平岛假日公寓超高层项目为例,详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以及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研究的深入,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发展。文中首先阐明了弹性和弹塑性反应谱的基本概念;其次,归纳和讨论了国内外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现有一些弹塑性反应谱研究的不足,并指出研究的基于Park和Ang双参数损伤模型的弹塑性反应谱,能够综合考虑了结构最大位移反应和结构累积滞回耗能的耦合作用,使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最后,指出了弹塑性反应谱在基于性能抗震评估中的应用,但要将弹塑性反应谱应用于抗震设计规范中还存在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