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我国近年各类城市新区建设的大型居住小区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空间形态——"围城型"空间,借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对产生这一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此种空间现象背后的资本逻辑,并对如何管控这一现象提出了规划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创新作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逻辑与产业空间需求,激发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也对城市空间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体系已无法充分响应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与城市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在解析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新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聚焦创新需求与管控的具体矛盾,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治理导向变革,进而针对功能、指标与空间三个空间管控的主要对象,总结典型的地方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创新发展背景下未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资本下乡并通过土地流转撬动了乡村转型,但也衍生出新的乡村发展与治理问题。乡村振兴时期的乡村资本运作模式对以土地流转为引擎的乡村产业、空间与社会形态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资本—土地-乡村转型"三者的内在逻辑,剖析了"资本-土地"的互馈关系以及推动乡村转型的机理。以遂宁青龙村为例,从资本介入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乡村资本的活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时期的资本与土地流转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5)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途径,但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实践集中于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以中心城区水系治理为主,缺少与城市周边山、水、林、湖、田的"大海绵"空间格局的衔接,且往往采用总体年径流指标控制的方式,对于详细规划引导相对不足。文章以四川省华蓥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基于"大海绵"视野,从"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三个层级构建小城市"大海绵"空间格局,并提出分区建设指引与管控、完善城市水系统、建立动态监测平台等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卢丹梅 《规划师》2013,29(8):75-80
针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带来的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研究在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发展理念,提出了"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级创新空间载体,由城市及综合服务社区、现代产业集聚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类型的功能复合社区组成城市,新形势下新的产业分类将产生新的特色城市,多个特色城市通过专业化分工组合形成多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群。期望通过规划理念创新来促进发展模式转型,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带动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道的建设给滨河空间带来了新的失落,被边缘的城市滨河空间作为与人们栖居紧密的公共空间,亟待从"美丽河道"向"还河于民"转型.文章以杭州市为例,从滨河空间转型出发,通过分析城市滨河空间转型在技术规范、组织模式以及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刚柔结合的管控指标、数字化技术支持、多元协动的组织模式等系列管理变革思路,以期促进城市河道空间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7.
从规划应对的角度对COVID-19疫 情引发的城市防疫新常态进行反思,认为城 市空间与疫情及防疫具有相关性,但制度安 排和空间韧性才是城市治理从容应对灾疫、 实现灾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构建常态 化防疫的新规划体系,规划理念需要向韧 性发展、智慧治理和人文关怀转型,规划方 法需要向构筑韧性基础设施和韧性公共空 间转型,规划治理需要向强化基层面域能力 提升转型。由此提出优化规划制度的体系建 设,强化城市空间的技术韧性和提升治理能 力的综合匹配等具体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各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既是空间治理方式,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研究以现代化城市治理为视角,以雄安新区为例,探索价值导向引领下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提出由全域治理单元和多层次、网络化传导结构组成的空间网络架构;提出“战略—控制”两层次、多深度的规划编制体系,并从划分依据、单元类别、尺度规模、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空间治理单元规划的精细化编制方法;针对规划实施提出规划全周期、分阶段的动态维护和管理弹性适应等建议,为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标杆、为各地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控规已覆盖的城市片区,城市设计如何体现城市特色与提升城市品质,有效引导地块开发建设是重点与难点。研究建立"片区—地块"的复合型空间管控框架,提出针对性强的管控措施是本文的目的。通过对系统规划的梳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了片区建设的方向及总体要求;构建"总体—分区—节点"的空间控制体系,实现逐层落实空间意向与开敞空间控制要求;突出空间形象塑造的图则制定,增强管理实施的操作性,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出现的城市特色危机做出解读和剖析.通过分析特色危机与资本空间生产的关系,阐述城市特色危机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并提出在规划实践中时城市特色进行改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从向外扩张到内部更新的转型时代已经到来,规划策略也随之改变。如何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合理体现城市色彩风貌特色成为规划中的重点。以太原主城为研究对象,明确主城色彩空间逻辑,指导不同色彩空间建筑色彩的选择,从而带动城市的"有机生长"。  相似文献   

12.
"师法自然"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时代母题.本文立足城市转型发展阶段,基于北京大量的案例实践,系统阐述了城市设计在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上应向自然学习的三个重点:一是探索非建设用地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构建独具东方文化意境的人居空间;二是倡导城市设计工作全过程的协商与共治,推动城市设计从空间管控向设计治理转型;三是挖掘并展现文脉传承的空间逻辑,实现文化引领、特色风貌塑造.最后,文章指出,面向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多样的使用需求,城市设计应不断改革创新,倡导当代城市设计价值观进一步回归,协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空间生产视角下针对"市场型"中小城市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存在不足,这一类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典型样本,其中的资本权利逻辑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对资本、权利两大要素城市空间运作逻辑的梳理,以黄岩城市空间变迁过程为实证,验证了理论的吻合性,并发现了"市场型"中小城市空间生产"并行"现象与理论"顺次"的差异,最后构建了权利资本要素预测空间发展趋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11)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空间转型的主导方式,在快速改变城市外貌、加剧资本重组及利益固化的同时,深圳较少关注普通市民,特别是外来移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城市文化认同感和空间转型社会成本等基本问题,削弱了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城市活力、社会多元性和创新低成本等发展根基,对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提出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媒介,尝试一种日常性、公众性和微介入的空间转型的新路径,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引导移民城市治理转型—回归城市日常生活、诱发社会"自生自发秩序"、建立空间微更新机制。在共同城市愿景下,以社区和公共空间为载体,探索一种日常性、公众性的移民城市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系统化重构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管控迎来了新要求。文章从效益、结构、趋势、低碳四个维度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工业用地规划管控技术,构建以多级传导为基本特征,以用地评价—指标配置—管控指引—支撑保障为核心逻辑体系的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管控技术路线,并以泰州市中心城区规划为例,探讨划分新增、存量与减量三类工业用地管控空间,同时耦合规模管控与效率管控内容,提出四类工业用地管控路径,以响应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为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靳利飞  孟旭光  刘天科 《规划师》2021,37(19):65-71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规划领域面向生态文明的重大变革和重要任务.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以治疗、预防"生态病"为出发点的国土空间规划日趋从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向服务于保护资源环境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元化的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转变,更加注重多元目标驱动下的"技术+政策"的双重逻辑转型.具有统筹"立体开发"区域属性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粘连性结构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坚持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时空秩序的"问题—价值—目标"三重导向.文章基于以上逻辑,在从国家治理体系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关键逻辑和重大关系为主线,面向空间多元综合目标,对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要素耦合、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功能融合、明确空间治理基本单元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从时空和人三重视角谈城市特色的认知和表达,认为城市空间特色体系具有复杂多维结构,城市特色的空间表达须关注空间、群体和社会性三个主导价值,其表达路径包括既有特色的彰显、当代特色的塑造和公众认知教育。结合对江苏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的回顾与总结,肯定了规划在强化江苏13个城市特色的认知、表达和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并就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特色表达、"先底后图"的空间特色规划编制以及规划实施管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7,(12)
当前,东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发展模式下的空间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需要探索空间治理的新模式。而基于计划经济时代背景的城市总体规划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改革创新成为城市规划行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结合正在编制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基于空间治理视角,从城市治理模式、规划管控方法、资源要素配置和规划创新表达方面对新时期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11)
通过梳理与比较当前我国空间规划改革探索的成果发现,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张图"、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但地方政府多聚焦于"一张蓝图"编制。地方政府在规划编制中的角色与重心偏离在空间"一张图"上,不利于当前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地方政府空间规划应遵循"目标—战略—空间管制—政策"的设计逻辑,实现目标战略、空间整合和政策协调三部分内容的协同共生,进而成为未来城市治理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已由增量拓展向存量提升转变。注重于内涵提升的城市更新实践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空间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同空间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了空间利益主体参与城市更新过程的逻辑本质与诉求,提出以空间利益主体角色及合作伙伴关系重构为特征的治理型城市更新模式,强调在达成政府、资本、社区城市更新社会共识的框架内,通过有效的制度路径协调各方空间利益与权利,以实现均享城市更新空间增值收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