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太平 《山西建筑》2014,(31):165-166
简述了铁路线路冻害的分类方式,以同煤铁路专用线为例,对铁路线路冻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冻害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整治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整治,线路冻害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科学认识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是构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线路的基本依据。以中东铁路成高子—横道河子段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世界遗产话语体系中的遗产线路思想作为理论切入角度,结合中东铁路是由火车站点构成的特性,建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理论框架,对研究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单体层次和站点层次的价值评价分级研究。为人们理解遗产线路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提供参考,也为中国其他类似铁路工业遗产提供价值评价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历史建筑属于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属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充分表现,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德惠市概况、历史背景及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分析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价值,对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以大白楼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吉林省德惠市概况、历史背景、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以及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价值的吉林省德惠市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东北振兴"视角,借鉴遗产廊道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整理分析,应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析方法,以文化的传播为主线,分析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格局构建对东北振兴的影响,明确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保护带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实现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保护和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流程中引入数字技术,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传统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注入新活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中东铁路支线附属建筑群窑门站区旧址为例,结合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自身特征,探索数字技术在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流程中具备的优势,提出以BIM+AR为引导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空间信息数据库和成果展示路径.  相似文献   

6.
杜晓伟  张素杰  刘莉 《山西建筑》2012,38(4):158-159
详细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环境条件,并分析了其对铁路路基冻害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东北地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害措施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2017,(11):61-67
伴随着现在遗产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挖掘复合遗产的类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就是复合遗产的典型代表。过往单纯类型遗产的研究已不再适用其价值评价研究,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中东铁路整体价值。通过引入世界遗产理论体系中的时序-区域研究框架,以动态的、持续的、非单一的研究思路改进了原来类型研究方法的局限,保证了在世界遗产研究框架下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进行同一时期内相似遗产的比较研究,来挖掘中东铁路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军  刘大平  孙尧 《华中建筑》2015,(3):95-100
该文结合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的现实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对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群遗产价值进行分析,建立了横道河子中东铁路价值调研框架:包括概况、规模格局、建筑元件、结构、空间等,并借鉴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量化模式与分级保护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李晓东 《四川建材》2014,(1):149-150
路基冻害是寒冷地区铁路线路上分布很广,影响铁路安全及正常运营的常见病害,本文介绍了换土整治路基冻害的措施,以消除和减少路基土体的冻胀,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理清中东铁路线路遗产的基本构成与发展脉络,进而准确评估建筑遗产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归纳分类等方法,发掘并梳理中东铁路的历史背景和兴建过程,归纳其遗产构成、遗产类型及遗产特性,从而正确认识建筑遗产对于我国北方城市群的兴起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为后期文物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供前期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Dedicated multi media platfor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experiences and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however, not clear to what extent and by which functions these platforms accomplish thi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ities offered by a well-designed multi-media web-platform on the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multi media platform used is focused on Strijp-S, an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The platform was created as a prototype based on a study of users’ preferences for contents and media types offered. To collect data, a sample of 302 respondents used the platform to explore and view Strijp-S. To test assum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alities,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in an integrated fashion, the data are analyz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on-collection funtiona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whereas auxiliary functions are particularly helpful for enhancing experiences. The 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these two sets of functions differ however between users depending on theitr level of prior knowledge. Policymakers and urban planners can use these results to create their own platform based on local heritage to increase the citizens’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aradigm of Eigenlogik for heritage studies. The contention is that Eigenlogik, understood as a lasting operative praxis that is locally specific and unconsciously implicit in all actions, should also be traceable in thos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of negotiation that select, fashion and interpret monuments. Indeed, the example of medieval monuments in German cities shows that different communities attribute very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 to their built heritage; these observations in turn suggest that long-term, locally specific processes of meaning attribution and negotiation are in operation. Furthermore, it is argued that built heritage functions as an amplifier of Eigenlogik in as much as the monument embodies a particular structural form of self-reference, a locally specific mod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meaning that remains consistent through all ‘makings’ of it.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丽娟 《城市规划》2004,28(8):65-68
指出目前我国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忽视国家遗产、各级地方遗产的保护,在各级遗产管理上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统一纳入由五个层级组成的遗产体系框架内,以此促进对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美国遗产区域保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遗产区域保护进行了概述,指出遗产区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兴领域,是美国用于保护大型文化景观所采取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策略,该保护方法在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推广与延伸,不断促进了美国遗产区域制度体系与管理实施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重视。同时,国际上还有其他几种保护计划也非常重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遗产进行了全球性的保护。中国的保护地类型多样,管理复杂,也存在多种保护体系。遗产地和保护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保护体系的全面审视有助于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十分必要。本文对国际上和国内的各类保护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综合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和自然保护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保护体系的整合和优化,遗产概念的扩展,以及遗产的综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王黎明 《山西建筑》2010,36(26):33-34
基于消费主义文化主导的视野下,人们对于历史及历史建筑保护的误解,对遗产、建筑遗产和遗产保护等概念作出科学分析,通过与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横向比较,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保护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成玉宁   《风景园林》2019,26(10):113-118
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与考古研究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与发展。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完备的法律保护制度、成熟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保护技术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罗马图拉真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梳理,从遗址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时序性上解读遗址时空特性,探讨其在坚持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如何从遗址保护理念、规划设计策略和实施技术路径3个层面对遗址进行保护与阐释,旨在解析意大利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与方法,探讨其对于遗址公园建设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工业遗产的社区化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志强  刘博 《中外建筑》2008,(1):144-147
介绍了工业遗产的内涵,明确了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探讨了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忧势及条件,论述了城市工业遗产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结合广州港码头区内二大阪仓的社区化转型这一案例寻求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