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试验炉型的平焰燃烧器速度场进行了冷态实验、冷态数值模拟,分析并验证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中速度场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实用性。采用相同的模型,对加热炉内平焰燃烧的热态三维速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主燃烧区域轴向速度、径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出了热态速度分量的最大值沿射流方向衰减的无因次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2.
SCR脱硝反应系统中烟道及其导流板的结构与布置对催化剂进口截面上烟气流场及氨浓度场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为优化某台300MW燃煤锅炉脱硝反应器中的流场与氨浓度场分布,设计了4种导流板方案,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BMCR工况各方案条件下催化剂进口截面上的烟气流场与氨浓度场分布特性,确定最佳的烟道与导流板布置方案,使催化剂进口烟气速度分布与氨浓度分布标准偏差均控制在设计标准偏差范围内,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气化炉炉侧喷嘴入射角对炉内流场分布、压力分布和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Fluent软件对600 kg/h的新型水煤浆气化炉炉内三维流场进行了冷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炉侧喷嘴入射角为45°,气化炉炉内流场分布最合理,压力分布和颗粒浓度分布最均匀.分析结果为气化炉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形下瞬时污染源扩散机理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小尺度模型,对有山体存在时的大气流场和瞬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场进行了数据模拟.模拟结果给出了山体周围的气流分布,讨论了不同时刻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并得出了瞬时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对认识污染物的扩散机理和扩散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标准k-ε双方程模型和SIMPLE算法对卧式煤无烟燃烧锅炉的炉膛冷态空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报了炉膛冷态空气动力场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偏心轴撞击流式的多孔射流二次风可以得到较了的空气动力场。  相似文献   

6.
SCR脱硝系统导流板优化设置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某电厂SCR脱硝装置气流均匀性的设计要求,按1:1比例建立三维模型,划分网格后进行CFD仿真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速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大烟气入射角度、温度最大绝对偏差、氨氮物质的量之比、系统压损5个参数,研究了关键位置导流板的优化设置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SCR脱硝装置烟道系统中,烟道入口处宜设置等间距导流板,以使气流均匀进入后部管道;烟道系统中任何有变径或变向的烟道均宜设置导流板,以防止气流偏向某一方;距离反应器最近处的烟道外形、导流板尺寸对气流均匀性影响最大;在反应器顶部加设干扰气流的小圆管,对改善局部区域气流均匀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一内径为265mm,高为565mm的全尺寸喷射回流混合器冷态模型上对气流动力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定了气流速度场分布、静压场和混合器的压降,讨论了喷射管风量分配比及对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布置喷射管的条件下,可以得到较好的旋转湍动气流速度场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某燃煤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的流场,研究不同导流装置的设计对该系统内流场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对SCR脱硝反应器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应用可实现(Realizable)k-ε双方程模型计算气体的湍流运动,采用物质输运方程预测烟气组分的混合,研究反应器原设计方案下的速度场和浓度场信息,并通过优化导流装置对SCR脱硝系统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可以保证系统内烟气速度标准偏差小于10%,浓度流场小于5%;有利于减少SCR系统的压降,优化后压降小于800 Pa;同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9.
两河口公路隧道埋深大且无条件修建斜竖井,只能独头掘进3 000余m,施工通风问题突出.基于CFD理论,对压入式通风气流运动采用三维紊态RNGk-ε湍流模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施工期隧道内流场和浓度场随时间在洞内的分布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掌子面附近为回流区,风流结构复杂,回流区以外风流分布逐渐稳定;爆破后的有害气团在隧道内是一个动态“移动”和“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害气团从爆破掌子面逐渐扩散,并被稀释和排出隧道.同时,在3种工况下,根据CO的进入浓度和允许浓度对工作人员的进洞时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新型液柱塔的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通用软件对其内部气体流场进行模拟,气流湍流由k-ε模型描述,预测了不同进气方式下的气相湍流流场分布及沿塔高方向不同截面上的气速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进气口形式对气速分布影响很大,可通过改进进气口结构对塔内气流分布进行优化。模拟得到了最佳进气口形式:开口窄边弦径比d1/D=0.3,宽边弦径比d2/D=1。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鞍山当涂电厂660MW机组脱硝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板式催化剂发生局部严重磨损的现象,文章依据多次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磨损呈现规律性分布,并且与脱硝反应器内部结构相关联。通过冷态流场计算及灰场数值计算分析研究表明:催化剂局部严重磨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应器的顶部梁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烟气流量、流速分布不均,引起催化剂局部出现严重磨损。针对这一原因,文章提出通过移除脱硝反应器上方的积灰三角以及改变喷氨烟道上方导流板的直径和角度等措施来改善脱硝反应器中烟气的流速分布。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行工况下,改善后的脱硝反应器中烟气流速的均匀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效抑制了催化剂局部出现严重磨损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以水泥炉窑氮氧化物(NOx)脱除为研究对象,分析烟气温度、入口NOx质量浓度、氨氮摩尔比(NSR)、催化剂装载量和积灰时间等对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性能的影响,研究水泥炉窑SNCR-SCR联合脱硝工艺. 依托浙江省某水泥熟料生产线,通过在已配套的SNCR脱硝装置后端引入SCR反应器深化烟气脱硝过程,建立体积流量为10 000 m3/h的SNCR-SCR联合脱硝系统. 结果表明,在烟气体积流量为10 000 m3/h,入口温度为340 °C,入口NOx质量浓度为200~320 mg/m3的条件下,选择NSR为0.85~1.00、催化剂用量为8.1 m3时,SCR处理系统出口NOx排放质量浓度为23.4 mg/m3,氨排放质量浓度为0.98 mg/m3,SCR系统脱硝率可达90.4 %. 中试实验NOx的排放质量浓度、氨排放质量浓度均远优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的规定,证明可实现水泥炉窑烟气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  相似文献   

13.
以干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烟气脱氮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包括烟气流量参数、SCR反应器、氨/空气喷雾系统等一系列相应的仿真数学模型。在仿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运行仿真软件。可为设备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提供借鉴,为教学和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SCR性能的因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氨法-塔式捕集吸收CO2新工艺中试装置,系统研究了氨法捕集燃煤电厂烟道气中氨水浓度、CO2的浓度和系统反应温度对CO2脱除率的影响,对反应产品按照国标进行了氮元素定量检测和XRD定性分析,研究了氨水吸收CO2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本中试装置脱碳效率一般在84%以上,当氨水的质量浓度达到8%,燃煤电厂烟道气中CO2浓度为14.98%,反应温度为32℃时,脱碳效率可达93.2%,为氨法-塔式捕集吸收CO2新工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我国电厂常用的脱硝技术。该技术运行中对烟气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控制好SCR脱硝系统的入口烟温。针对这一问题,从影响SCR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及常见的宽负荷脱硝技术改进方案入手进行了分析。通过宽负荷脱硝技术改造,明显提高了SCR脱硝系统的入口烟温,进而提高了脱硝效率,减少了氨逃逸率,为电力行业脱硝技术发展提供了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无烟煤锅炉由于挥发分含量低,着火困难,所以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较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入口NOx排放浓度较高,脱硝系统压力较大。设计过程中灰颗粒尺寸选型不合理、灰黏性偏高、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以及喷氨量偏大等问题是引起脱硝系统积灰堵塞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和提高喷氨调整的自动化程度等,可以有效缓解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堵塞情况;通过计算氨氮摩尔比,可以对氨逃逸浓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低NO_X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比较了烟气脱硝新技术的特点,并对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SCR技术脱硝率可达90%以上,氨逃逸量小,能够达到新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尾液是指烟气前置脱硝(SCR法)后置碱法湿式脱硫过程中残留的排放废液,具有高氨氮、高盐度(CI-、SO2-4浓度)和低B/C的特点,处理难度较大.火电行业已颁布实施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因此烟气脱硫脱硝尾液处理已成为一项复杂且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分析了香港某大型火电厂脱硫脱硝尾液处理的工程实践,总结了该项工程脱硫脱硝尾液生物处理的工程经验.通过理论分析及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脱硝尾液实验研究,探讨了采用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该类废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