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索内蒙古白音华煤田褐煤降灰的可能性,对该煤田褐煤干燥过程中产生的褐煤粉煤进行小浮沉试验和捕收剂条件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选降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煤田褐煤煤泥具有分选降灰的可能性,当浮选精煤灰分为18%时,精煤产率为70%,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84.31%,此时该褐煤属于易浮煤;当浮选精煤灰分<15%时,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65.04%,此时该褐煤属于中等可浮煤。该试验说明褐煤煤泥可通过浮选降灰提质,为褐煤脱硫降灰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印尼褐煤水分高、热值低、易自燃的特点,采用褐煤管式气流干燥提质系统对印尼褐煤进行提质试验,研究其气流干燥提质加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收到基含水量在30%以上的印尼褐煤经气流干燥提质加工处理后,可获得低水分、高发热量、低灰、低硫的提质煤,该提质煤与国内高灰高硫烟煤进行配煤加工后,仍可得到低水分、高发热量、低灰、低硫的配煤产品,该提质煤和配煤均为优质的动力煤精煤产品。  相似文献   

3.
针对煤泥半焦灰分高、粒度细的特点,采用浮选法对其进行提质降灰处理,考察了浮选药剂制度和精选段数对半焦提质降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活化剂曲拉通X-100对煤泥半焦的浮选提质降灰作用效果显著;单纯增加精选段数不能有效降低精矿灰分;最佳工艺条件是煤油用量为1 200 g/t、X-100用量为200 g/t、起泡剂仲辛醇为100 g/t、矿浆浓度为60 g/L,在此条件下经一次粗选,可获得产率为75.62%、灰分为21.08%、可燃体回收率为82.40%的半焦精矿产品,同时其灰分降低了6.34%,提高了煤泥半焦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褐煤是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可利用的主要能源,但褐煤水分高,易风化自燃,发热量低,直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长途运输,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对其加工提质。本文介绍了我国蒙东地区褐煤资源状况,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褐煤提质加工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细粒煤泥浮选降灰提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山东鱼台地区选煤厂细粒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煤泥的煤质特性。在药剂用量试验和浮选浓度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浮选机作分选设备,最终得到精煤产率为56.55%,精煤灰分为8.78%的浮选指标;利用浮选柱进行了试验探索,得到精煤产率为57.87%,精煤灰分为8.71%的浮选指标,表明浮选柱是处理细粒煤泥浮选降灰提质的有效设备,浮选指标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黄大军 《煤炭工程》2012,(Z2):123-124
褐煤为低阶煤,含有较多的水和灰,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低,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其应用.为提高褐煤质量,针对脱水、降灰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有些已经进行了工业试验,但至今为止,经济高效的加工方式仍在探索中.考虑到部分褐煤产区缺水因素,文章提出采用微波脱水工艺提质,并把脱出的水分回收,此工艺既可提高褐煤质量又能回收脱出的水.采用这一加工方式,能够降低褐煤利用的能耗,提高其利用效率,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10):283-285
针对褐煤难以大规模浮选提质利用问题,采用机械热压机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热压前后褐煤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的改变及其对浮选结果的影响。采用XPS、扫描电镜检测热压前后褐煤表面性质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程宇 《选煤技术》2015,(3):1-3,7
为探索低阶煤浮选的可行性,以陕西旬邑和神木、山西朔州、黑龙江七台河、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低阶煤煤泥为研究对象,根据煤泥表面特性选择捕收剂,对其进行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灰分为24%~50%的低阶煤煤泥浮选后可获得灰分为13%~20%的精煤,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在60%~85%之间,发热量提高3.35~10.04 MJ/kg,降灰提质效果显著。针对试验过程中药剂消耗量较高、浮选选择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低阶煤高选择性浮选工艺技术与高效浮选药剂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褐煤提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由于褐煤存在高水分、高灰分、低发热量、易于风化和自燃的缺陷,致使其加工利用受到限制,为高效利用丰富的褐煤资源,减小褐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针对国内外在褐煤干燥脱水、成型和热解方面的提质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褐煤蒸发和非蒸发脱水干燥脱水技术、无黏结剂和有黏结剂成型提质技术以及热解提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褐煤提质加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泥低温热解制备的半焦产品灰分较高、粒度较细的特点,采用浮选法对其进行提质降灰处理。确定浮选试验最佳药剂用量为煤油1200 g/t、曲拉通X-100 200 g/t、仲辛醇100 g/t,最终获得了灰分为21.08%、产率75.67%、可燃体回收率82.93%的精煤产品。通过SEM和EDS检测,发现低密度、灰分高的表面带有细小的脉石矿物组分和复杂表面结构的煤泥半焦颗粒,在浮选过程中随-1.0 g/cm3密度级半焦混入泡沫产品在浮选精煤中得到富集,这是导致浮选精煤灰分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龙禄财 《选煤技术》2021,(1):187-190
为解决制约煤泥减量化生产的难点,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各选煤厂精准定位各自工艺流程、装备水平及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挖潜点,在粗煤泥分选回收、煤泥浮选、尾煤泥截粗掺配、压滤煤泥干燥破碎掺配、褐煤干选等工艺环节上因煤制宜、分类实施,创新衍生煤泥精回收工艺,形成了“5+N”煤泥减量化分选创效体系,实现了煤泥产量及质量的“双降”,达到了分选效益最大化,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强化褐煤浮选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强化褐煤浮选,提出了在浮选矿浆中引入超声波的新型浮选方式,结果表明:超声浮选精煤产率比常规浮选精煤产率增加了20.31%,灰分降低了7.94%,其中-0.045 mm粒级产率增加了近2倍。采用筛分、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诱导时间测定仪等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对煤泥粒度组成和表面性质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超声波强化褐煤浮选的回收机理。超声波对煤粒表面的清洗和破碎作用使颗粒表面细泥黏附减少,但并未改变煤粒表面疏水性与亲水性官能团含量。超声波可在浮选矿浆中产生大量微泡,既可吸附于褐煤表面增强其疏水性,又增加煤粒与气泡的碰撞/黏附效率。超声波产生的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煤表面的水化膜变薄-不稳定-易破裂,进一步强化了褐煤的浮选回收。  相似文献   

13.
浮选是目前细粒煤泥处理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方法。XJM-S系列浮选机在我国煤泥浮选设备中占有率最高,达70%以上。为使选煤同仁全面了解XJM-S系列浮选机技术特色、应用及发展,简述了XJM-S系列浮选机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及其结构特点,回顾了该设备的研发历程,介绍了指导大型设备参数设计的放大准则,以及采用流场数值模拟对该设备结构的验证和优化;同时对比分析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XJM-S、XJM-K S、“3+2”系列浮选机的主要特点、现场应用情况以及XJM-S系列浮选机在低阶动力煤煤泥浮选提质中的应用效果。生产实践表明,XJM-S系列浮选机以设备运行可靠化为基础,通过槽体多样化配置和控制系统自动化提升,可实现浮选生产工艺的灵活化。最后,对XJM-S系列浮选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谢登峰 《煤矿机械》2013,34(6):177-179
由于原煤煤质变化,选煤厂煤泥量大幅增加,现有的浮选工艺难以适应洗选要求。在分析入洗煤泥性质和浮选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了用XJM-S型浮选机替换XJX-T浮选机的技术改造方案。生产实践表明,改造后比改造前浮选精煤产率提高了1.96%,浮精灰分下降了1.17个百分点,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气泡在煤炭表面的碰撞和粘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泥浮选中,煤的可浮性与其表面润湿性质密切相关,选用表面润湿性差异较大的褐煤和焦煤为对象,研究气泡与煤炭表面碰撞过程中的三相接触周边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两种煤炭界面性质的差异,并采用I-SPEED 3高速动态摄像机记录并分析气泡与煤炭表面碰撞和黏附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碰撞速度条件下,气泡和煤炭表面要经过“接触-弹回-再接触”的数次碰撞过程,并最终形成气液固三相接触周边。焦煤表面与气泡经过2次碰撞后形成的铺展面积为8.2 mm2,而褐煤表面的三相接触周边形成之前经过了3次碰撞,且气泡在其表面的最终铺展面积为4.6 mm2。煤炭表面的接触角越大,三相接触周边形成的时间就越短,气泡在煤炭表面的铺展面积也越大,这从微观角度验证了浮选过程中煤炭表面疏水性对气泡矿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褐煤极为亲水,很难通过常规浮选进行提质。本实验以吡啶类离子液体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一水合物(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monohydrate, CCM)为石英捕收剂,采用不同调浆方式,考察了CCM的用量对蒙东胜利褐煤的反浮选效果。通过表面张力仪和FTIR,探究了CCM的溶解性质与其捕收石英的机理。浮选结果表明,由于胜利褐煤亲水性较强,正浮选效果较差,采用反浮选后,精煤产率及浮选完善度明显提高,采用零调浆方式反浮选比常规调浆方式效率更高。FTIR结果表明,CCM的吸附基本不改变石英的官能团种类,说明CCM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吸附在石英表面从而捕收石英,同时CCM的吸附明显降低了石英羟基类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了长链烷基等疏水官能团的含量,提高了石英的疏水性,促进了褐煤反浮选。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宝日希勒的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煤泥反浮选试验和正交试验等,分析研究了褐煤的表面特性和浮选特性,探索提高褐煤浮选效果的药剂种类、用量和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十二胺(DDA)对褐煤的反浮选效果优于十八胺(OD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当捕收剂DDA用量为1 400 g/t时,反浮选效率最大为6.89 %,浮选尾煤最低灰分为11.23 %,此时浮选尾煤产率为84.46 %,浮选精煤与浮选尾煤灰分差的最大值为5.25 %; 在DDA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当糊精用量为1 600 g/t时,浮选精煤灰分为15.58 %,浮选尾煤灰分为10.77 %,该差值达到4.81 %; DDA用量、糊精用量、仲辛醇用量对浮选尾煤产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DDA用量对浮选尾煤灰分的影响很显著,而糊精和仲辛醇用量对浮选尾煤灰分的影响不显著。对褐煤而言,连续多次反浮选工艺可以得到低灰分(10.20 %)、高回收率(达到70 % 以上)的精煤。胺类捕收剂由于其物理吸附和络合物吸附作用,对褐煤中石英、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质具有较好的捕收作用。在矿浆中,糊精中的氢原子与褐煤表面存在的大量氧、氮等强电负性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作用力较强的氢键,从而在煤粒表面形成亲水薄膜,使得煤粒变得亲水而被抑制。  相似文献   

18.
张宗军 《中州煤炭》2020,(1):141-144,149
针对鹤煤六矿选煤厂主洗系统处理能力不足、粗煤泥分选效果差、浮选尾矿跑煤等问题,介绍了选煤厂生产现状,对选煤厂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分析各主要环节生产指标实验数据,提出选煤厂升级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采用原煤脱泥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代替原有跳汰分选工艺,解决跳汰分选精度低、煤质适应性差及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增加1台WT-200-Ⅱ型射流式微泡浮选机,对现有浮选尾矿进行二次扫选,达到提高浮选精煤抽出率的目的。选用2台φ30 m浓缩机用于处理煤泥水。该方案能有效解决选煤厂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同类型选煤厂升级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于伟 《选煤技术》2021,(1):121-125
采用烃类油蒸发制造油气,将油气通入浮选柱气泡发生器的吸气口,生成油泡。对低阶煤煤泥进行油泡柱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泡对低阶煤煤泥具有强捕收能力与高选择性,分选指标较好。将油泡浮选技术用于工业浮选柱分选,可有效降低浮选捕收剂用量,浮选泡沫层稳定,分选指标好。油泡浮选技术在低阶煤煤泥浮选提质中的应用,为低阶煤煤泥的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