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2008第三届“中国城博会”计划于2008年11月在深圳举行。会议主题为建设生态城市.展示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科技、城市规划与建设风采、建设开发项目等,同期举办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中国城市公共安全论坛、全国城镇环境友好技术与能源开发利用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2.
阳烨 《城乡建设》2024,(3):77-80
<正>一、引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变为中国人居主体环境的形势下,“建设美丽城市”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随着实践的深入,各地城市都积极开展美丽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衔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建立多元的生态评价体系。近年来,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总结各地经验,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以绿化和宜居为主题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等;以“低碳减排”为主题的低碳城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为主题的集群式、循环型、低碳化的工业园区等。尽管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不同,但在当前条件下都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是生态城市建设与汽车快速发展的矛盾、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与城市间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九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主议题为"山水城市"学说与中国城市发展,分议题为:(1)"山水城市"学说的基本诠释及其深入探索;(2)"山水城市"建设的适用性及其实施中的策略与方法;(3)"山水城市"与洛阳市城市建设;(4)"文化全球化、一体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伟 《城乡建设》2010,(12):46-47
山东省潍坊市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坚持“生态立市”,大作“水”、“绿”文章,努力打造北方水网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相似文献   

6.
《华中建筑》2008,26(1):11-11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秋末冬初,和风如春,邙山之麓,河洛之滨,群贤毕至,胜友如云。在举国上下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由洛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是学分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与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九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向各位莅临讨论会表示热烈地欢迎!对承办这次会议的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洛阳市社科联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环境》2009,3(3):F0002-F0002
“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暨讨论会20周年纪念”定于2009年11月14日-15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相似文献   

8.
正为纪念第27个全国土地日,6月23日,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联合在京举办"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家座谈会,召集业内资深专家围绕"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集思广益、积极贡献真知灼见。与会专家在座谈中表达了共识,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基础。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  相似文献   

9.
<正> 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胜利闭幕了。会上对“城市在‘四化’建设中居于什么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规律和道路是什么?”“城市工作遇到哪些矛盾,如何加以解决?”等重大问题的探讨,将极大地推动城市工作的发展,为开创城市工作的新局面打下思想基础。这朵“迟开的花”,会更加艳丽夺目,光彩照人。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环境》2009,3(5):F0002-F0002
“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暨讨论会20周年纪念”定于2009年11月14日-15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新时期。为顺应上海新时期生态之城的发展需求,上海绿化和市容行业提出“四化”建设的新举措,并首先编制发布《上海市公园绿地“四化”规划纲要》,这对于新时期推进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发展水平、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李晖 《城乡建设》2009,(8):26-31
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综合环境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中山市生产总值1409亿元,位居全省第五。近年来,中山市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屡获珠荣,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称号。最近又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对中山市创建首批全国生态示范市的技术考核。中山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情况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方岩 《园林》2020,(1):1-1
绿化是上海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特别是园林绿化建设一个永恒的主题。上海土地稀缺,绿化总体面积及各项指标在全国比较靠后,因此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发展绿化是上海一贯的、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着力推进的工作。2035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其中从生态之城的要求来看,“四化”建设将是上海市下一个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要融人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肌体细胞,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基础,生态县创建、绿化城市创建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增灵”.近年来,人工湖、人工溪流、喷泉水景等各种风格的水景观风行于各大都市,确实起到了美化城市作用.然而,有一些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不顾自己的“干旱”条件,也在违背自然规律过度营造“城市水景”,则令人担忧.这种没有可持续性的“人工生态”,就是“伪生态”,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华中建筑》2011,(3):183-1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区域建设突飞猛进,一方面域市化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一派建设的新气象:另一方面,种种“城市病”也日益凸显。出席日前在京举行的以“中国山水城市与区域建设——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交叉研究”为主题的第378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思想是解决城市与区域建设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理论创新,开展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交叉研究,将为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肖子哲报道:3月29日,深圳市园林学会就“怎样贯彻落实市政府在《特区经济建设大纲》中的规定,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环境优美、清洁文明的花园城市”为题,组织学术讨论会,与会人数53人。  相似文献   

18.
宋小瑛 《北京建材》2012,(11):33-33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所做的《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重论述和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必将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州建设》2014,(16):52-53
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生态城市”就是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依照这些观点,生态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就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处处水景”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复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0.
王建国 《城市规划》2021,45(2):36-43
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论文回溯了城市发展经历从“自然中的城市”逐渐走向“城市中的自然”的全过程,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相关性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当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即需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论文提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遵循“适建性”的核心原则,指出未来城市发展需厘清不同的城市类型、规模及现状特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造兼具“生态性”及“在地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