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现有道路行泄通道的设计方法仅适用于道路单独排水、忽略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之间水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WMM构建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耦合的水力排涝模型,来进行道路行泄通道设计以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方法。并以某山地城市为例,构建SWMM雨水管道水力模型,进行50年一遇降雨情景下的内涝模拟,获得易涝点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内涝区域的竖向分析和水文分析,结合管道排水能力,设置道路行泄通道系统,构建水力耦合排涝模型。并利用耦合排涝模型优化行泄通道设计参数,对比不同方案下情景模拟结果,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行泄通道,最终确定行泄通道设计方案。案例分析表明,基于水力耦合排涝模型的道路行泄通道设计方法,考虑了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之间水动力相互作用以及流量交换,反映了极端暴雨条件下道路与管道联合排涝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使得行泄通道的设计更为系统、合理。  相似文献   

2.
宁亚平 《山西建筑》2014,(32):129-130
简述了城市排水防涝的概念及标准,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速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设置涝水行泄通道等城市排水防涝措施,以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忻州市雨水内涝的成因,制定了城市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并从源头控制、中间蓄滞、城市涝水行泄通道、雨水排出口改造等方面,阐述了防涝设施规划建设方案,以有效防治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道路排水系统极易引发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现象。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通常利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够有效解决由传统道路排水系统引发的内涝和面源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5.
袁媛  王沛永 《风景园林》2016,(4):116-121
近些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其中有城市快速扩张、排水系统老化等表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集中收集、快排为主的雨水排放指导思想下,应对超过管道排水能力的雨水问题时捉襟见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给解决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应对手段,结合我国古代城市内涝管理及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应把排水与蓄滞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三个要素的布局,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结合管道排水系统应对普通降雨,以提高河网等地表排水通道密度,结合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安全洪泛区和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应对超量雨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混合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低碳城市空间发展对土地与交通布局要求,采用分层法分别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街区规划三个层面,分析了土地混合利用与公共交通布局关系对各层面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又分别包含若干可能产生影响的分项内容,各分项内容又包含若干与之相关的子内容。最后总结概括土地混合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并对二者关系及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1D/2D耦合模型的排水系统内涝重现期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耦合一维(1D)管网/二维(2D)地表漫流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城市地区的暴雨积水过程,特别是超设计标准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的演进全过程。以合肥市杏花排水系统为例,构建1D/2D耦合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完成模型的率定验证,在50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条件下,模拟杏花系统的内涝演进。结果表明,该排水系统内地形起伏较大,道路调蓄涝水的能力差,且不能配合市政排水系统行泄涝水,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形成了严重的局部涝灾。本研究为根据内涝设计重现期校核城镇排水系统排除积水能力规定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南  刘征 《小城镇建设》2011,(10):97-99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确立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量城市工业企业外迁至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中,或是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小城镇地区重新选址建设。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世界各地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仅对居民的生活的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城市的发展也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内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排水管网布局存在的极大的弊端,除此之外,还有较多的其他影响因素。对此本文针对城市内涝现状下的市政管网建设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内涝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城市内涝的定义与控制指标;提出了城市内涝防治与城市陆域排水防涝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城市陆域排水防涝系统的构成,对城市陆域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流程与各步骤的设计计算进行了论述与说明,进而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内涝灾害控制标准的确定、设计暴雨的推求、已建管网排水标准的提高、设计涝水量的计算、地表超标径流的蓄泄规划、与城市河道系统的衔接、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城市内涝频发,尤其在城市繁华道路,商业街和公交车站是积水扰民的重灾区。本文从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着手分析,通过优化城市道路排水管网系统,减小强降雨对城市积水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内涝频发,尤其在城市繁华道路,商业街和公交车站是积水扰民的重灾区。本文从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着手分析,通过优化城市道路排水管网系统,减小强降雨对城市积水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城市道路作为地表行泄通道联合雨水管道快速排放暴雨径流,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但存在着排涝流量在道路交叉口下游难以精确界定的问题。SWMM是目前最常用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但由于其为一维模型,无法模拟道路交叉口处的复杂流动特征,故在计算交叉口的流量分配方面存在较大误差。为此以山地和丘陵城市一进两出T型道路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在高重现期降雨条件下,通过综合考虑质量、动量以及能量三大守恒,建立交叉口流量分配计算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构建了关于道路交叉口的高精度流量分配算法。在此基础上,获取交叉口流量分配曲线,再据此定义SWMM中出水口属性,从而实现算法与SWMM的集成。从与SWMM现有的两种计算交叉口流量分配方法的模拟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该集成算法的计算精度显著优于SWMM普通节点和堰流分流方法,与前人的实验结果最为接近。其中,该流量分配算法的计算结果与Mizumura经验公式法的误差≤6.7%,与Kesserwani二维数值模型法的误差≤4.6%,计算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公共通道的规划实施直接关乎民众生活舒适度,关乎社区居民幸福感,近年来呈现出不断被重视的态势。对公共通道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进行解读,探析公共通道的设置初衷,即规范街坊尺度,提升慢行可达性,提高慢行舒适度。通过研究已建成的公共通道案例,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就如何提升慢行品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解析了城市绿色交通的概念与本质,然后针对福州中心城区的交通现状,探讨了绿色交通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提出城市绿色交通的规划四原则,研究推进城市绿色交通的方法,认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布局、完善现有道路网络、形成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构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等是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雨水系统作为城市防汛排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涝的风险程度。为此,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泄水范围界定、径流系数与延缓系数的取值对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的影响,同时对地表雨水口的规划布局及其影响也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在规划设计中容易被忽视,但对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典型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旨在完善城市雨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合理性,提高城市抵御内涝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洪赟 《城市建筑》2013,(8):1-1,7
城市控规希望通过制定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的布局实现对城市发展有效的预控,就必须考虑如何让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如何让土地经济最大化,需要在城市控规中运用土地整理的方法对城市土地进行经营性安排和管理,使其对城市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的预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影响城市内涝的各种地理要素是城市内涝水淹模拟与分析模型的数据基础。为了能够为城市内涝的水淹模拟与分析提供准确、全面的地理数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内涝水淹模拟与分析的数据生产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的城市地表数据,结合静态GPS与全站仪测绘作为数据补充,借助ArcGIS生产可供城市内涝水淹模拟与分析的基础数据。最后,本文以北京金安桥区为实验区,对金安桥区4 km2区域进行了城市内涝水淹模拟与分析的数据生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轨道交通车站竖向布局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城市的案例分析,总结得到影响车站竖向布局的控制因素(地下车行通道、管线/综合管廊、桥梁桩基承台、地下空间开发和人行通道五大类)。基于控制因素与车站竖向布局的多方协同,提出车站竖向布局的原则和对应的工程措施,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对竖向布局方案合理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下穿道路一直是城市内涝的高发地段,其易汇集雨水的下凹式结构和排水设施的不完善是造成下穿道路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现有下穿道路的积水与排水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通过设置泵站、建设雨水调蓄池、改善雨水口布置、采用新型截留沟等措施降低了下穿道路的内涝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