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水管网的独立计量分区(District Metered Areas,DMAs)是一种控制漏损的有效方法,但DMA分区方法尚不成熟。在借鉴国内外管网分区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节点能量冗余差的计算分区方法。该方法基于节点间的能量冗余差和节点压力标准差分别建立了DMA边界划分模型和进水管选择模型,并分别利用谱聚类算法和遍历法对2个模型进行求解,获得DMA分区。为了验证该模型,选择2个不同规模的管网进行DMA分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中小型管网的DMA分区,分区后对原管网的压力分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国内外供水管网分区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管网节点的自然邻概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谱聚类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供水管网DMA分区方法。该方法在利用谱聚类算法时,通过引入管网节点的自然邻构建相似度矩阵,有效减少了分区边界管段的数量,进而利用遗传算法,获得水表和阀门的最佳安装位置,完成DMA分区。将上述方法应用到意大利某供水管网系统的DMA分区中,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获得的分区结果不仅在经济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改善了管网系统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3.
供水管网模型在区域计量分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供水管网实施区域计量分区(DMA)管理是城市管网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对提高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供水效益、优化管网运行以及减小管网漏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以JM市为例,应用供水管网模型模拟分析手段,科学划分区域规模和边界,对分区方案进行计算,验证其可行性,规避DMA引起的管网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上海市青浦区赵巷地区供水系统的产销差居高不下问题,应用基于水力模型的区块化(Distribution Blocking System,DBS)分区技术,将其供水管网分成7个相对独立的区域。DBS与传统的管网分区或DMA不同,不仅可以降低漏水量,同时也可改善水质与水压。DBS区块化之后平均水龄相比区块化之前降低了12.9%,管网末端余氯提高了10.6%。整体管网压力较区块化之前更为均衡,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进水总量下降了140.72万m~3,售水量提升了33.28万m~3,产销差降低了7.73%。实践表明,在水力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实施DBS分区计量是行之有效的漏控管理方式之一,不仅能够为供水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均衡水压、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5.
DMA分区管理在首创水务公司供水管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MA分区管理是解决供水企业现存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阐述了DMA分区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并以北京首创控股水务公司铜陵首创的供水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DMA分区管理的流程,开展了"零压力"及"零流量"区域试验测试,为今后首创控股各水司供水管网的分区管理奠定了基础,改善了所选区域供水管网布局,较好地控制了入口压力,有效降低了区域产销差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区域供水管网DMA规划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供水管网规划阶段引入DMA(District Meter Area)理念,根据自然条件并结合管网布局情况,探讨管网分区原则;在给水管网建模基础上对DMA规划方案进行评估。通过模拟计算,本规划方案能满足该区域供水安全要求;通过费用分析,在规划、设计前期实施DMA技术,可有效节省建设成本。避免在现状管网中实施分区造成的不便,为提升供水管网规划及设计水平,提高供水企业管网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在供水企业中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以某市供水管网独立计量区域(DMA)为例,提出管网更新改造投入较多,回报期较长时,可采取精细化压力控制策略来降低漏损,如控制管理复杂的小区,可采用固定输出压力控制法,再采用精细化调压,并提出了精细化的分区管理模式来解决管网漏损问题,以降低漏损率、减少爆管事故、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基于管网水力模型的独立计量分区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管网漏失和水质稳定性是影响供水安全的重要问题,科学合理的独立计量分区(Discrete Metering Area,DMA)管理,可以辅助漏失点定位,控制二次污染.根据北京市某区实际监测数据,开发了供水管网水力水质模型,并应用建立的模型针对该区分析了不同DMA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了优化的DMA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非线性映射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以某开发区供水管网为例,首先利用EPANET水力模拟软件对供水管网不同运行工况进行水力模拟,得到各节点压力模拟数值矩阵。然后,采用非线性映射分析方法对该压力模拟数值矩阵进行非线性映射变换,得到一系列独立的二维点群,实现压力变化特征相似节点的聚类和分组。最后,根据各节点压力变化的近似程度和特征,提出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的布置方案。应用表明,该方法实用性强,提高了节点压力分析的直观程度和可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M市供水管网供水的安全可靠性、保障管网水质、减少漏失量、降低供水产销差,利用WNW7.0模型软件建立M市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出了M市供水管网的DBS分区方案。通过对M市供水管网分区前后水压、水龄的比较,证明了区块化对供水管网水压的均衡、水质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布置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在原有测压点的基础上,结合经验法和聚类分析,进行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研究,并提供评价和检验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案的思路。以南方某市供水管网为例,对最高日最高时工况进行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选取最高日平均时为检验工况,校验结果表明,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案可覆盖最高日平均时工况下88.8%节点。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的优化条件为节点重要度最大化,节点重要度基于熵权法由节点覆盖数量和节点水力灵敏度两个指标计算得出.约束条件为限定压力监测点与被监测节点之间压力相关性的最小值,及限定不同压力监测点覆盖相同节点数量的最大值.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实际管网,完成了管网节点被一个及两个压力监测点覆盖...  相似文献   

13.
应用节点压力平衡原理和节点连续性方程对长庆油田坪桥区块梅塔沟供水系统供水管网进行了优化计算分析,经过对供水管网的优化运行改造,其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产销差率居高不下这一供水行业问题,研究了供水产销差率的定义和组成、水平衡分析、国内外供水产销差率及漏损现状,以及当前控制产销差率、漏损率的技术和方法,如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分区、管网压力控制、检漏工具和管网建模等。降低产销差率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各种措施共同施用,才能有效提升供水企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流量计选型原则、流量监测点选址方法、供水管网分区原则等问题,并提出了适合自来水公司需求的供水管网流量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结合FS市供水管网流量监测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三种类型的电磁流量计,确定了流量监测点的位置,并按照管理分区、压力分区、区域计量分区的原则对供水管网进行分区.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控制科学分区方法,提出了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分区方案以及减压阀最优调度方案,通过实现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最优化控制,从而降低爆管事故发生率,降低供水管网背景漏失,为供水企业的安全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城市供水管网DMA的建立方法与工程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对某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独立计量区域(DMA)规划后,通过三个DMA示范区的工程实施,总结了DMA建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对国内大中型城市供水管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DMA建立方法。该方法共包含现场调查、安装新阀门和新管段、零压测试、试压、流量计选择与安装、检漏修漏与确定最小夜间流量的基准值等几个步骤,并提出了DMA建立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SCADA系统的不断成熟,供水管网实时状态数据也越来越完整,充分利用这些实时数据对城市供水管网的测压点压力进行预测,是进行管网优化调度的基础。建立了供水管网测压点压力预测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利用实时数据进行求解,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优化选择核函数和惩罚参数。实例表明,与BP神经网络相比,SVM模型的预测精度高、结果稳定,各个节点的预测误差均在0.2m以内。  相似文献   

19.
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是控制城市供水系统水量漏损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将整个城镇供水管网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计量区域,对每个区域的流量、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供水量、售水量及漏损水量可分区量化的管理模式。结合绍兴水司管网状况,就如何构建分区计量管理体系,并有效应用于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方面的做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彤  杨军  张浩祥  张凯  周晓 《给水排水》2021,47(2):140-144
针对供水管网运行现状,提出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以构建节点压力影响系数矩阵采用粒子群优化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方法求解压力监测点的节点位置.粒子群算法优化避免了FCM聚类算法在初始值选取不当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提高了压力监测点覆盖节点的精度.结果表明,压力监测点布置合理,且均匀分布于整个管网,同时提供新增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为管网漏失识别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