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目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称呼繁多,国际电联称为“IMT—2000”,欧洲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能采用的技术标准WCDMA、CDAM—2000等在一些场合也被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2.
LAS—CDMA(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一项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能够在1.6兆的带宽上实现了上行64Kbps、下行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不仅领先于其它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在性能上是第一个超出IMT-2000要求的无线技术。目前各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够成熟,也使得国际电联的技术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无线通信》2000,6(10):45-45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是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CWTS)向国际电联提出的标准。目前已被国际电联(ITU)和第三代协作项目组织(3GPP)接受,正式成为ITU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IMT-2000的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4.
早在1985年,国际电联(ITU)就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当时称为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1996年改为IMT2000。1998年10月,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出台。1999年1月,3GPP2正式成立,该组织包括美国的TIA、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移动通信》2004,28(4):90-90
1998年6月30日是国际电联向全球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最后一天,大唐电信集团的前身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提交国际电联。2000年5月,大唐集团代表中国政府提交的TD-SCDMA技术,被国际电联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这是百年来中国电信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0年12月12日,TD-SCDMA技术论坛成立。2001年3月16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举行的3GPP (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项目)TSG RAN第11次全会上TD-SCDMA标准被3GPP接纳为3G标准之一。2002年3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拉开了中国TD-SC…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际电联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李潇  曲明 《通信工程》1998,(4):16-19
现行运营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中,以GSM蜂窝移动系统为主。近年来,随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多和业务种类需求的多样化,国际电联(ITU)已着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目前.在15个提交给ITU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标准的系统具有接通率高、  相似文献   

8.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198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当时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1996年更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2000),意即该系统工作在2000MHz频段,最高业务速率可达2000kb/s,预期在2000年左右得到商用。从1997年开始,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成功,用户的高速增长与有限的系统容量和有限的业务之间的矛盾渐趋明显,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工作开始逐渐进入实质阶段。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框架已确定,将以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结合,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满…  相似文献   

9.
2000年5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电联大会上,TD—SCDMA被国际电联接纳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改进及三代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鹤 《通信世界》2001,(14):25-26
在2000年5月5日,国际电联最后确认了IMT-2000的无线传输技术,其中,主流为CDMA技术。可以说,IMT-2000基本上集中了国际上90年代的技术进展。目前,国际电联和两个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和3GPP2)正在紧张地为2001年中能够完善此国际标准努力着,同时,已经开始讨论移动通信技术的下一代发展。此技术发展包括两个意义:一是将新技术通过标准更新的方式,引入到每年更新的IMT-2000标准件中,形成新的版本;另一是所谓“三代后”技术,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标准形成和演进,并对三大主流技术:W-CDMA、adma2000、TD-SCDMA进行了叙述和比较。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移动通信的将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正在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热点。鉴于国内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的名称提法比较混乱,为避免引起误解或为人所利用,在国际电联还没有选定将采用的技术方案之前,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最近建议对第三代移动通信采用国际电联的名称提法,即IMT-2000。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通信界所关注的焦点。我国专门成立了原邮电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导小组,同时也成立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RTT)评估协调组(该组已在国际电联注册)和技术开发小组。这两个小组正在按照电联规定的时间表开展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电联的标准化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收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已逐步走向商用化阶段。国际电联ITU为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标准划分了2GHz附近的核心频段,这将导致未来3G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商用后,在同一片地理区域出现不同移动通信体制占用相邻频段的情况。由于高频器件的非线性特性,这些不同系统之间将存在相互干扰,从而可能造成系统容量损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冯博  杨克俊  姚永炀 《无线电工程》2001,31(7):36-37,50
<正> 1 建议理由1.1 电波传播研究对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有着重要的基 础性作用 ITU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称为IMT-2000即国际移动通信2000,意思是在2000年用2000MHz的频率提供能在全世界实现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采用三大标准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现在应尽快加强研究力量,从技术上予以完善,电波传播技术研究是完善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无线电工程》2000,(11):45-45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是由中国无线通信 标准组织(CWTS)向国际电联提出的标准。目前已被国际电 联(ITU)和第三代协作项目组织(3GPP)接受,正式成为ITU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IMT-2000的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6.
《电信网技术》2006,(6):65-68
1 引言 2000年5月,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被国际电联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1年3月, TD-SCDMA标准被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项目)接纳,标志着TD.-CDMA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发展方向。2006年1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2GHz TD-SCDMA数字蜂  相似文献   

17.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已提交ITU的十种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空中接口提案的主要技术特点,及两种主流提案WCDMA和cdma2000的主要区别;描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特征及未来可能的网络过渡形式;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可能涉及的主要核心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几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国际电联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IMT-2000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和比较了分别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提出的W-CDMA、cdmaOne和TD-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3G移动通信及2G到3G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 G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移动通信技术由2G向3G发展。早在2G系统投入运营之前,国际电联已着手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体制的研究,1985年就开始了对 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的标准建议。1991年国际电联成立TG8/1任务组负责标准制订。将FPLMTS改称IMT-2000,并提出了对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的最低要求。1997年国际电联征求IMT-2000的无线传输技术(RTT)方案,1999年10月ITU-RTG8/1 会议完成了3G R…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ITU-R TG8/1第18次(最后一次)会议最终通过了第三代移动通信 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建议(IMT.RSPC)。2000年5月,ITU-R 2000年全会批准了RSPC建议,标志着该无线接口标准正式成为国际电联标准。 IMT-2000核心网标准可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基于演进的第二代两大核心网,此项标准化工作已于2000年上半年完成;第二阶段是基于全IP架构的全新核心网,人们普遍认为,其标准化工作到2002年才能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将于2002年在国际上投入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