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的基于IEFT RFC2002的Mobile IP协议及其后续版本RFC3344、RFC3775都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三角路由"和切换延时问题。本文从网络层的协议框架出发,构建一种支持移动网络环境的新移动IP地址方案,并采用基于门限值的软切换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三角路由"和跨区漫游的延时问题。这一新框架下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仅从移动节点跨区直达路由和无缝切换问题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Mobile SIP与Mobile IP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介绍了目前广泛研究的实现方案Mobile IP以及更适用于多媒体通信的实现方案--基于SIP协议的移动性方案,并对两类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符合下一代网络设计思想的移动Internet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Mobile IP中组播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在Mobile IP中实现组播的方案,它引入了移动组播网关的概念,并用它来管理Mobile IP中的组播.整个过程分为接收组播包和转发组播包2个阶段:在接收阶段,移动组播网关可以通过将自身加入组播树或由隧道从某一个移动主机的家乡网络来获得组播包,完全消除了"隧道会聚"问题;在转发阶段,移动组播网关采用建立局部的组播树或者是通过隧道的方式向移动主机转发组播包,保证了路由效率和可靠通信.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了建模和性能分析,数值分析表明,新的方案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分层移动IP(因特网协议)、动态分布式分层移动IP和链状外地代理的分层移动IP 3种旨在通过注册的本地化提高移动IP切换性能的分层移动IP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主机在一维直线上的随机游动建立的代价分析模型,比较了这3种方案在信令传输、数据包转发方面的代价,考察了不同的切换门限值对代价的影响. 数值结果表明,链状外地代理的分层移动IP方案适用于家乡切换门限值较小时的移动场景.  相似文献   

5.
改善层次化MAP的移动IP切换时延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全IP通信网络移动性管理的瓶颈——移动IP切换的长时延的问题,在分析层次化移动IPV6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根移动锚节点的移动IPV6(RM-MIPV6)切换方案。借助于根移动锚节点,保持了移动IP层次性管理域内切换的优势;通过低层移动锚节点功能实体的增加,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集中式网络中心节点失效给网络带来的影响。同时,对网络层快速切换的方案做出改进,使其达到根移动锚节点域内切换优化时延性能。  相似文献   

6.
主机标志协议(Host Identity Protocol,HIP)是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方案之一。为了解决HIP在区域内移动的不足,把移动IP用于解决微移动的分层方法应用于HIP的移动性管理中。根据移动节点(Mobile Node,MN)所处位置的分布,将HIP中的对应汇聚服务器(Rendezvous Server,RVS)也分成层次结构,从而得到改进的HIP移动性管理方案。此方案可以解决MN在不同区域移动时的注册和切换问题,同时可降低信令开销,提高切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移动IP平滑切换问题的由来, 详细研究了当前平滑切换的问题, 提出了网关代理缓存方案, 并论述了此方案的工作过程、优点以及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姜春霞 《丹东纺专学报》2005,12(1):37-38,41
本文分析了移动IP平滑切换问题的由来,详细研究了当前平滑切换的问题,提出了网关代理缓存方案,并论述了此方案的工作过程、优点以及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多出口问题,介绍了策略路由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应用,通过对网络地址和出口路由进行合理规划,提出一种基于源IP和目的IP相结合的校园网出口策略路由方案,利用华为网络设备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现.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网络多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内容中心网络(CCN)中内容源移动问题以及减少移动切换开销,提出了一种CCN分布式移动性管理(D-CCN)方案,通过对信令和数据的分布式管理,避免了集中式管理的冗余信息交互. 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种D-CCN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切换开销,提高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1.
异构无线网络中频繁发生垂直切换,由于不同网络分属不同网络管理域,致使切换认证严重制约切换效率.基于安全上下文传输,设计了一种安全快速垂直切换优化机制.借助动态建立的安全上下文传输通道,把移动节点的认证信息安全传递给目标切换网络.从而避免了家乡网络的参与,通过分布式切换认证来优化切换效率.通过NS-2搭建网络仿真环境对优化机制进行了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机制可以在保证安全切换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切换效率.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车载网移动切换方案。该方案中,路面移动节点由其家乡IPv6地址唯一标识,在移动过程中无需转交地址。此外,该方案采用预移动切换机制,即在二层移动切换之前进行三层移动切换,在预移动切换过程中路面移动单元(OBU)仍然与当前关联的接入节点(AP)链路相连,当前关联的AP能够将目的地址为OBU的数据转发给OBU。因此,预移动切换机制降低了数据丢包率,缩短了移动切换时间,确保了通信的连续性。通过对性能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的移动切换代价更小,移动切换延迟更短。  相似文献   

13.
针对毫米波蜂窝网络中用户移动产生切换造成的通信链路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双基站宏分集方案,并基于该方案分析了移动用户的切换概率。首先,假设基站分布为泊松点过程,目标用户采用最近基站接入准则,建立双基站宏分集下蜂窝用户的移动模型;然后,由随机几何理论推导出移动用户的切换概率理论表达式;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软件求解切换概率的分析解,并使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用户移动速度和基站密度增加,发生一次切换的概率明显增大,但是发生两次切换的概率几乎不变。因此,该方案可以较好地保证移动用户通信链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多媒体低轨卫星网络的呼叫准入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目标小区实时切换掉线概率,结合概率门限方法和效用公平分配机制为切换呼叫预留带宽。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本算法不仅提供了满意的新呼叫阻塞概率,还能够大大降低切换呼叫掉线概率,同时保证了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嵌套移动网络中的乒乓路由和数据包多层隧道封装问题,将区域管理和移动自组织网络多跳转发的路由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移动网络路由优化机制.该机制通过构建新的网络优化模型,实现域内自主路由和数据最短路径转发;通过更新接入点的路由信息,保持原有的转交地址CoA不交,减小了域内切换的时延.性能分析表明,该机制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封装次数和隧道长度,具有较小的传输和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在分别使用间接越区切换机制下恒比特率业务的延迟,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机制均不能保证在越区切换时的零丢包率. 路由更新过慢以及接入新基站时间过长是造成潜在丢包率的主要原因. 为减少这2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型间接切换机制,其中主要提出简单路由更新和越区切换缓存2种方案以改善原来的蜂窝协议. 通过对加强型间接切换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利用NS2进行仿真所得出的结果均显示,在加强型间接切换机制中,实时业务在越区切换期间的丢包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预测的无线 mesh 网络切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线mesh网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中,对车地通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越区切换延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差分预测的方案对切换延时较长的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应用OP-NET仿真软件对现有的切换方案与本文提出的差分预测切换方案进行比较。仿真表明,差分预测切换方案有效降低了切换延时。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LEO卫星通信系统的一种切换方案-动态信道抢占优先方案。该方案考虑了数据业务特性和话音切换业务的高优先级,并使用排队策略,为话音切换业务提供抢占优先权。该方案还采用了动态阈值的保护信道策略,保证了新呼叫和切换呼叫之间的优先级和公平性。通过计算机仿真,与无优先方案和传统保护信道方案进行比较,该方案使系统的服务等级和信道利用率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宽带的多媒体无线网中,合理地对各种业务进行带宽的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宽带无线网越区切换时的动态带宽预留方案。该方案在分配带宽时,给于切换连接比新发连接更高的优先级。对于实时性的切换连接,在小区内进行了带宽预留,当实时的宽带业务切换连接到达时,若无带宽可用,还可以借用非实时业务所占的带宽。文中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切换连接的阻塞率明显小于新发连接;同时,与传统预留方案相比,该方案能够大幅度降低宽带业务的切换连接阻塞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QoS的宽带无线接入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提供对多媒体业务(视频、音频和数据)的支持,因此必须能够提供服务质量的保证。由于移动网中蜂窝半径的持续变小和用户的移动性,使移动网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更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在微蜂窝宽带移动系统中提供较高服务质量的接入控制方法,该方法将接入控制和服务质量保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