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节气门是现代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也是汽车发动机教学仪器的组成核心。以ATmega128为主控芯片,以电子节气门为研究对象,基于PID控制算法,设计并实现了电子节气门实验控制系统。试验表明,该系统可以直观地展示节气门开度对踏板位置信号的响应,满足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教学仪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设计了PID控制器,构建了GT-power软件与Simulink软件的联合仿真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国产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通过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证明该平台可用于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进行了电子节气门的PID控制系统联合仿真,分析了该联合仿真平台对于发动机电控单元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节气门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控制部件。传统发动机节气门操纵机构是由加速踏板拉索直接控制节气门开度,这种机械式的节气门控制方式很难对汽车在不同工况下进行精确而有效的控制。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动力性、平衡性、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污染,各种控制特性良好的新一代电子节气门及其相应的电子控制系统,即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ETC)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利用GPC算法与增量式PID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节气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依据节气门数学模型建立True Time的电子节气门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超调量、稳态误差等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得到该设计能使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响应速度、较小的误差、较高的稳定性,达到了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汽车电子节气门模糊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电子节气门控制的非线性特点,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电子节气门模糊控制器,详细阐述了模糊控制算法设计、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电子节气门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跟随电子加速踏板动作特性,能够满足实际汽车电子节气门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模糊控制电子节气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节气门是车用发动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装置.本文介绍了电子节气门的结构及特点,并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电子节气门控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算法对电子节气门的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汽车电子节气门系统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设计了3种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PID控制策略简单、易于实现,但超调较大;模糊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跟踪性,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滑模控制策略有着良好的鲁棒性和动态响应特性,能够使汽车电子节气门系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最后,将模糊PID控制策略应用到某单缸发动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适用于电子节气门系统,改进了发动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原理和OSEK/VDX规范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节气门的3种控制方式,构建了基于POWEROSEK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电子节气门软硬件架构.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负载条件下发动机循环输出效率较低问题,设计了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并对其输出效率进行仿真验证。创建了节气门控制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P-V简图,分析各自工作过程。建立不可逆条件下发动机循环效率方程式,比较节气门控制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的发动机输出效率表达式,并且给出了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计算方程式。采用仿真实验对发动机不同负荷情况下的输出效率进行仿真验证,与传统节气门控制的发动机输出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可逆性条件下发动机输出效率较低,在满载条件下,发动机采用节气门控制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输出效率差别不大;在小负荷条件下,采用节气门控制的发动机,输出效率较低,而采用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的发动机,输出效率较大。不可逆性对发动机工作循环的输出效率产生强烈影响,在小负荷条件下,采用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能够节约发动机燃油的消耗,并且随着膨胀比指数的增大,输出效率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10.
车联网环境下电子节气门全局快速滑模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联网是目前汽车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车车通信是实现车联网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提高车车通信过程中汽车电子节气门的控制性能,提出了基于Luenberger观测器的电子节气门全局快速滑模控制.具体来讲,首先,基于电子节气门的非线性模型,设计了Luenberger滑模观测器,以实现对节气门开度变化的在线估计;其次,以节气门开度误差为输入,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全局快速滑模控制器与外部扰动自适应律,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最后,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