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CT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院选取27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资料,总结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2例为甲状腺腺瘤,包膜完整,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癌10例,其中,乳头状癌6例,滤泡状癌3例,胸内甲状腺未分化癌1例。有5例边界模糊,侵犯附近组织器官;发现4例有砂粒样钙化或斑块样钙化,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在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时,应从包膜是否完整,边界是否模糊,轮廓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方面进行判断。CT对甲状腺肿瘤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采用CT灌注成像的手段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评价的医学手段,探讨其与动态增强相结合,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肺结节过程的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SPN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后,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G),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等。结果:PS值方面,恶性结节明显偏低,区别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结节间BF值及MTT值各数据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运用螺旋CT灌注成像的同时,结合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的手段,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符合率为89.1%;恶性甲状腺结节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而良性患者则多为混合声;且良性患者多可见边缘清晰、无钙化、有包膜;而恶性患者边缘则较为模糊,有钙化,但无包膜。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配合内部回声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可准确的进行分析,对减少漏诊、误诊发生有重要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声造影在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采用超声造影对143例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结果:在143个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中,良性54个,恶性89个;超声造影鉴别的灵敏性(94.38%)、特异性(94.44%)、阳性预测值(96.55%)、阴性预测值(91.07%)及诊断符合率(94.41%)均较为理想。结论:超声造影在鉴别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段辰明  王韵琪  潘宁 《影像技术》2023,(5):71-75+80
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当出现炎症或退行性病变等情况时会导致其产生结节。甲状腺结节(thyroidnodular,TN)在临床上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结节,另一类为恶性结节。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通常包含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腺瘤、甲状腺囊肿等;恶性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被称为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病变分为四类,分别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恶性程度较小,早期发现并经过治疗,通常预后效果均很好。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一般较差。因此,对于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诊断出甲状腺恶性疾病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目前,关于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大多采用超声波检查(ultrasound,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及磁共振(magneticreso nanceimaging,MRI)检查等。本文主要对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检测方法与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望进一步提高甲状腺结节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影技术(CDFI)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期间79例共126个甲状腺结节,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血管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几种检查技术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与常规超声相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不高,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没有太多价值,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常规超声和多普勒超声进行综合性诊断,基本上可见代替穿刺活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4例胸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并明确CT诊断及鉴别的临床价值。结果:104例患者中共诊断3例淋巴瘤、4例结核、2例转移瘤以及83例非典型胸部结节,其中有12例患者漏诊或者误诊,非典型胸部结节的CT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87.7%(83/95)。结论: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临床诊断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能够更清楚观察病变,对于疾病病变位置、诊断与鉴别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胸骨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证实的胸骨恶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12例中,10例为转移瘤(其中原发肿瘤为肺癌5例,乳腺癌3例,甲状腺癌1例,肝癌1例);2例为骨髓瘤。转移瘤CT表现为胸骨溶骨性破坏,其中8例伴有局部软组织肿物;骨髓瘤主要表现出圆形穿凿状透亮缺损状,周围清晰度较高,但未出现硬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检测出恶性胸骨肿瘤的骨破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短期随访并经皮肺穿刺活检,鉴别病灶良恶性,为临床准确性的运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CT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不愿穿刺有穿刺禁忌症病人为随访组(43例)和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照组(43例),随访组分1个月、3个月继续随访观察,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巴氏切割针,或巴氏一次性自动枪取材,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治疗后随访。结果:随访组16例病灶3个月内突然增大,接受活检证实为肺癌,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4例病灶略增大;对照组穿刺成功42例,其中40例病理诊断明确,原发性肺癌17例,结核10例,转移瘤5例,炎性假瘤6例,淋巴瘤2例,结节病2例。结论:肺孤立结节随访观察期间16例恶性病灶短期增大明显,27例病灶无明增大或增大不明显;对照组发现病灶,术前发现病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准确性高达97.7,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孤立性肺结节的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例,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肺穿刺活检更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协同超声积分法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参考超声积分法评分细则和弹性评分评估结节性质。绘制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结果:两种方法协同采用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一采用。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时两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其单一使用,曲线下面积之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协同超声积分法可弥补单独使用的欠缺,在临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玮  陶立武 《影像技术》2012,24(5):19-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64层螺旋CT检出65个动脉瘤,确诊颅内动脉瘤58例,阴性2例.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50.0%.结论: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方面更具优势,因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提供参考。方法:对74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肺部行64排螺旋CT扫描,观察肺叶、肺段支气管病变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效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可扫描出患者肺叶、肺段支气管的病灶部位及病变情况,且对患者无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临床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影像技术》2013,(6):23-24,2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文选取自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颈部肿物患者,对其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的资料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8例患者中,甲状腺肿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癌1例,甲状舌管囊肿10例,鳃裂囊肿8例,慢性淋巴结炎7例,淋巴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瘤3例,颈部转移癌3例,神经鞘瘤4例,颈部血管瘤5例,唾液腺混合瘤6例,皮下脂肪瘤4例.颈部动脉体瘤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具有明显作用,可对患部做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助于查找病灶和观察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和进一步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2h-7d行16层螺旋CT检查,薄层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结果:58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确诊鼻骨骨折19例,眼眶骨折10例,肋骨骨折20例,胸腰椎横突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尤其是MPR成像显著提高了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峥 《影像技术》2014,(2):21-22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肝炎性肝局灶结节及其肝病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71例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对其实行螺旋CT诊断,并与肝病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T诊断能够明确患者的病灶性质及大小,实验室检查能够判断患者的病灶病毒性特征,两者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论:CT诊断与实验室检查结合对于患者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DR与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诊治的80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进行常规DR双侧位拍片和64排CT扫描。结果:本组80例鼻骨骨折患者DR检查出鼻骨骨折59例,可疑鼻骨骨折9例,未见骨折12例,64层CT检查均诊断鼻骨骨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R诊断为粉碎性骨折20,单纯线性骨折39例,可疑骨折9例,64层CT检查诊断为复合性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22例,单纯线性骨折37例。结论:DR线平片对于鼻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适宜基层医院,64层CT检查费时,费用高,但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8.
黄文清 《影像技术》2012,24(3):14-15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64位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我院治疗的6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64位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将此结果与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由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因此对可评估的262支冠状动脉,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为181支,其中有176支得到CAG证实。64SCTCA诊断狭窄的敏感性可以达到97.2%,特异性可以达到91.2%,阳性预测值可以达到94.9%,阴性预测值可以达到95.1%。结论:64SCTC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阴阳性预测值,在应用64SCTCA诊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病变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判定.结果:对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导性分别为92.5%和96.3%.结论:64排螺旋CT对中度及以上的冠脉狭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基本满足冠心病的诊断需求,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初筛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腕、踝关节损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DR摄片、单排CT平扫、16排螺旋CT薄层平扫,再将16排螺旋CT薄层横断面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容积再现的图像。结果:16排螺旋CT的检查准确性显著优于DR摄片和单排CT平扫,3种检查的优片率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技术,为临床采取整复固定和手术治疗等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诊断腕、踝关节损伤较为快速、准确和经济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