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解新型粗合成纤维对改善混凝土抗弯韧性的效果,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基体强度、纤维直径等因素对混凝土抗弯韧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掺或混掺不同几何尺寸粗合成纤维后,试件具有很好的韧性,呈延性破坏;抗弯韧性指数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基体强度提高时,抗弯韧性指数略有上升;纤维直径不同时,抗弯韧性指数变化不明显;3种合成纤维与钢纤维混掺后,其抗弯韧性指标大于单掺钢纤维或3种合成纤维混掺的试件;混掺粗合成纤维可有效改善梁裂后行为,即峰值荷载后仍保持较高荷载;而单掺钢纤维梁在峰值荷载后,荷载下降较快;新的抗弯韧性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粗合成纤维混凝土裂后阻裂能力高、变形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圆板试件研究了新型粗聚烯烃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探讨了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和基体强度等对圆板能量吸收值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纤维掺量与圆板能量吸收值成正比;纤维长度介于38~60mm时,圆板能量吸收值随纤维长度增加而增大,当纤维长度≥48mm时,其荷载-挠度曲线下降段出现应变强化特征,荷载有2次峰值.分析了美国ASTM C1550在评价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圆板初裂挠度为初始参考挠度,基于能量比值法的韧性指标评定方法,该方法可表征粗纤维对混凝土板初裂后韧性的贡献,并可直接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韧性指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几何尺度钢纤维混掺和钢纤维与高性能合成纤维混掺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弯曲韧性的改善效果,基于P-CMOD曲线探讨了混杂纤维种类、纤维掺量等对RPC弯曲韧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混掺纤维RPC试件表现出比单掺钢纤维RPC试件更好的变形能力,P-CMOD曲线下降段更加平缓;钢纤维与高性能合成纤维混掺,可以显...  相似文献   

4.
夏冬桃  吴昊  熊思慧  颜帅 《混凝土》2020,(6):113-115,119
通过纤维总体积掺量不超过1%的钢纤维、钢-聚丙烯、钢-塑钢混杂纤维混凝土带切口梁三点弯曲试验,测试出了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曲线,计算出对应的断裂能与等效抗弯强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纤维体积掺量为1.0%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荷载-CMOD曲线形状和走势相似且包围面积大于素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韧性性能;混杂纤维的掺入能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断裂能,最大提高了6.98倍,其中钢纤维起主要作用;综合利用断裂能和等效抗弯拉强度feq1、feq2可以全面描述混杂纤维混凝土梁在受弯过程中的破坏特征与韧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水化反应方程和紧密堆积理论确定了常温养护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基础配合比,基于此考虑水胶比和钢纤维掺量设计了8组UHPC抗弯试件。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受弯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弯拉特征参数和弯曲韧性等;基于试验结果采用倒推方法得到了UHPC轴拉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回归分析提出了考虑纤维特征的轴拉本构模型,并经过材料和构件两个层次的验证。结果表明:掺加钢纤维可抑制主裂缝的发展,从而明显改善UHPC的抗弯韧性,钢纤维掺量为2.0%的UHPC弯曲韧性指数达到116.9 J;随着水胶比增大,试件抗折强度和峰值挠度均呈下降趋势;增大钢纤维掺量明显提升了试件弯曲性能,掺入2.0%钢纤维的UHPC与未掺纤维相比,其初裂挠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升157.14%和148.63%;当纤维含量为1.5%~2.0%时,试件具有良好的弯拉性能;水胶比对曲线平台段趋势影响不大,纤维掺量大于1.0%时曲线具有较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可保证UHPC良好的抗拉性能,其应变硬化特征随着纤维掺量增大而变得更明显;所提模型对UHPC受拉应力-应变关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共设计制作了8组工业回收钢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和弯曲性能试验。研究工业回收钢纤维体积掺量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工业回收钢纤维是从汽车废旧轮胎胎圈中提取的大直径、高强度钢丝。结果表明:工业回收钢纤维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很小,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有明显提升;工业回收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相比素混凝土在荷载-挠度曲线下降段下降缓慢,会出现二次峰值的现象。随着工业回收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大,混凝土的荷载-挠度曲线更趋于饱满,韧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混凝土轴拉性能和抗冲击韧性的影响,观察了试件拉伸与冲击的破坏形态,测得了试件的轴拉强度、破坏冲击次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轴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5 kg/m3和10 kg/m3时,试件的轴拉强度相比素混凝土的轴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4.41%和50.17%;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15 kg/m3时,试件的轴拉强度相比素混凝土的轴拉强度降低了3.73%;各试件的冲击破坏裂缝均出现在试件中部;与素混凝土相比,玄武岩纤维掺量为5 kg/m3和10 kg/m3试件的破坏冲击次数分别增加了46.29%和69.66%,抗冲击韧性的改善效果明显;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15 kg/m3时,由于纤维分散不够均匀,导致试件的破坏冲击次数降低。  相似文献   

8.
权莉  陶文祥 《混凝土》2011,(10):25-27
普通混凝土具有易开裂,延性差、抗拉强度低的特点.针对混凝土这一系列缺点,采用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掺人混凝土中.采用ASTM-C1018评价体系综合评定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指标,试验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混杂纤维后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其中加入聚丙烯纤维能够提高小梁试件的初裂挠度和初裂点的荷载,而钢纤...  相似文献   

9.
PVA纤维混凝土弯折性能试验研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东宁  韩冰 《混凝土》2004,(4):59-62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裂性能较差,在其中掺入合成纤维,可增加其韧性、提高早期和极限抗拉强度以及局部强度。本文利用正交原理,从现成的试验数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分别以初裂荷载、弯折抗拉、初裂挠度、极限荷载、极限抗拉、极限挠度为考核指标,对PVA纤维掺量和龄期等因素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龄期,PVA纤维混凝土梁的韧性要比普通混凝土梁高,且随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龄期对混凝土梁的韧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单掺钢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聚乙烯醇纤维(PVA)和钢纤维混杂,及两种不同参数钢纤维混杂的增韧、增强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单掺纤维,不同纤维混杂可使混凝土的弯曲强度及弯曲韧性明显提高,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弯曲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明显变缓,应变硬化现象更为明显,混杂纤维可以产生协同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用弯曲韧度作为评定HPC混凝土韧性主要指标之一,研究改善其韧性的措施。在不掺纤维及聚合物材料条件下,采用改变骨料品种,外加剂引入微孔及粉体效应等,使高性能混凝土韧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列举了国内常用钢轨钢材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的试验研究成果,探讨了钢轨钢材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指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指出了这两项指标在钢轨钢材抗断裂设计中的意义。最后,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U71Mn钢轨钢材冲击韧性指标和断裂韧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型粗聚烯烃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弯曲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ASTM C1550标准,采用圆板试件研究了新型粗聚烯烃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探讨了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对纤维混凝土板能量吸收值的影响规律.通过与梁弯曲韧性试验方法的比较,发现圆板试验更加适合评价粗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随着粗聚烯烃纤维掺量、纤维长度的增加,纤维混凝土板的能量吸收值逐渐提高.按照日本JSCE SF4韧性评价方法,掺量为6,8,11kg/m3的粗聚烯烃纤维混凝土梁的韧性指标,比相同掺量的中等弹模纤维增强混凝土分别提高了101%,68%,76%,比掺量为156kg/m3的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分别提高了65%,90%,138%.  相似文献   

14.
采用Awick Amsler/Roell RKP 450仪器化冲击试验机,研究了型钢在-60℃~20℃的冲击韧性和动态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在型钢下平台温度范围内,缺口试样冲击能量的绝大部分用于裂纹萌生;在韧脆转变区及上平台范围内,裂纹扩展消耗大量的能量,型钢动态断裂韧性韧脆转变温度约在-40℃~-20℃之间.  相似文献   

15.
高值弹塑性断裂韧度J积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用标准试样测得的不满足J积分有效性条件的高断裂韧度 ,作者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分析J积分有效性条件、试样尺寸要求、J积分概念、JR 阻力曲线等 ,得出这种高J积分值的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橡胶混凝土断裂韧度,以C30混凝土为基准混凝土,将橡胶颗粒的粒径、掺量以及试件的缝高比作为变量,制备混凝土试件进行楔入劈拉试验研究。计算得到橡胶混凝土试件起裂韧度及失稳断裂韧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入橡胶后,混凝土的起裂韧度有明显降低,橡胶掺量越高降幅越明显,橡胶掺量为5%~15%的混凝土失稳断裂韧度大于基准混凝土;20%橡胶掺量的混凝土失稳断裂韧度略小于基准混凝土;缝高比相同时,掺粒径为0.3mm橡胶颗粒的混凝土试件失稳断裂韧度高于粒径为0.6mm的橡胶混凝土,表现出更好的断裂韧性;与起裂韧度相比,失稳断裂韧度与橡胶含量的非线性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橡胶混凝土断裂韧度,以C30混凝土为基准混凝土,将橡胶颗粒的粒径、掺量以及试件的缝高比作为变量,制备混凝土试件进行楔入劈拉试验研究。计算得到橡胶混凝土试件起裂韧度及失稳断裂韧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入橡胶后,混凝土的起裂韧度有明显降低,橡胶掺量越高降幅越明显,橡胶掺量为5%~15%的混凝土失稳断裂韧度大于基准混凝土;20%橡胶掺量的混凝土失稳断裂韧度略小于基准混凝土;缝高比相同时,掺粒径为0.3mm橡胶颗粒的混凝土试件失稳断裂韧度高于粒径为0.6mm的橡胶混凝土,表现出更好的断裂韧性;与起裂韧度相比,失稳断裂韧度与橡胶含量的非线性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混杂纤维改性混凝土的韧性作用机理,以镀铜微丝钢纤维和纳米碳纤维掺量为参数,制备了混杂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进行了弯曲韧性试验。基于试验数据,绘制荷载 挠度曲线,以弯曲韧度比为量化指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试件样本空间进行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碳纤维与镀铜微丝钢纤维在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开裂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层次的改性作用,使混凝土峰值荷载变形得以改善的同时,提高其极限荷载、初始弯曲韧度比和弯曲韧度比;初始弯曲韧度比最大提高幅度为34.5%,HS-S9C6试验组弯曲韧度比达0.84,且随挠度增长,弯曲韧度比下降速率较慢,混杂纤维较好地发挥了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韧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在超低温环境下的断裂性能,设计了5组不同纤维掺量的UHTCC预制裂缝切口梁,在经过超低温作用后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通过分析计算UHTCC的荷载-挠度曲线,评价了超低温环境下UHTCC的断裂性能.结果表明:当纤维掺量为1.5%时,UHTCC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优,当纤维掺量超过1.5%时,UHTCC的性能略有降低;超低温作用后UHTCC的强度显著提升,当处理温度由常温降至-160 ℃时,材料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其延性指数、特征长度及失稳断裂韧度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of asphalt concrete under low temperatur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n fracture toughness of asphalt concrete at various low temperatures (from −5°C to −30°C in 5°C steps). An asphalt cement, penetration grade of 85/100 and two aggregates, a granite and a limestone, were used to prepare asphalt concrete beam specimens which were conditioned using two different procedures and tested under three-point bending setup. The first procedure dealt with evalu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asphalt concrete at a control temperature, −5°C, following conditioning at the specified temperatures. The second procedure dealt with evalu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at the temperatures at which the samples were conditio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acture toughness (KIC) for both aggregate mixtures in both procedures changed in a manner that it increased by lowering temperature from −5°C to −15°C, and then decreased thereunder. An improved mechanical adhesion due to the strengthened grip of asphalt matrix resulted from differential thermal contraction (DTC) i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the applied loads.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below −15°C is explained as the effect of internal damage due to DTC that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coefficients of thermal contraction between aggregate and asphalt cement. Granite aggregate mixture showed a slightly better resistance to fracture throughout the temperatures. Relatively good linear relations between average values of σf and KIC were found from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creasing flexural strengt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fracture toughness for all mixtures. KIC of granite mix showed more critical to the change of σ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