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A/O-MBR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模拟化工废水,考察了系统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过度的硝化反应和较大的冲击负荷都能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发生。针对这两种因素引发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单纯地依靠恢复工艺运行参数并不能达到控制丝状菌的目的。而通过提高曝气池内pH值至9.0左右,并维持一段时间,能够达到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目的,并且在短时期内不会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A~2/O工艺的污泥膨胀及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更容易发生。以城市污水厂中最常采用的A^2/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丝状茵污泥膨胀及其诱因,并研究了膨胀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若运行不当,A^2/O工艺也可能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单纯提高好氧区的DO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污泥的沉淀特性,而增大好氧区的有机负荷对控制污泥膨胀更为重要。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在15μm和50μm附近也有部分分布,且大多为球菌;膨胀污泥的粒径大多在10μm以下,绝大多数为丝状菌,只有少量球菌被包埋在丝状菌内部。  相似文献   

3.
范举红  李昌湖  朱国宏 《山西建筑》2007,33(33):201-202
介绍了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诱发机理,对推流廊道式曝气池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解决了污水处理工艺中的难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运行控制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单元采用MSBR工艺,在冬季运行期间多次发生丝状菌膨胀现象,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工艺运行调整。首先建立小试系统对不同有机负荷下的活性污泥絮体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0.12 kgBOD5/(kgMLVSS.d)时,污泥不易发生丝状菌膨胀且沉降性能最好。通过分析MSBR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得知,丝状菌膨胀的发生主要是由工艺运行条件改变而引起的,据此对系统的进水流量、有机负荷、污泥龄、曝气量、SBR运行周期等进行调整,最终有效控制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时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此次丝状菌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低污泥负荷率、低溶解氧引起的。通过调整泥龄、污泥负荷、DO等运行参数,投加NaClO溶液杀灭丝状菌等措施成功控制了此次污泥膨胀,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更加准确的膨胀活性污泥沉降性表征方法,筛选出5个反映污泥微观絮体结构的特征指标:絮体大小(SZ)、伸长性(ST)、密实性(CP)、规则性(RG)和丝状菌(FL),分析众多特征参数降维的可能性,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探索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关系,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预测函数。结果表明,污泥絮体特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降维。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的SVI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779),据此建立了SVI预测模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实测值与预测值呈现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80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7.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中试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分析了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及恢复系统性能的方法。结果显示,长期曝气不均匀是导致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控系统运行参数可以有效控制由低DO值或者高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当发生污泥膨胀后,首先降低负荷至0.45 kgCOD/(kgMLSS.d),调节回流比为83%,同时控制好氧池各段的DO分别为1.5、1.0、1.0 mg/L以淘汰丝状菌,在SVI值降至200 mL/g以下后继续降低回流比至53%,同时降低曝气量以形成1.0、0.5、0.5 mg/L的DO浓度梯度。采取上述调控措施后,SVI值由569.8 mL/g降至150 mL/g以下,污泥性状得以恢复;同时出水COD和TP分别在50、0.5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约为85%、95%。  相似文献   

8.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实验室SBR中污泥膨胀类型的判别,发现低温条件下污泥膨胀是由非丝状菌过度繁殖引起的。通过试验发现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水中溶解氧、降低污泥负荷以及增加排泥次数能有效控制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另一方面通过投加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混凝剂可以改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但抑制污泥膨胀周期较短,另外投加高锰酸钾氧化剂和聚丙烯酰胺对非丝状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改良A~2O工艺运行过程中,生物池污泥膨胀及其引起的泡沫一直是该工艺的控制难点。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19年八九月份出现丝状菌增多、池面泡沫大量聚集等情况。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投加复合药剂快速消除泡沫、生物池污泥快速置换、投加次氯酸钠杀灭丝状菌等3种措施轮流进行控制。至11月上旬,生物池污泥指数开始下降并稳定在115 mL/g左右,达到了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及其伴随泡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严格控制SBR工艺试验运行条件下,就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污泥负荷不仅不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因素,而且对污泥膨胀有抑制作用;在污泥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临界负荷”)后,SVI迅速升高,加速污泥膨胀的发生。还发现,进水底物浓度与“临界负荷”及低于“临界负荷”后污泥膨胀的最大程度SVImax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用微生物的选择性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膨胀污泥沉降性能的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前期已进行的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对低污泥负荷下发生的污泥膨胀进行了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高污泥负荷运行能使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得以恢复,而恢复时间及恢复速率与膨胀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溶解氧是影响膨胀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溶解氧不足时提高污泥负荷不但不能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反而却加剧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SBR和人工配水进行试验,考察了厌氧选择器中硫酸盐还原对好氧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硫酸盐浓度一定时,厌氧选择器的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则硫酸盐的还原程度越高;当厌氧选择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一定时,进水的硫酸盐浓度越高,则硫酸盐的还原程度越高。当进水硫酸盐浓度为85 mg/L、在厌氧选择器水力停留时间为60 min时,好氧反应器内已有污泥膨胀迹象;当进水硫酸盐浓度为125 mg/L、在厌氧选择器水力停留时间为60min时,好氧反应器内开始发生污泥膨胀,镜检发现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丝状菌;当进水硫酸盐浓度为250 mg/L、在厌氧选择器水力停留时间为20 min时,好氧反应器内活性污泥膨胀严重,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降低,出水漏泥现象严重,影响到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无排泥条件下,通过对MBR系统中发生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的研究发现:污泥膨胀导致污泥沉降性变差,系统污泥量上升,对TN的去除率较低且不稳定,但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去除率分别能达到80%和90%以上;在初期对TP的去除率较高,随着污泥停留时间的延长,对TP的去除率逐渐下降。通过减少曝气量、降低进水COD和TN浓度、增加进水TP浓度,能有效解决MBR中发生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同时能降低污泥产率。  相似文献   

15.
Jan Chudoba 《Water research》1985,19(8):1017-1022
Overgrowing of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sludge is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a) composition of treated waste water; (b) actual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an aeration tank; (c) actual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substrate under which micro-organisms grow; (d)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process (sludge loading and age). All these factors were analysed and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formulated basic principles for control of filamentous bulking.  相似文献   

16.
污泥膨胀对SMBR系统脱氮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模拟污水,考察了污泥膨胀对SMBR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MBR运行中,污泥膨胀期对TN和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试验期,丝状菌对氮的竞争能力较强,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速率较高,污泥膨胀期SMBR的出水水质较好;在污泥膨胀期,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由于丝状菌的反硝化能力较差,导致出水中出现NO2^-N的少量积累;丝状菌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膜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实际的工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