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源一盖共控论是在“源控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参照全球其它地区的资料,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涵是:盖层、特别是区域盖层和烃源一样是油气系统及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条件,优质的储集层、畅顺的通道、规模可观的圈闭是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才能发挥富集油气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沉积盆地只要具有了活跃而充足的油气源和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就有希望成为富含油气区。指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源条件和封盖条件非常优越,可成为我国21世纪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2.
源—盖共控论述要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中国石油地质家早在1982年已提出“生油区基本控制油气分布”的“源控论”,此后又提出区域盖层对油气富集起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源-盖共控论”;有效烃夺和盖层共同控制着油气系统的有效性,盖层获得封闭能力的地质时期是形成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一旦盖层被破坏,油气系统即失去有效性;烃源岩与盖层共同控制油气成藏,二者间关系是影响油气富集最为重要的耦合效能关节;在二者兼备的前提下,将油气系统各要素的动态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12,他引:33  
准噶尔盆地腹部从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投入油气勘探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中一大型的油 气田以及多个含油气构造。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也由“源控论”飞跃到了“梁聚论”。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勘探历程为 线索,从研究油气运聚特征入手,剖析成功与失利的原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对目前的勘探现状和勘探技术,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应继续发挥“源控论”和“梁聚论”的指导作用和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期的成藏演化,油气藏的调整、破坏与保存等特征使台盆区的油气分布异常复杂.文中提出源岩和盖层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的油气分布,认为烃源岩生烃史与盖层形成动态演化史的匹配、盖层的质量和保存能力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关键成藏-改造期盖层封盖能力的有效性是控制油气富集和分布的关键因素.宏观上,"源-盖"动态匹配关系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地区与不同含油层系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同时从"源-盖控烃"的基本思路出发,以区域盖层的分布和动态演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富集的规律性,进而提出台盆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与分布,一向就有“源控论”和“主控论”的说法。其实,“盆控论”要更加确切些,即盆地控制隆起、坳陷及其含油气系统,隆起、坳陷控制构造、相带、古地貌、水动力异常及其油气区,构造、相带、古地貌、水动力异常控制油气圈闭序列及其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为弄清辽中凹陷南次洼西斜坡的油气分布规律,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对旅大A油田的盖层与油源断裂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明确了研究区断-盖耦合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断-盖耦合类型差异悬殊,断-盖耦合关系对油气富集层系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北部A-1构造断-盖耦合类型为封闭型,油源断裂与盖层耦合关系较好,有效断接厚度较大(278 m),大于有效断接厚度封油的临界值(100~150 m),油气被完全封盖在盖层之下的东三段储层;而南部A-2构造断-盖耦合类型为半封闭型,油源断裂与盖层耦合关系差,有效断接厚度小(98 m),部分油气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在盖层之上的东一段和东二上亚段储层富集。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断裂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针对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油源断裂不同部位对油气垂向输导能力的差异性,采用理论研究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油源断裂垂向输导能力影响因素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受盖层封闭能力、油气运移动力、烃源岩供烃能力以及优势输导通道等因素控制,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盖层封闭能力控制油源断裂垂向输导油气分布层位;油源断裂垂向输导动力控制油气垂向运聚规模;充足的油气来源为油源断裂垂向输导油气提供物质基础;油源断裂凸面脊控制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发育部位。该研究可为油源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浅层油源断裂的油气富集规律,全面考虑了影响浅层油源断裂运聚油气的三方面因素:油源断裂输导性、下伏被油源断裂断穿的所有区域性泥岩层的渗漏性、上覆浅层泥岩盖层的封闭性,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受油源断裂控制的浅层砂泥岩地层油气运聚时期的预测方法。明确了浅层油源断裂运聚油气的时期应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下伏被断裂穿过所有区域性泥岩层渗漏时期、以及上覆浅层泥岩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三者的叠合时期。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浅层馆陶组地层,明确港东断裂油气运聚时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沉积结束。油气运聚时期的确定对指导含油气盆地浅层油源断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部油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鸣岗 《石油学报》1981,2(3):31-36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中间地块型沉积盆地,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形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盖层。塔里木盆地西部,指库尔勒与和田一线以西地区,多处见油,柯克亚构造获得高产油、气流。本文对它们的油源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