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上海住宅》2005,(11):62-65
公园绿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明化程度提高的象征,也是人类向往绿色自然的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中,生态源的建设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也是建设生态公园的起步。目前,新江湾城的建设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设新型的生态住区与保护、维持现有次生自然植物生长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冯卉  杨剑 《山西建筑》2006,32(21):25-26
介绍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概念和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滨水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揭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的新理念,并提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绿化隔离地区对限制北京中心城市的无序蔓延、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它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对隔离地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吸收CO2、释放O2、滞尘、吸收SO2、吸收Cl2、吸热和蓄水几个方面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每年提供的服务价值至少为8728亿元,是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文章最后提出了绿化隔离地区调控和管理的对策。建议使用“绿色容积率”这一新的控制指标与其它指标综合运用,必须满足绿地植被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对绿地征用和税收政策应分区对待。绿化隔离地区的任何开发都必须在该地区控制性详细生态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城市自然保护的内容及特点,认为拓展城市绿地建设内容,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重视景观生态过程的重建是实现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措施,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指导绿地生态规划的一个新的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丹丹  胡玎 《园林》2003,(8):26-27
如果说四川路是一条人潮涌动的河流,那么四川路绿地就是一艘流芳溢翠的绿舟。去年10月落成的四川北路大型绿地,占地约5公顷,西邻繁华的四川北路商业街,南靠衡水路,北面邢家桥路,再隔20米便是即将建成的轻轨明珠线。这块绿地是为了加快上海中心城区的绿化建设,改善四川北路区域环境,形成特色生态城区绿化景观而建;同时具有满足市民休闲、观赏、健身等需求,方便市民交通和社会车辆停放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肇嘉浜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改善城市生态效应的绿地改造原则,批出了生态群落对城市生态效应的重要性和建设城市绿带的跨时代跨世纪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俞莉萍 《园林》2001,(11):16-17
建党80周年前夕,上海太平桥绿地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湖光、山色、丛林”的生态景观,清新、流畅、脱俗的风格,给中共“一大”会址增添了色彩。将人文景观与生态绿化环境有机结合,互为延伸,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空间,也为上海的旧城改造和城市绿化建设蓝图添上了灿烂的一笔。太平桥故址难觅水和桥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太平桥绿地为卢湾区中心城区,房屋密集、绿化稀少。据有关资料记载,古时太平桥地处打铁浜与宴公庙浜的汇合处;然而,岁月沧桑,改造前的太平桥绿地早已找不到河流的影子,却是  相似文献   

9.
谌伦伟 《中国园林》2001,17(3):47-48
城市的结构实质上是多种生态斑块的互相嵌合。根据 C. Troll的生态学观点,城市未建成之前的大地生态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学本底。城市的建设相当于在这个本底中嵌入一个人为的干扰斑块。而城市的绿地系统,则相当于自然生态的残余斑块或引入斑块。其中,残余斑块指从自然生态中保存下来的基本没有经过人工干扰的自然(绿地)部分;引入斑块指从自然生态中保存下来,但经过了人工改造的,或者完全是新设的绿地和人工生态部分。这两类斑块虽然生态属性、对城市产生的生态效益各异,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  相似文献   

10.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寒地城市长春市为例,提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计算方法,对长春城市各类绿地进行了详细的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分析,分别论述了景观效果、绿地结构、绿地养护及人工干扰与生态脆弱度的关系,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复合群落绿地是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绿地生态脆弱度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2.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10,26(6):19-22
当前,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本途径,而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首先提出了共生和循环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次总结了共生型、循环型(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的方针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概括了共生型、循环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目标、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庆市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学分析,认为重庆市的绿地景观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绿地结构组成欠合理;(2)绿色斑块质量差;(3)绿色廊道功能不健全,并且指出城市部分地区缺少绿色斑块,且斑块之间缺乏联系。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关系斑块和廊道的基本原理,对重庆市绿地景观提出了生态设计建议:(1)贯通水系和公路绿色廊道;(2)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陕西不同气候区37所城市典型中小学校园绿地功能分区、绿地形态、树种应用、配置方式等植物生态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陕西城市中小学校园实际和师生生活学习特点,通过对植物生态效能实验,提出了校园绿地生态设计基本原则、方法要点、功能区划分和最优面积比例、绿地形态及不同气候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得出了校园绿地植物生态设计模式。论文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校园绿地生态设计方法理论体系,建构了绿地生态设计模式,以期为校园绿地设计从业人员和建设管理者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居住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阐述了居住绿地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成都市居住绿化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两种具代表性的居住绿地,并就创建生态家园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信息》2010,(21):21-21
上海已在规划建设生态空间网络。未来将会有多条生态走廊,市区也会被生态环形带围绕,陆域面积一半以上将是生态空间。上海这次将绿地、林地、原地、耕地、滩涂和水域等用地纳入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目标是建立相互连通,多层次的生态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调查实用方法以快速测定城市中心区绿地生态效应场状况,包括确定生态效应表征指数,确定中心区绿地的中心点、观测点和参照点,观测并记录温度、湿度、噪声数据,计算生态效应四个步骤,适用于城市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  相似文献   

18.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大量的广场,因为片面地追求大色块.大铺装、大草坪,再加上乔木和林带的占有量低,从而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不利于市民的使用。怎样才能科学且合理地利用寸土寸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应,是当前急需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许昌市帝豪广场的规划设计,谈谈对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城市规划》2015,(8):63-69
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其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的水平是体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为对象,在综合城市总体数量特征指标的同时,将考虑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游憩需求和空间格局的特征,以体现可达性、人均占有量、功能完整性、城市空间和游憩满意度等为目标,选择更能反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上海综合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不是其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据此,从定位、目标的角度提出优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