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流体包裹体在研究柴北缘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研究及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色-质谱分析,恢复储集岩中初始(古)油气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储集岩中油气组分地球化学演化过程,追踪油气藏的油源及油气的热演化程度,最后分析柴北缘油气的充注期次认为,冷湖构造带和南八仙油气田在成岩演化及油气的充注、运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冷湖构造带内冷七1井N12地层只有一期油气充注,潜参1井、冷四1井和深86井均有E3和N1-N12两期油气充注,而南八仙油气田仙5、仙6、仙7井样品中两期充注的油气分别形成于E3-N1和N2时期.  相似文献   

2.
有机包裹体记录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的重要信息。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次油气充注特征。针对这种多期次的特征,通过对该区11口井101块岩心样品中的有机包裹体的系统分析,讨论了有机包裹体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经历过4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分别对应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的3次油充注和一次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图分析,油充注发生于燕山期,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喜山早期。结合油藏地球化学资料等多方面资料,确定燕山晚期是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机包裹体恢复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有机包裹体是储层中的微型流体样品,它记录了油气充注成藏时古油气的成分和温度、压力条件,是油气次生运移聚集的直接标志,而且包裹体封闭性好,一般不受油藏后期的次生变化。文章结合实例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的组成和温度可提供包括油气来源、充注期次及充注时间等多种成藏信息,通过它可直接恢复油藏的油气充注史。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银额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可能原因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其所引起的盆地内不同凹陷、甚至是同一凹陷不同构造部位油气成藏时间存在差异性,而前人的研究仅基于有限的样品点,研究结论不能有效指导勘探。以哈日凹陷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构造部位钻井的主要含油层段(巴音戈壁组)进行针对性取样,对样品开展流体包裹体相关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均存在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的类别主要有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有淡蓝色和淡黄色两种,其荧光光谱特征也指示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不同成熟度的烃类充注过程。对取样井进行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数值模拟,结合与烃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了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洼漕带YHC1井巴音戈壁组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107—104Ma和99Ma,对应苏红图组沉积中期和银根组沉积早期;斜坡带H3井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99Ma和72—71Ma,对应银根组沉积早期和乌兰苏海组沉积晚期;边缘带的H2井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85Ma和75—71Ma,对应乌兰苏海组沉积中期和晚期。凹陷不同构造部位油气成藏时间的差异表明研究区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二次运移距离极为有限,油藏以近源成藏为主。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在斜坡带、断裂带等不同区带分别发现油气藏,为查明不同区带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与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在迈陈凹陷开展了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描述和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的研究。研究表明,迈陈凹陷至少存在3期油气充注成藏,分别是早中新世下洋组沉积时期、中中新世角尾组沉积之后、中新世末灯楼角组沉积之后。三期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点:I期成藏油气沿断裂呈"管流"运聚成藏,Ⅱ期成藏油气沿连通裂隙呈"网流"运聚成藏,Ⅲ期成藏油气沿有限连通孔隙"渗流"运聚成藏。结合实例建立了迈陈凹陷不同区带的成藏模式:斜坡带为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的油气成藏模式,断裂-深凹带为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歧北斜坡油气富集,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通过对构造演化、生排烃期次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以及构造发育史的恢复,对大港滨海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具有两期构造运动充注、差异聚集、两期成藏的特点,油气成藏期次特征为埋藏较浅构造的高部位为一期成藏(晚期),埋藏较深构造低部位为两期成藏(早期和晚期)。油气充注形式存在两种类型:即连续型(单峰)多次充注一期成藏、非连续型(双峰)多次充注两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不同期次的包裹体其均一化温度、产出特征及成因特征不同:一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次生加大边内侧呈带状分布,或沿加大边早期的裂缝呈带状分布;二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碎屑及次生加大边外侧和晚期的裂缝中,多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英买 2 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史与主成藏期,探索油气富集规律,借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温度特征分析,从油气主成藏期、构造、断裂及储层研究入手,解剖油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间的时空匹配关系。 研究表明,英买 2 地区奥陶系储层发育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等3 期烃包裹体,反映储层经历了 3 次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油气充注,且以晚海西期的中质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油气富集受控于主成藏期构造背景下断裂与储层的时空匹配;北北西向、北西向走滑断裂带及北东向逆冲走滑断裂带对储层发育和油气运移与调整均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3 组不同期次断裂带交会区是油气富集区,其优质储层和优势输导体系等成藏控制因素与主成藏期匹配良好。 在此基础上,对油气富集接替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要。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王79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分别为35.9×106~37.8×106a(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26.9×106a(渐新世晚期);王78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为30×106~32×106a(渐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缓慢向埕北断阶带充注,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一期充注成藏);明下段末期以来的构造运动造成研究区断层活动强烈,导致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和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驱替早期充注的沙三段生成的油气,形成了大量断块、断鼻油气藏,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导致第一、第二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奠定了现今研究区油气分布格局(第二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是在前中生代基底断块的基础上,自侏罗纪开始,受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和青藏高原地块碰撞拼合的影响,在区域压扭的动力学背景下,形成并发展、演化的一个中新生代内陆压扭性盆地,受北缘祁连山逆冲走滑的影响,北缘山前带主要形成了平台凸起山前带、冷湖-南八仙构造带、鄂博梁-鸭湖构造带等重点构造。在柴北缘主要构造带上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构造,研究其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史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在解剖重点构造的基础上优选主要构造带,所取得的认识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八仙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对柴北缘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并分别形成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基底卷入断层是下第三系储层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油源通道;晚第三纪滑脱型断层则对下第三系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并导致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原油性质、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包裹体正构烷烃分布都证明下第三系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油气注入,上第三系储层则为晚期油气注入。南八仙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说明,加强断层活动史和封闭史研究对柴北缘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与上第三系相比,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新生代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复杂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及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通过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深水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属性、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类比,系统剖析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与运聚成藏控制因素以及勘探上的关键地质地球物理问题,同时通过类比亦获得了一些有关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成藏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包裹体成分以及圈闭演化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柴北缘典型油气田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具有三个油气成藏期,分别为侏罗纪末、渐新世和上新世;下第三系油气藏具有两个成藏期,分别发生在渐新世和上新世,其中渐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第三系油气藏属于次生油气藏,它们主要是由于上新世以后因构造变动导致下第三系油气藏调整和破坏,油气发生向上再运移而聚集形成的。柴北缘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中,断层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基本要素及其配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面平均海拔2 800 m,是该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物气田区。该区第四系厚达3 400 m,以固结较差的砂、泥岩为组成特征,长期低温和沉积水体的高盐度等条件为生物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砂泥岩互层的高度发育为生物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封盖条件,更新世以来一直存在的同沉积背斜为生物气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充足的地下水和地下水的定向流动将生物气的生、储和封存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并构成了生物气聚—散的动态平衡。充足的气源供给、长期存在的圈闭、良好的封堵条件及其配置良好的区带是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区带,例如该区北斜坡的涩北和台南地区为第四系生物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区带,易形成大气田,应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  相似文献   

17.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含油岩系,近年勘探连连有新发现。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藏成因条件分析入手,指出,盆地中的侏罗系油藏为原生油藏,而第三系油藏则是原油通过断裂再次运移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应当开展区域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在确定生油凹陷的基础上,实施定凹探边的方针。据初步分析,一里坪坳陷中的一里坪凹陷,侏罗系生油条件较好。因此,除冷湖-南八仙已知含油带外,鄂博梁背斜带可能是含油气富集带,伊克雅乌汝背斜带也应注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运动过程及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为例,探讨了构造运动学过程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体制下的盆-山耦合过程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燕山期-喜马拉雅初期在挤压性应力场的作用下整体抬升,构造运动学过程主要以断裂来调整各个区域的应力平衡为主,由于构造位置和自身性质的差异,各个断块的隆升速度也存在差异,相对隆升较慢的断块区,逐渐发育形成压陷型断块坳陷。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使盆地周边褶皱断裂山系隆升并向盆地冲断推覆,在盆地新生代沉积层系中形成压性或压扭性褶皱和断层,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柴北缘西部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得出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是烃源岩的存在和分布、输导系统的连通程度、圈闭形成时间与主要排烃期的配置。从更深层次上看,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它通过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纵横向的沟通作用及对原生油气藏进行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最终决定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古今构造、输导条件等关键成藏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盆地煤型气具备四大有利成藏条件:侏罗系烃源岩呈现多凹共存、广泛分布特征,重新评价资源潜力达13100×108m3,具备煤型气大型化成藏物质基础;关键成藏期盆地呈现"盆缘古斜坡及鼻隆带和盆内凹陷带"的二级结构,盆缘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形成良好的成藏背景;具有"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集空间的基岩风化壳大范围分布且不受埋深影响;具备"控源断裂纵向运聚,不整合面横向输导"的油气面状运聚模式,利于天然气规模聚集。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认识为煤型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盆缘大型古斜坡构造—岩性控藏新认识,提出盆缘不整合面上下为重点勘探新领域,阿尔金山前古鼻隆及斜坡为重点勘探新区带,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新增控制+探明天然气储量1104×108m3,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煤型气勘探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