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内外动态     
电弧法制硝酸的新工艺开发据欧洲化学新闻82.2.8报导:电弧法制硝酸的改进工艺已由以色列 Moshe Alamaro 公司开发,并列入美国专利4287040(1981.9.1)。该法是通过固定空气中的氮,产生氧化氮,进而生产硝酸和氮肥。它以水、空气为原料,电作能源,适用于在机动装置上(装在卡车上)进行小规模生产。这一改进工艺是先用少量氧化氮使反应激发,  相似文献   

2.
我厂制取硝酸是在常压下用氨接触氧化,即在铂网触媒作用下用空气中的氧使氨氧化为一氧化氮,制出的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作用即生成稀硝酸。反应式: 4NH_3+5O_2=4NO+6H_2O+Q 2NO+O_2=2NO_2 4NO_2+2H_2O+O_2=4HNO_3完成硝酸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是氧化炉。氧  相似文献   

3.
《川化》2004,(4):40-40
硝酸的工业生产基于经典的氨氧化,再用水吸收,其主要工序为:氨与空气在铂一铑网上于850℃下氧化;NO氧化为NO2;NO2用水吸收生成硝酸;含NO及NO2的尾气加热和膨胀。每生产1t硝酸将排放含有NOx的尾气3200m^3。  相似文献   

4.
以氨之空气氧化接触法制造硝酸的过程中,所得氧化氮气体中水蒸汽的含量约为16—18%。水蒸汽主要是在该气体进入制造硝酸过程前从冷凝器释出的。由於氧化氮气体冷却而产生水蒸汽凝缩作用的同时,还有NO的氧化作用,故其所成之高氧化氮与水作用而得之硝酸,使凝缩液不为纯水,而为淡酸液。通常在常压下制造硝酸,硝酸在凝缩液中的成份约为8—20%。  相似文献   

5.
1概况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制酸厂第二硝铵车间的稀硝酸装置采用中压法硝酸生产工艺,即氨的氧化和氧化氮气体的吸收均在0.45MPa(绝压)下进行,吸收系统中的NO氧化采用液相氧化流程,可获得浓度较高的成品酸。该系统的酸吸收采用双塔设计,第一吸收塔为硝酸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的氮气现可使丙烷在预热的空气中燃烧而得固定,氧化氮的得率可达3.7%(体积),这是加拿大McGill大学实验室进行试验的结果。这种热固定法以在用陶瓷制的热交换器中预热至1500℃时的效率最高。丙烷在热空气中燃烧时,焰温度达2700℃,这时在锆砖炉内的氮与氧即直接反应而成氧化氮,反应时间约0.1秒。燃烧气体通过速冷器,迅速冷却至达平衡浓度时即使氧化氮固定,在约1000℃时分出,热气体则继续加热进入空气预热器中的空气,然后通过冷却器,并放出燃烧时生成的水。  相似文献   

7.
<正> 前言稀硝酸工业生产从早期的常压法发展到近代的综合法和加压法,尽管它们有各种不同的流程,但几乎全部采用氨氧化法,即氨—空气(或富氧空气)混合气在触媒作用下制取一氧化氮,然后将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氮,用水吸收获得硝酸。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八节,重点讨论硝酸产量的测定、硝酸耗氨理论定  相似文献   

8.
叶奕森 《化肥工业》2004,31(5):12-12
硝酸的工业生产基于经典的氨氧化,再用水吸收,其主要生产工序为:氨与空气在铂一铑网上于850℃下氧化;NO氧化为NO2;NO2用水吸收生成硝酸;含NO及NO2尾气的加热和膨胀。每生产1t硝酸需要排放含有NOx的尾气3200m^3。  相似文献   

9.
<正> 一、氨—空气混合气稀硝酸生产中一般都是用空气中的氧将氨氧化。以氨—空气混合气作原料完全使氨氧化成一氧化氮所需要的氧气由下式来决定: 4NH_3+5O_2=4NO+6H_2O 根据这个反应来看,每一摩尔的氨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酸类中,按产量的规模来看,硝酸仅次于硫酸而居第二位。硝酸和它的盐类,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硝酸工业的产品的最主要的消费者,是农业和炸药工业。农业中用硝酸的盐类作土壤的肥料;在炸药工业中,常用硝酸的盐类或直接用硝酸来作为基本的原料。近年来,由于新的化工技术与设备不断地发展,给硝酸生产工业开辟了广泛的道路。在生产流程方面,由常压法转为加压法,进一步趋向于常压氧化、加压吸收的联合法。氨氧化制硝酸用的接触剂,由铂合金、贱金属氧化物,进展到使用该二者结合的二段触媒。吸收氨氧化后的氧化氮气体的设备,从填料塔改进为泡罩塔,并再改进而为泡沫塔(多孔板塔或称淋降塔)。浓缩稀硝酸的方法,由用硫酸而革新为用硝酸镁溶液。本文就目前在这方面的先进生产流程,氨氧化用触媒、新型的吸收设备以及新的稀硝酸浓缩方法等作简单介绍,以供从事化学工业生产的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在硝酸生产过程中,氨和空气在氨-空混合器中混合以后进入氧化炉,经过铂网催化氧化生成NO,反应气经蒸汽过热器、废热锅炉、高温气-气换热器、省煤器、低压反应水冷器冷却,进入氧化氮分离器,在此将稀硝酸分离下来.所生成的浓度30% ~ 40%的稀硝酸中含有一定量的铵盐及氮氧化物,其中铵盐含量的高低反映着铂网氧化效率的高低,若铵盐含量高,需在一些相关设备上喷水,因此稀硝酸中铵盐含量的测定十分重要.硝酸生产厂一般采用中和样品中硝酸后,用中性甲醛将铵盐转化为等量的酸再滴定的方法来测定其中的铵盐含量,我公司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硝酸和盐酸我们知道硝酸和硫酸同是含氧酸之一。我们也知道在铅室法中,硝酸制造是必须的附属工程之一。所以在以前硝酸和硫酸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自从硫酸可以用接触法制造,关系已疎。自氮气固定法创立以后,硝酸的制造卒离硫酸而独立。这是因为有了一种新原料的氮气。因此我们谈起硝酸,硝酸钠以外却不能不谈到氮气了。空气中的氮,正是他的主要原料,就从这里说起。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比例大约为一比四。氮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化学作用极钝,不易起反应。氮在空气里所显现  相似文献   

13.
氨氧化法硝酸的工业生产方法中庫尔曼法是較新的一种。这一工艺流程采取常压下氧化和中压下(約3~4个大气压)吸收的操作,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該法的特点是效率高、消耗定額低、催化剂的損耗少,并且能得到高濃度(70%)的硝酸。空气和氨借低压鼓风机分別过滤后,大部分的空气經預热器进入歷热回收系統,并与氨混合后送往催化轉化器(根据产量决定轉化器的数目),氨在轉化器中氧化,同时产生大量热源,在廢热鍋炉和空气預热器中回收热量。回收热量系統的組成主要包括蒸汽过热  相似文献   

14.
前言国外生产己二酸主要采用环己烷空气、硝酸氧化二步法,国内采用苯酚加氢、硝酸氧化法。采用上述路线生产己二酸需要耗用大量的硝酸和产生大量的“三废”,影响环境保护。环己烷一步氧化法工艺则可避免上述缺点。本试验采用空气一步氧化法,以环己烷为原料,醋酸为溶剂,环己酮为引发剂,醋酸钴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当今所有的硝酸工艺,都是建立在空气和气氨的多相催化氧化的基础上,即空气中的氧和氨先生成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氮然后在水中被吸收得到硝酸。硝酸工艺的两个独立的操作过程对操作压力有着  相似文献   

16.
陈明元 《化学世界》2001,42(7):389-391
合成氨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工业固氮方法。几十年来 ,人们致力于寻找其它的固氮新途径。以卢嘉锡为首的福州大学固氮组和以蔡启瑞为首的厦门大学固氮组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被称做的“福州模型”与“厦门模型”[1,2 ] 都居世界领先。属于氧化法的等离子体化学固氮法 [3,4 ]因为单位能耗高等原因尚未能在工业上应用。用过氧化氢做氧化剂 [4 ]的产物为 N2 O没有实用价值。固氮的一种可能的新途径是用硝酸蒸汽氧化空气中的氮。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实用和理论的意义。1 硝酸蒸汽氧化分子氮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硝酸生产过程中,氨氧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氨的氧化是氨氧化法中最关键的步骤,所以氨氧化率将直接影响硝酸产量和能耗。文章以某石化企业硝酸装置为例,通过多年生产运行经验及数据,分析和探讨铂网催化剂、原料净化、操作条件等因素对氨氧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动态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化工四厂硝酸装置的氨氧化制氧化氮是在850—860℃、5atm下用铂铑网作催化剂进行的。尽管将原设计使用的0.06毫米线径、1024孔/厘米~2、含铂95%,含铑5%的催化剂网改成含铑10%的铂  相似文献   

19.
<正>1氧化氮压缩机的运行概况云天化国际云峰分公司硝铵厂氧化氮压缩机是稀硝酸装置的关键设备。压缩空气与氨混合后进入氧化炉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的氮氧化合物混合气经废热锅炉进行热交换,然后进行速冷,温度降低到60℃,经氧化氮分离器分离水分后进入氧化氮压缩机,经加压后进入吸收塔制成硝酸;从塔顶逸出的尾气经预热达到过热温度后进入尾气透平膨胀机做功,回收能量。氧化氮压缩机型号为R35-3,其基本参数为:进气干流量53 820 m3/h,进气压力(表  相似文献   

20.
<正> 硝酸制造过程中,氨氧化所得的一氧化氮须氧化为二氧化氮后才能生成硝酸。在形成硝酸的过程中,又释放出一氧化氮,需要再行氧化。其反应式如下: 4NH_3+5O_2=4NO+6H_2O (1) 2NO+O_2=2NO_2 (2) 3NO_2+H_2O=2HNO_3+NO (3) 故在硝酸制造过程中,一氧化氮不仅是某一步骤的中间产物,而且是自氨氧化后直至尾气放空,一直存在着的重要中间化合物,只是在不同阶段其浓度不同而已。进入吸收塔的氧化氮的氧化率,显著地影响成品酸的浓度和须在吸收塔中进行氧化的量。在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