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2.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因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异常复杂,严重制约了对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演化背景及最新的钻井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识别出吐木休克断裂带3段不同的冲断—褶皱构造样式。西段由一条单一的倾向巴楚隆起的基底卷入型高角度逆冲断层构成。中段除发育南西倾向的主冲断层外,还发育由巴楚隆起向阿瓦提凹陷方向的盖层滑脱构造。同时,断裂上盘褶皱核部发育第四纪正断层。东段为典型基底卷入型楔状冲断构造,冲断构造前锋位于中寒武统膏盐层,上寒武统以上发育低角度的盲冲断层为特征,主冲断层位移量为倾向阿瓦提凹陷的反冲断层吸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及构造演化恢复,认为由基底卷入型主冲断层和盖层滑脱型反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构成的深部挤压冲断构造体系,定型于新近纪末。中段挤压隆起顶部中和面附近发育的小型张拱性正断层,形成于第四纪早中期。  相似文献   

3.
对三塘湖盆地基底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及重力、磁力、电性特征,提出了盆地基底有双重结构的看法,深层基底是由前寒武纪古老结晶基底与西部另一地体或陆缘碎块及洋壳残片的拼接而成,之后又叠加了以海西期火成岩为主的浅层褶皱基底.基底结构的这种双重性明显影响着盖层的构造特征;盆地东部由于存在深层刚性基底,抑制了盖层的后期构造变形,在盖层中往往形成大面积的宽缓的构造圈闭;盆地西部由于不具刚性基底,盖层中往往形成线性褶皱和断阶、断块;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受控于浅层(下石炭统)基底.  相似文献   

4.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5.
目前勘探结果已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不同区带构造特征的分段性导致油气差异分布.通过精细解释伊通盆地西北缘5条地震剖面分析不同区带构造变形分段性特征,并编制盆地基底断裂分布图,对研究区带分段性变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通盆地西北缘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发育强走滑挤压型、走滑挤压型、弱走滑挤压型和强挤压型四种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层基底的叠合盆地,被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根据残余盆地的特点,从盆地周边,基底和盖相互影响的角度,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将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吐鲁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和南胡戈壁隆起,基底构造控制了这些构造单元的分布。用构造区的概念探讨盖层构造发育规律与区域构造边界之间的成因关系,把盆地内部盖层构造分为4个构造区: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构造带,讨论了背斜斜造的主要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沉积盆地是在引张背景下形成的。盆地中边隆起、边沉降、边断裂、边沉积,构造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步发生。盆地结构一般呈地堑一地垒式或半地堑一半地垒式,边缘受正断层(生长断层)控制。因此,这类盆地无明显的挤压褶皱变形,局部构造的成因主要受重力构造作用的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所控制。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基于岩性、重力、磁场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柴达木盆地是在印支运动之后的总体挤压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下形成的,基底构造发育。沿北西方向受祁连山与昆仑山相向挤压对冲的控制,发育了祁连南缘断裂、柴北缘断裂、葫北─陵间─达霍断裂、Ⅺ号断裂和昆北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沿北东东─北东方向受阿尔金构造带的强烈影响,发育了阿南断裂、塔尔丁─鱼卡断裂和格尔木一锡铁山断裂。两组方向的基底构造的复合叠加对盖层沉积建造的发育和展布起着重大控制作用,致使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北西-南东向分带,北东-南西向分区的特点,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砂箱实验模拟是研究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根据焉耆盆地平面与剖面构造特征设计了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中生代焉耆盆地是SW-NE方向的双侧斜向挤压作用下基底收缩形成的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焉耆盆地边界方向、水平挤压方向和基底收缩作用控制盆地内部构造带的方向。焉耆盆地的形成并非一定是边界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该实验模型为解释焉耆盆地的构造成因机制提供了证据。图5参14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不同的相似材料模拟双侧挤压作用下含盐不均匀基底变形对盖层构造的影响。实验表明:(1)双侧挤压背景下,受硬泡沫和凡士林代表的不同性质的基底的影响,上覆细沙盖层中形成的构造样式不同;(2)尽管模型的基底结构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但上覆盖层的变形样式并不完全对称;(3)变形后期,盐脊顶部上覆沙层出现明显的塌陷构造;(4)实验最终结果显示的整个背冲构造的形成是由两个分割开的次级构造逐步合并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及鲁西隆起区中、新生代伸展与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具有相同类型的结晶基底.选取这两个地区近年来3条有代表性的大跨度深层反射地震剖面,重建盆地沉积岩层埋藏史,通过反复拟合盆地内部构造形态,定量计算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详细解析了基底伸展变形过程.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区基底伸展及断裂活动在时空上很不均衡,两个地区古近纪伸展变形强度均显著大于中生代;古近纪济阳坳陷南北向地壳伸展率和伸展速率均为东西向的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陆梁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陆梁隆起的5个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早二叠世以来陆梁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梁隆起的断裂组合由三个泉-陆南和滴水泉-石西右旋斜冲走滑断裂带组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受控于基底断裂, 总体构成近东西向的以三个泉斜冲走滑系统和滴水泉斜冲走滑系统为主干的弧形树型断裂系统。将陆梁隆起划分为2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15个三级构造单元、26个四级构造单元。认为三个泉和滴水泉深部岩石圈走滑断裂系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通道; 沿北东向断裂的上盘形成一些呈右行展布的小幅度褶皱构造, 可成为好的储油空间, 陆梁隆起带的油气运聚规律为树型热动、南北运移和分段沿梁聚集。  相似文献   

14.
钻井和地震剖面解释资料表明,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发育了早期基底正断层、晚期盐下逆冲断层与盐上走滑断层及长期活动断层。早期基底正断层是由海西-印支伸展构造运动形成的,发育在古隆起构造带边缘;晚期盐下逆冲断层与盐上走滑断层是喜马拉雅挤压构造运动形成的,发育在盐膏岩厚度大、挤压应力强的地区;长期活动断层是早期基底正断层在喜马拉雅期挤压构造运动中继续活动形成的,发育在盐膏岩厚度薄、挤压应力弱的地区。早期基底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晚期盐上断裂未破坏盐膏岩盖层保存条件,晚期盐下断裂提供了圈闭条件,长期活动断裂破坏了盐膏岩盖层保存条件,对油气聚集不利。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的研究进展。在现有各类地形、构造和深部勘探数据的基础上,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GOCAD 三维建模软件,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层数据中存在的穿层现象进行校正, 建立各构造层的层序-构造模型。根据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与盖层的接触关系, 进一步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的初始模型, 并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对初始模型进行约束和校正, 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现今褶皱基底构造模型, 为准噶尔盆地盖层和基底构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4 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 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 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 和M 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 km,以南为0~4 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 km. 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7.
The Bongor Basin in southern Chad is an inverted rift basin located on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 which is linked regionally to the Mesozoic – Cenozoic Western and Central African Rift System. Pay zones present in nearby rift basins (e.g. Upper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reservoirs overlying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are absent from the Bongor Basin, having been removed during latest Cretaceous – Paleogene inversion-related uplift and erosion.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the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Bongor Basi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es of source rocks, reservoirs and cap rocks.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core plug samples of dark mudstones indicate that source rock intervals are present in Lower Cretaceous lacustrine shales of the Mimosa and upper Prosopis Formations. In addition, these mudstones are confirmed as a regional seal. Reservoir units include both Lower Cretaceous sandstones and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and mature source rocks may also act as a potential reservoir for shale oil. Dominant structural styles are large-scale inversion anticline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succession whilst underlying “buried hill” -type basement plays may also be important. Accumulations of heavy to light oils and ga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Lower Cretaceous sandstones and basement reservoirs. The Great Baobab field, the largest discovery in the Bongor Basin with about 1.5 billion barrels of oil in-pla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lope, a structural unit nea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Reservoirs are Lower Cretaceous syn-rift sandstones and weathered and fractured zones in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field currently produces about 32,000 barrels of oil per day.  相似文献   

18.
刘春平  林娟华 《石油学报》2008,29(4):527-532
对松潘—阿坝盆地北部碧口群、东部龙门山彭灌杂岩和南部康定杂岩火成岩岩石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岩石的化学特征比较相似,形成环境相同,说明中—晚元古代的这一期构造活动在盆地范围内具有普遍性.重磁电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盆地具有稳定基底,因而盆地后期构造演化环境相对稳定,形成了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三叠系两套成藏组合,前者的成藏条件较优越.盆地中部隆起区油气成藏条件最好,但三叠系厚度太大,勘探成本与风险较高;而摩天岭隆起以下古生界成藏组合为主,后期构造活动对原生油气藏的破坏较小,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远景.尽管后者的油气成藏条件不如盆地中部隆起区优越,但却是一个现实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9.
塔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东南隆起的构造和沉积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根据地层分布、构造变形和基底埋深,把东南隆起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以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0.
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新近有同1井、夏河1井和巴探5井在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钻遇碎屑沉积岩。在对碎屑岩进行详细岩相学观测、碎屑组分统计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碎屑岩源区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这3口井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的碎屑岩物源区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以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为主。砾石及砂岩中碎屑颗粒棱角状-次圆状的外貌、砾石中易磨蚀风化组分(碳酸盐岩和片岩)的存在以及泥岩较低的Th/U比值都反映这些碎屑岩为成熟度较低的近源堆积物。通过碎屑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构对比,确定这些碎屑岩的碎屑组分主要源自其下伏基底。砾岩和砂岩碎屑模式、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碎屑源区(即下伏基底)在新元古代(峰期约790~730 Ma)处于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本文新获取的碎屑记录证据与前人对同1井底安山岩、英安岩及卡塔克隆起上塔参1井底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表明横亘塔里木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带是一条新元古代大陆边缘弧,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由新元古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拼合基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