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岩性油藏主要受构造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范围和区域盖层等因素控制.烃源岩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环境对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控制作用,盖层控制岩性油藏发育的规模.该区有3种成藏模式,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洼陷带,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多分布于缓坡带和背斜带的翼部.  相似文献   

2.
为深化辽河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根据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结合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将研究区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和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两类.其中: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包括太古宇潜山油气藏,中、上元古界潜山油气藏及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古近系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包括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角砾岩油气藏及玄武岩油气藏.在综合研究曙光-雷家地区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优越的地质条件,如多期的构造运动、复杂的构造背景、充足的油源条件、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和畅通、多样的油气疏导体系等.基于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探讨了隐蔽油气藏的动力学特征,确定古近东特殊岩性体油气藏属于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前新生代潜山油气藏属于它源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隐蔽油气藏具有匹配良好的生烃、储层、盖层、圈闭、运移、聚集的石油地质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断层、沉积和油源等因素影响,造成油水关系复杂,油藏类型多样,给油藏评价和开发带来困难.薄荷台-大榆树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制约,对其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是下步油藏评价、油气开发突破的关键.着重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寻找有潜力的油气富集区块,为开发优选有利目标区打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研究区存在2个构造和4个岩性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弄清虎林盆地生排烃过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基于前人对虎林盆地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及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虎林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虎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在达到半成熟,有的甚至成熟,油气开始初次运移,在虎三段沉积后的一次构造中开始发生二次运移。因为盆地此时构造最终定型,油气聚集,形成稳定的油气藏,直至现今。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X型正断层夹角变化对应力分布特征及油气运聚的影响,应用FLAC3D软件建立了X型正断层夹角自15(°)至90(°)变化的6种模型,并对其交汇处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交汇部位垂直应力表现为挤压性质的力,不明显受相交角度变化的影响,而水平应力主要为拉张性质的力,当θ大于45(°)后出现挤压应力;断裂交汇部位水平、垂直应力集中程度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垂直应力大小较水平应力明显大一个数量级,当相交角度为45(°)时,水平、垂直应力集中程度达到最大。应力高集中区能够释放大量应变能,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因此,交角为45(°)的X型正断层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指导钻探,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岐口凹陷滨海地区古近系开展了层序地层分析.古近系作为一个超层序组发育3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根据同沉积构造坡折类型,可以把层序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层序和断坡型层序2种层序类型.其中:断坡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1,挠曲坡折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2和超层序3.在滨海斜坡区,超层序2和超层序3由挠、由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砂体与湖扩展体系域优质烃源岩配置良好、埋深适中、成藏条件优越,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提出了模型正演和有效数计算相结合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及地震属性控制下的储层预测技术,并利用该项技术在有利区内预测了6个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三肇凹陷榆树林地区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油源条件、运移通道、运移动力、运移方式等地质因素,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源内—上生下储式、源内—下生上储式、源外—断层砂体联合输导式以及源外—下生上储复合式4种油气运移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源内的两种运移模式作用范围内,油气主要连片分布在邻近油源断层的局部构造高部位或断层—岩性圈闭中;源外—断层与砂体联合输导运移模式,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零散分布于古构造脊线附近;源外—下生上储复合模式,油气运移主要以断层与砂体配合垂向与侧向联合输导的复合形式,油气分布于邻近油源断层的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扶杨油层,且其上覆葡萄花油层砂岩不发育。  相似文献   

9.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地貌是控制盆地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层序的形成及发育、优质储层及油藏的分布,恢复沉积前古地貌以及精细古地貌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地貌恢复一般包括构造恢复和厚度恢复,分析了构造恢复历程及厚度恢复方法,总结出目前比较主流的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井震联合法以及较新的"双界面"古地貌恢复方法。目前古地貌恢复主要还停留在相对古地貌恢复、定性—半定量阶段,定量化、恢复绝对古地貌以及综合多种方法恢复古地貌是今后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姚家组沉积初期古湖盆大面积暴露地表,形成的姚一段区域性假整合面成为后期油气向西运移的通道,因此,研究姚家组上部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通过重矿物分布和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沉积时期受齐齐哈尔和英台双向物源控制.根据古构造层、古地貌形态、水体能量的控制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49口岩心井资料和202口钻测井资料,阐明了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问湾、远砂坝、河口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7种微相类型,并总结出SⅡ+Ⅲ4、SⅡ+Ⅲ3、SⅡ+Ⅲ2、SⅡ+Ⅲ14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在南北向物源控制下发育的7种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砂体储集类型;湖水冲刷环境下形成的砂坪和混合坪很可能成为后期湖区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入手,剖析了沉积微相对高产富集规律及油井产能高低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制约油井,特别是高中产井的分布,对特低渗储集最有利的相带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席状砂储层物性最差,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渗、饱值最高,且平面上彼此相连.由于河流的侧向迁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连片分布,使之形成油井高产富集的主要区域,即在有利的沉积微相与储层叠合处,储、渗条件最好的区块是井位部署的首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12.
从古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矿区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水文地质条件对成矿的影响以及矿床的古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逐步阐明了矿体的控矿因素以及矿带中心位置的形成原因,对矿床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在泥盆纪本区形成了一套碳、硅、泥质热水沉积,在地下水的参与作用下,印支期区域浅变质过程中不同阶段成矿流体中的金初步富集,与之相关的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沿安昌河—观音坝断裂运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叠加形成了阳山金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测井、地质及相关的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利津洼陷超压分布及演化特征。分析了利津洼陷超压成因,明确了欠压实、构造挤压和生烃增压作用是主要超压成因机制。针对不同超压成因选取较合适的技术方法,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定量计算欠压实作用(包括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通过生烃作用形成的增压校正,对利津洼陷及其周边的地层压力进行了精细预测,获得了更为准确的现今压力场。研究异常高压对油气运移和成藏的控制作用,并基于地层压力预测结果,指导超压区岩性油藏的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杰  贺同军 《山西冶金》2014,(1):60-61,86
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为本区的含锰岩系,其厚度及岩性组合与锰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区锰矿属沉积菱锰矿矿床类型,具有多层含矿性。古地理、古构造对锰矿沉积的控制作用,在还原环境的条件下,沉积了一套以含炭质水云母页岩为主的黑色含锰岩系地层,锰矿即产于含锰岩系地层之底部。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简称:盒8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盆大、坡缓、水浅、源多的特点,广泛发育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运用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该类三角洲砂体的成因与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该时期砂体明显受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同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可划分为进积型、加积型.进积型主要由高能削截武河道砂体、低能削截式河道砂体、残缺式埙上河砂体构成;加积型则主要由低能削截武河道砂体、完整式河道砂体、下残式坝上河砂体构成.结合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因分布模式.层序界面上的高能河道砂体富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塔拉克铜矿床是中新世陆相砂岩型铜矿,其铜矿石主要为砂岩型,包括黄铜矿、铜蓝、辉铜矿、斑铜矿矿石等4种自然类型。矿石结构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构造。由上而下可划分为:①氧化带(混合矿石),②次生富集带(硫化矿石),③原生带。严格受地层层位及岩性控制,过渡岩相是矿层赋存的主要部位,褶皱和构造为铜矿迁移和沉积提供良好的构造条件。其特征与新疆滴水铜矿类似,对该区域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肃小独山西钨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独山西钨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钨矿床,笔者从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作用等成矿条件入手,对该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条件的完美耦合是该矿床形成的根本原因。矿区下二叠统红柳河组各岩性层中钨元素丰度值高,为该矿床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矿区极其发育的断裂裂隙系统,为后期成矿热液的运移、物质交换、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提供了通道及储存空间;燕山早期的岩浆活动,在为成矿提供热源、物源的同时,使得早期的断裂裂隙系统再次活动,为成矿热液的运移、物质交换、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通道及储存空间;燕山早期岩浆期后热液沿着前期形成的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在高温阶段形成石英脉脉型黑钨矿,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形成石英脉脉型白钨矿;原生矿床形成后,经过长期的表生作用,进一步次生富集形成沿沟谷产出的钨砂矿。小独山西钨矿床是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充填交代式石英细脉带型(黑)白钨矿矿床。寻找成矿热液运移通道及其方向,将成为今后该区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深层油气藏的最新数据,对世界范围内深层碎屑岩油气藏富集规律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南美和北美(不包括美国本土48州)深层碎屑岩发现的油气探明和控制(2P)可采储量最多,其中北美发现的石油2P可采储量最多,而中南美发现的天然气和凝析油2P可采储量最多.全球深层碎屑岩油气最富集的六大盆地依次为墨西哥湾、东委内瑞拉、阿拉伯、南里海、塔里木和圣克鲁斯-塔里哈盆地.在深层条件下,尽管储层通常表现为物性整体差,但仍可发育优质储层.深层油气勘探应立足于对‘甜点’的预测,重点考虑颗粒薄膜、孔隙流体超压和盐岩发育对深层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南银厂沟、骑骡沟铅锌矿处在康滇地轴东源褶皱带、骑骡沟倾伏背斜西翼。矿区地层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含矿层为震旦系灯影组上段浅灰至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含磷白云岩。有似层状和北西向裂隙型铅锌矿两种类型。矿化富集具有等距性、侧伏、等厚性等特点,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通过矿化富集规律、控矿地质条件研究,对矿区深、边部进行了找矿靶区预测,提出了矿区地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吉林油田外围盆地勘探进程,逐步发现柳河盆地有很大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柳河盆地主力生油层位,研究以柳地1井、柳地2井岩心为对象进行了岩石热解、TOC分析、干酪根镜检、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评价了鹰嘴砬子组烃源岩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鹰嘴砬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为Ⅰ-Ⅱ型干酪根,成熟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饱和烃正构烷烃以低碳数为主,规则甾烷C_(27)-C_(28)-C_(29)整体呈现"L"型分布,母质来源主要为水生生物贡献,夹杂少量陆源高等植物贡献;T_s/T_m、姥鲛烷植烷比值反映沉积环境主要为弱还原环境。综合评价鹰嘴砬子组烃源岩有良好的生油气潜力,可能为柳河盆地主力生油层位,有一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