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的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剂用量、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初始液比、提碱终点pH及提碱后升温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鞣制工艺,即预处理材料为戊二醛,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0%,初始液比为90%,提碱终点pH为4.2~4.3,提碱后升温至40℃。通过优化工艺得到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91℃以上,耐水洗、耐酸碱性能优异,并且物理机械性能与铬鞣革不相上下。此外,鞣制废液中不含重金属铬,且COD含量和色度明显低于常规铬鞣法,清洁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鞣制黄牛鞋面革的鞣制工艺进行研究,以坯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的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鞣剂用量、转动时间、提碱终点p H和提碱后温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铁-锆-铝配合鞣剂用量26%,转动时间5h,提碱终点p H值3.9~4.1,提碱后温度40℃,所鞣制的坯革柔软丰满、耐水洗,收缩温度超过91℃。与常规铬鞣相比,鞣制废液中的COD值较大幅度降低,但坯革耐酸碱性能不如铬鞣革。  相似文献   

3.
针对锆-铝-钛配合鞣剂在黄牛鞋面革制备过程中的浸酸及不浸酸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设计正交试验对鞣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得出,最佳不浸酸鞣制工艺为酚类合成鞣剂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2%,提碱终点p H值为4.3-4.5,提碱后升高温度至45℃,转动时间为3 h;最佳浸酸鞣制工艺为戊二醛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0%,初始液比为90%,提碱后升温至40℃,提碱终点p H为4.2-4.3。两种最佳鞣制工艺所得坯革革身柔软丰满,颜色均匀,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接近铬鞣革,并且鞣制废液不含铬,与常规铬鞣工艺相比,鞣制废液中COD和色度等污染物含量都大幅度降低,具有显著的清洁优势。其中不浸酸鞣制工艺的清洁性能最优,所得鞣制废液中氯离子含量降低98%,仅为270 mg/L;浸酸鞣制工艺的鞣革性能更优,所得坯革可达91℃,耐撕裂性能还稍优于铬鞣革。  相似文献   

4.
对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鞣的乙醛酸助鞣工艺进行研究,先确定乙醛酸的加入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以坯革的收缩温度、感官性能和鞣制废液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浸酸终点pH、乙醛酸用量、鞣剂用量及提碱终点pH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优化出最佳的乙醛酸助鞣工艺。结果表明:乙醛酸具有良好的助鞣作用,可以提高白湿革的收缩温度,改善白湿革的感官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浸酸终点pH为2.6~2.8,乙醛酸用量为0.5%,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25%,提碱终点pH为3.9~4.1。该工艺所制备的白湿革的收缩温度超过87℃,并且白湿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与铬鞣革不相上下。此外,鞣制废液中COD含量相较于常规铬鞣工艺降低了40%,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鞣制的黄牛鞋面革的鞣前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的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材料的种类、用量、作用温度和转动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而得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常规铬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处理材料为戊二醛GT50,用量1.5%,作用温度30℃,转动时间15min,所鞣得的坯革柔软丰满,收缩温度达91℃以上,耐水洗性能优异,并且鞣制废液中COD值较常规铬鞣法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鞣制的黄牛鞋面革的鞣前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的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材料的种类、用量、作用温度和转动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而得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常规铬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处理材料为戊二醛GT50,用量1.5%,作用温度30℃,转动时间15min,所鞣得的坯革柔软丰满,收缩温度达91℃以上,耐水洗性能优异,并且鞣制废液中COD值较常规铬鞣法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锆-铝-钛配合鞣液鞣制山羊服装革,以坯革的收缩温度、鞣制废液的COD值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了预处理剂、鞣液用量、终点pH值、鞣制温度等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一因素中,鞣液用量对坯革的收缩温度影响最大;预处理对鞣制废液的COD值影响最大。当预处理剂为改性戊二醛、鞣液用量为20%、终点pH值为4.0、鞣制温度为40℃时,所鞣得的坯革收缩温度达到95℃,鞣制废液中BOD_5/COD值为0.19,大于传统铬鞣法鞣制废液的BOD_5/COD值。  相似文献   

8.
就油脂类、醛类及鞣制助剂类3类材料对锆-铝-钛配合鞣剂少铬鞣工艺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案对坯革收缩温度、鞣剂渗透和吸收情况、鞣制废液COD值及鞣后坯革纤维编织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油能促进鞣剂的渗透和吸收,且不会显著增加废液COD值,但对坯革收缩温度影响不大。改性戊二醛能提高坯革收缩温度,提高胶原纤维聚集程度,但会增加鞣制废液COD值。阳离子油和改性戊二醛较适用于少铬鞣工艺。  相似文献   

9.
以浸酸黄牛裸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分别对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的预鞣、鞣制、复鞣、填充及加脂工艺进行研究,综合考察坯革的理化性能和废液的环保性能,优化并组装得出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最佳生态型制备工艺,即预鞣采用2%戊二醛,鞣制采用10%锆-铝-钛配合鞣剂,复鞣采用2%锆-铝-钛配合鞣剂,填充采用2%氨基树脂、6%丙烯酸聚合物、7%栲胶和6%合成鞣剂,加脂采用2%卵磷脂、2%羊毛脂、3%合成油和3%蓖麻油。该工艺制得的坯革收缩温度超过93℃,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和感官性能与铬鞣革基本一致,满足行业标准。与铬鞣相比,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制备工艺符合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和环保性,对促进制革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自制系列铁-锆-铝配合鞣剂的稳定性、反应性进行检测,优选出最佳的铁-锆-铝配合鞣剂配比,并基于铁-锆-铝配合鞣剂及其鞣革体系进行山羊鞋面革的制作,检测所鞣得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感官性能和耐水性等,并与传统铬鞣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所鞣得坯革的收缩温度达到了88.7℃,成革平均收缩温度达到90℃以上,同时所鞣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均达到了行业标准对鞋面革的要求,与铬鞣革接近。与纯铁鞣相比,铁-锆-铝配合鞣剂所鞣革具有优良的耐水洗能力。业已证实,采用本研究的铁-锆-铝配合鞣剂及其配套工艺鞣制的山羊鞋面革,其鞣制效果可与铬鞣革媲美。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锆-铝-钛配合鞣剂鞣山羊服装革的工艺板块进行设计与组装,并运用功能性、生态性、经济性等指标,对其工艺板块的运行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采用1%改性戊二醛进行预处理,采用20%锆-铝-钛配合鞣剂进行鞣制,并采用2%丙烯酸树脂+3%醛类鞣剂+4%乙烯基共聚物树脂类鞣剂这一复鞣方案进行复鞣,所得的成革收缩温度大于90℃,鞣制废液的BOD5/COD为0.256,其它物理-机械性符合行业标准,感官性能与铬鞣革相当。  相似文献   

12.
将硅藻土负载DMT-Ⅱ无铬鞣剂用于山羊皮的鞣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它们的最佳质量比,同时考察预鞣剂种类、鞣液的pH对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对最佳条件下所鞣得的山羊坯革进行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鞣制过程中硅藻土负载DMT-Ⅱ无铬鞣剂鞣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采用改性戊二醛预鞣,用量质量分数为2%,起始pH值3.4~3.5,锆-铝-钛配合鞣剂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7%∶2.1%,所鞣得的山羊坯革收缩温度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就改性戊二醛鞣前预处理对锆-铝-钛配合鞣剂鞣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戊二醛用量、浸酸p H对鞣剂吸收率、坯革收缩温度及物理感官性能的影响,并借助组织学方法观察改性戊二醛预处理对鞣后坯革胶原纤维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改性戊二醛预处理可提升鞣剂鞣革性能,并且促进鞣剂的吸收。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浸酸p H值2.5、改性戊二醛用量1.5%、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20%。该工艺所得坯革收缩温度可达94℃,鞣剂吸收率为88%,经湿态染整及干态整饰后,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将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DMT-Ⅱ)的少铬鞣法用于黄牛鞋面革的研制。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收缩温度(Ts)、废水中的铬含量、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BOD5/COD)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预处理、初始pH、提碱后温度、终点pH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而得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的评价指标与常规铬鞣法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处理为改性戊二醛,初始pH值3.0,提碱后温度为40℃,终点pH值4.5,所鞣得的黄牛鞋面革Ts可达到90℃以上,废水中铬含量达到70~80mg/L,废水COD值、BOD5值均低于常规铬鞣法。  相似文献   

15.
就有机酸蒙囿铝配合物鞣剂(HET)和铬鞣剂用量及初鞣pH等因素,对HET-铬结合鞣坯革状态、收缩温度以及废液铬含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铬鞣时HET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HET-铬结合鞣最佳鞣制工艺为:初鞣pH 3.5~3.6、HET用量3%、铬鞣剂用量4%,所得坯革粒面细致、革身丰满、部位差小,收缩温度达95℃。HET的加入可改善坯革粒面细致性,提高初鞣pH。在该结合鞣工艺中,铬鞣剂用量仅为常规用量的50%,废鞣液铬含量降低至130 mg/L,较常规铬鞣减少84%,坯革中六价铬含量仅为0.45 mg/kg;经复鞣加脂后坯革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及规定负荷伸长率满足鞋面革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鞣制工艺,以白湿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COD作为评价项目,综合考察了鞣制初始pH值,鞣制时间,鞣剂用量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方案,得到了最佳鞣制工艺,即鞣制初始pH值为2.3~2.5,鞣制过夜,鞣剂用量为28%,制成的白湿革收缩温度为83.5℃,鞣制废液COD为2850 mg/L,...  相似文献   

17.
在植物鞣剂与金属盐结合鞣制研究的基础上,以小分子的没食子酸代替大分子栲胶与金属盐结合鞣制,以收缩温度变化为考察指标,对没食子酸与铬鞣剂和铝盐鞣剂结合鞣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具有一定的鞣性;用3%的没食子酸(山羊酸皮质量计)进行预鞣处理后,再用10%铝盐鞣制,收缩温度可达91.4℃。与同用量的铝盐鞣制坯革相比,收缩温度提高了23.7℃,证明了没食子酸与铝盐结合鞣制具有很好的协同鞣制效应。当没食子酸与铬鞣剂进行结合鞣制时,没食子酸对结合鞣制没有增效作用;用3%的没食子酸进行预鞣处理后,再用2%铬鞣剂和5%铝盐共同鞣制,可以使坯革收缩温度达到103.5℃,相对于酸皮提高了50.0℃,说明没食子酸对铬鞣剂和铝盐三元结合鞣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湿态染整工艺,首先研究了锆-铝-钛配合鞣剂的复鞣用量,然后以增厚率、得革率及柔软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填充及加脂材料的种类、用量及配伍方案进行优化,最后对各个优化方案进行组装,综合考察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感官性能,得出最佳的锆-铝-钛鞣黄牛鞋面革湿态染整工艺。研究表明,复鞣时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2%,填充时氨基树脂鞣剂用量为2%、丙烯酸聚合物鞣剂用量为6%、植物鞣剂用量为7%、合成鞣剂用量为6%,加脂时卵磷脂加脂剂用量为2%、羊毛脂加脂剂用量为2%、合成油加脂剂用量为3%、蓖麻油加脂剂用量为3%,该工艺所得坯革得革率高、增厚率大、柔软度好,收缩温度超过93℃,感官性能良好,坯革物理机械性能满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9.
选用羧基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氧化多糖配体OP1和OP2与铝盐、锆盐(AZ)进行配位鞣制,并与传统柠檬酸-铝锆(CA-AZ)鞣制和铬(Cr)鞣进行对比,评估了4种鞣制技术的鞣革性能、坯革性能和污染负荷。结果表明配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对鞣制性能的影响比羧基含量大。重均相对分子质量7000左右的OP2同AZ形成的配合物鞣革收缩温度高(82.1℃)、阳电性强(等电点高于7.0),对染整材料的吸收率好(高于80%),使得坯革物性优良,仅次于铬坯革。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OP1(Mm;1000左右)和CA同AZ的配位鞣制性能不及OP2。此外,OP2-AZ鞣制废水的生物降解性优于CA-AZ和铬鞣废水。因此,氧化多糖-铝锆配合物鞣制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实用、清洁的无铬皮革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20.
将有机酸蒙囿铝配合物鞣剂(HET)用于少铬鞣制工艺中,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铬铝结合鞣制、鞣剂的用量及鞣革工艺条件进行系统考察。从坯革的收缩温度、废鞣液铬含量和坯革物理性能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铬铝结合鞣的影响。结果表明:HET的用量对废鞣液铬含量影响效果明显;采用最佳铬铝结合鞣工艺可节约铬鞣剂44%,废鞣液中铬含量在500mg/L以下。鞣制的革坯柔软丰满,经复鞣加脂后,革身柔软丰满有弹性;其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满足鞋面革要求;成革中六价铬小于3.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