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独特性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中国发展的确很快,但与东亚的发展相比较,这种成就是类似的。二战以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很快就赶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比如日本、韩国等。  相似文献   

2.
东亚经济问题与我国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东亚经济在繁荣时期,其成功的模式被过分强调,认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未能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迁进行及时变革,是东亚经济的主要问题,也是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认为这些问题在我国不同程度地都存在。因此在剖析东亚经济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开放与改革有效协同;改革的深化要积极稳妥;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尽快转变,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政府的管理能力即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能力必须尽快提高和有效,才能应付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攻克这些难题必须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相似文献   

3.
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全年有望保持8.5%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疫情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湖南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疫情期间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将会明显超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是疫情造成经济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停摆,对短期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影响。除了防疫物资生产.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引进上一直没能走出"引进——停滞——落后——再引进"的怪圈,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越来越急迫。因此有必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引进之路。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向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转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进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模式。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也就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进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之中,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取得连续增长,GDP跃居世界第二。在不断总结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我国面临的各种挑战,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命题———"包容性增长"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中伊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快速进展.中国和伊朗是东亚和中东重要的国家,东亚和中东正创造一个新的贸易圈,同时也在重新分配世界经济格局,中伊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影响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亚洲的经济合作和整个亚洲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伊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度,指出中伊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中伊经贸关系做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为定量研究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以浙江省为例,根据2004—201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度及文化产业增长弹性系数,实证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运用灰关联分析法,探讨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达到4.2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0.66%,文化产业增长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文化服务业对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作用不够明显,为此,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江苏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过小,与沿海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在分析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海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海洋渔业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海洋运输业、海盐业和滨海旅游业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