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焉耆盆地宝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宝南地区构造复杂,以往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差,断裂和圈闭的成像精度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为此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研究。介绍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主要参数(去假频距离、偏移孔径、延拓步长等)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的影响,给出了焉耆盆地宝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较好地改善该区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2.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江苏高邮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下,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提高偏移成像精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取得成功除了有一套高保真、高信噪比的叠前数据之外,还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三维偏移速度场。通过对江苏油田高邮地区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决了叠后时间偏移无法查清的复杂断块的成像以及火成岩岩下目标层的成像问题。钻探结果与处理结果相吻合,证实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解决高邮地区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在红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红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不好,为此,在该地区开展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对该方法在红北地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的对比说明,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地震波组特征明显,与井的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ά��ǰ���ƫ���ڸ��Ӷ�������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各探区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复杂构造区成为新的油气有利远景区。而在复杂断裂区,常规时间偏移处理效果往往不好,这主要是由横向速度突变引起。为了得到精确的地下构造形态,必须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能较好处理横向变速的优势对复杂断裂区进行精确成像。文中结合一个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实例,给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和实现步骤,其中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好层速度模型,并通过井资料和构造模型的约束来提高深度偏移的成像精度。由于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提供精确的构造图象,这大大增加了复杂断裂区的解释可信度,从而降低了勘探与开发的风险。通过对成像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叠前深度偏移与钻井数据吻合较好,我们相信: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必将成为一种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川西地区天然气发育,构造复杂,目的层为碳酸盐岩储层且非均质性强、埋藏较深、叠后时间偏移成像不准确,因此在该地区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介绍了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该技术在川西地区的应用效果,对比了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结果表明,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使剖面上断点、断层清晰,波组特征清楚,可为精细构造解释提供可靠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6.
叠前成像方法联合应用与配套处理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叠前成像技术的理论优势,通过对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两种叠前成像方法的特点及其适应性条件的对比分析,指出叠前时间、深度偏移方法的联合应用,是当前叠前成像工作的一个理想之路。对影响陆地资料叠前成像效果的各种相关因素作了探讨,指出叠前配套处理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当前陆地资料叠前成像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方中于  高仁安  张旗 《中国海上油气》2005,17(6):376-378,388
针对涠11地区地层速度变化大,尤其是纵向上变化强烈,以及地震反射波交叉严重等特点,摸索出了一种组合式三维叠前加叠后时间偏移技术,即F-K三维叠前时间偏移与维数分裂法叠后时间偏移组合技术。应用该项组合偏移技术,可缩短地震资料的处理周期,提高处理效率,并较大程度地改善偏移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表的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山地地震勘探中地表相对高差大的复杂地表,研究提出了基于地表的叠前时间偏移积分算法以及建立基于地表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技术。该偏移算法应用波动方程Kirchhoff积分解,直接从地表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出发计算旅行时,获取地下反射点的成像。克服了常规地震资料成像软件对地表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先高程校正,后偏移成像的缺点,从而获得较为精确的偏移成像。实际资料处理中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有效方法。应用研制的基于地表的炮域波动方程FFD混合算法对江汉平原海相、鄂西渝东山地等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进行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时间偏移剖面相比,其构造层位清楚,断层、断点清晰,取得了明显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据品质对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数据品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复杂,资料噪声较重,野外采集通常采用变化的观测系统施工,部分地段炮检距分布非常不均匀,造成资料品质不能满足叠前时间偏移的需要。通过对川东地区一条二维测线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的试处理分析,总结出一套提高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质量的技术方法,即利用偏移前道集去噪技术,提高道集资料信噪比;运用道内插技术,改变由于野外施工造成数据分布不均的现象。最终使得数据品质能够满足叠前偏移处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日趋成熟的地震成像处理新技术,已逐渐成为地震偏移成像的主导技术,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叠前时间偏移是现阶段复杂构造成像较为理想的适用配套地震新技术,可用于中国大部分探区的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能够获得更好的构造及地层成像效果和储集层预测效果。同时,叠前时间偏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叠前偏移的技术思路贯穿于采集、处理的每一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取得最佳效果。目前实际应用中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以Kirchhoff积分法为主,需要加快研发成像精度更高的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及其实用配套技术,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对地震成像精度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浅层复杂断块群成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构造破碎,小断块发育,储层埋藏浅(只有50~800 m),地震波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和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处理,包括叠前数据的基础处理,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偏移参数的确定三个重要环节.通过叠前去噪、高精度静校正、远偏移距拉伸处理、分偏移距能量均衡等得到了高品质的叠前数据体;通过偏移、速度分析,再偏移、再速度分析多次迭代,确定了最佳偏移速度;根据目的层倾角分布情况,选择最佳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提高了成像精度.最终时间偏移成果剖面上断层清楚、信息丰富.通过综合解释,对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断裂特征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西部复杂山地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除整体速度模型精度不够的固有因素外,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时间域静校正的关系、层析成像方法和偏移策略也是影响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应用的关键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目前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地表圆滑偏移基准面与浅层速度建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复杂山地的真地表浅层速度建模技术。首先通过微测井约束回折波分层层析反演建立准确的深度域近地表速度模型,避免时间域静校正对实际地震波场的改造;然后在井控地质导向约束下,通过包含高精度旅行时算法的各向异性多方位层析反演迭代,使得浅层以及中、深层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更准确;最后利用TTI逆时偏移实现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该技术的核心思想包括微测井约束下的初至回折波层析反演、真地表偏移基准面选取和数据校正的综合应用。实际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提高了速度模型精度,提高了断裂及构造成像质量,较好地解决了井震深度误差,为复杂山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肇源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相对不很复杂时,基于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时间偏移能获得较满意的偏移效果,但当地层倾角较大构造复杂时,NMO校正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因此,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及该方法在大庆肇源南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不同偏移方法的剖面对比说明,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剖面的断面清晰,断点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陡倾角构造的成像明显好于叠后时间偏移。  相似文献   

16.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研究——以柴达木盆地NYS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NYS地区断层和裂缝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常规叠加成像方法由于成像精度不够,难以满足对构造和断层精细解释的需要。文章针对NYS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和偏移孔径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选,使得叠前成像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精细构造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叠前偏移及储层预测技术研发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地质需求,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储层综合预测等技术研发上有了新的进展。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实现了由叠后到叠前、从时间域向深度域、从积分法到差分法、从单程波到双程波的跨越, Lightning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的研发使用,显著提升了叠前偏移处理能力和成像精度。曲率、纹理等地震新属性提取与分析、叠前弹性反演技术的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储层预测的技术手段。储层预测对象由常规储层到特殊及非常规储层,预测技术从叠后走向叠前、从单一走向综合,预测能力从定性向半定量和定量的提升,预测参数从几何形态向孔渗性及含流体性的发展。叠前深度偏移和储层预测新技术的针对性应用,改善了山前、盐下、碳酸盐岩和低幅度圈闭等复杂圈闭目标的成像效果,提高了非均质碳酸盐岩和薄砂层等复杂储层的预测精度,在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潜山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孤西潜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埋藏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准确成像困难。采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孤西潜山带的连片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对各区块数据在频率、相位、信噪比和覆盖次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归一化、匹配滤波和剩余能量补偿等处理;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进行了速度分析,参考井速度和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了初始速度模型;对偏移参数进行了测试和选取,采用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偏移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提高了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成像质量,断层和潜山内幕反射清晰,层位深度与钻井深度吻合较好,发现了新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19.
在处理海上地震资料时, 发现浅层海底的成像在叠加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上很清楚, 但在叠前时间偏移剖面上却不清楚。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理论公式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并结合浅层海底模型进行了偏移试验, 最后用实际资料验证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浅层海底是否能够成像, 取决于叠前时间偏移中输出线成像位置的确定: 只有将输出线放在近炮成像点上或者附近, 才能看到海底的成像; 在远炮成像点处, 海底不能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