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教育(有时被称为博雅教育)即特别看重自由学术(或自由知识)的教育,主要以传承和探究自由学术为己任。历史表明,自由教育是大学的一颗童心。中国的大学可以说是在服务实业、讲求时务中诞生的,缺乏自由教育的传统,具有鲜明的自由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家少之又少。自由教育的肥沃土壤由文化孕育和积累而形成,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大学自身的改造对于这种文化的生成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教育主体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意义深远。以往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在分析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主体‘一体两面’论”。在同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主体,它具有“一体两面”的结构,体现“互主体性模式”。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调动“两面”的积极性,其基础是创设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有没有用”,有必要追问:何谓有用、对谁有用、何时有用、何处有用、是大用还是小用、是有用还是无用等问题。以这些来思考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之“用”,不仅是传授,更在于陶冶,其意义十分深远。讨论教育之用的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多种需要使教育有多方面之用,教育的地位由人的地位、而非政治经济的地位来支配。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重教尊师”、培养“成人”、重视“德教”、“以学论教”、教师模范等优秀教育传统。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弘扬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超越。同时,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是对教育实践必然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智慧顺畅的释放状态,但也是有限制的自由。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应最大限度的提升教育实践自由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开展“三讲”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目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从如何认识“三讲”教育的重大意义、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及需要处理好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企业领导班子开展“三讲”教育提供了可鉴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9.
秦汉前后的早期中国从不同路径形成了自己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从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模仿、仿效活动,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形成了“教育应该注重内心还是注重外在规范”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人为的改变。形成了“是否应该尊重人的积极的一面”的问题;从把教育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形成了“教育应该遵循事物的道理来做交流,还是注重目的”的问题;此外还对教育过程提出“启”、“喻”两个概念,并在教育内容中形成了注重经典、注重伦理规范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性教育实践寻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性教育实践是指在人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促进教育实践生成与实践环境的内在和谐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与利“生”(学生)性关联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实践的应有之义。了解影响生态性教育实践的因素及其特征,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性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育与化素质教育,虽在教育的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有诸多的关联性,交融、相通、互补的其关联性的突出特点。“两课”教育与化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化素质教育拓宽了“两课”教育的视野,“两课”教育与化素质教育具有协调与互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这些智慧甚至对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曾产生积极作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理论的形成上吸收了老子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等学习理论,从而成为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Ⅲ,教育界之所以热情不减,争论不休,实因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如何创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型发展关系?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活动出发,阐明自我认识的回归作为教育的哲学本性。近现代以来,教育越来越多地俯离了应有的哲学本性,我们需要不断地甄定教育的使命,以人的自我认识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今天,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碎片化的存在,一点点补缀人的生命,导致生命意义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教育的哲学品性,以自我认识的生长超越碎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是自由的人,也是独立的人。无论对于个人、大学、还是民族,独立人格能保证自由思想,能自由思想是保有独立人格的主要表现。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个人主义”:任何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每个人都可发展,从而更富有、更智慧、更高大,而富有了的个人可以更多地贡献社会。教育中可以奉行这种个人主义:每个学生是每个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有权发展和丰富自己:盼望发展了的学生能够有效地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为变革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实践美的取向使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诗性智慧”,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目前教育实践美的探讨仅停留在“思想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个性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显现。制度化教育以其专制型的知识供应制度、管理上的单向行政化、教育目的的过度功利化,妨碍了教师的教学自主自由,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个性的发挥。民主型知识供应制度的建构,双向契约型管理关系的建立以及促进人的发展的“质”的评价体系的确立等,是教师教学个性脱离困境的理想出路。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刚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搞好“门阶教育”对于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门阶教育”的“门”是指学生从中学跨人大学之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阶”是指学生从中学进人大学的新阶段性,其内涵是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