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2.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南海流花11-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及剩余油分布和预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用分形理论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分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非均质性的研究,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2个方面。研究认为,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研究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与宏观非均质性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并实现了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从而实现了非均质性的表征从宏观向微观方向扩展、定性向定量方向扩展、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方向扩展。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高邮凹陷花庄油田阜三段为低渗、特低渗油藏,综合运用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问、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花庄油田阜三段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埋深对储层非均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题;研究区目的层各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中等,层间非均质性呈较强一中等,平面非均质性则以中等一较强为主,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呈中等程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用分维模型定量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2009,16(4):67-70,78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9.
王泽明 《录井工程》2008,19(4):68-72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10.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8,9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砂体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并分析了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认为河口坝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弱,而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以中等-弱为主,非均质综合指数与含油饱和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中等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