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敏洁  郭巍  蒋鑫 《风景园林》2020,27(1):70-76
由流域水系冲击作用形成的河谷盆地往往具有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乡土景观。以浙江省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将研究区分为湖区和畈区2种景观类型,同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分别从自然基底、农田水利体系、聚落体系层面阐述2种景观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典型的聚落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各系统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土景观格局与乡土景观过程的耦合关系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眼动追踪技术在景观领域的热点与前沿方向,为进一步深化及拓展该技术在风景园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2个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2年与眼动追踪技术相关的风景园林研究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眼动追踪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演化趋势与动态、热点与前沿。【结果】1)眼动追踪技术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景观疗愈、景观感知和景观评价3个方向展开;2)近年来研究视角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研究对象逐步由景观扩展至人,研究方法从单一逐渐演变为多种方式的组合。【结论】归纳了眼动追踪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该技术在景观疗愈、景观感知、景观评价等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未来与眼动追踪技术相关的风景园林研究将形成以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为特征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土营造     
<正>《乡土景观研究》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的一门硕士课程。课程开设于2007年,主要关注传统乡村人地关系中蕴藏的景观营造智慧,本期文章全部来源于2014年该课程的研究成果。文章选择了秦岭北麓的代表性村落——留村以及南豆角村,分别从乡土景观技术、乡土景观聚落、乡土景观植物以及乡土景观遗产等视角切入,着重探讨了在秦岭北麓的乡土环境中,人们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利用地方资源的,尝试揭示出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技术,概括出其中蕴藏的各种营造法则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露  张大玉 《中国园林》2020,36(2):80-84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 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乡土景观,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一定区域内人居空间及自然系统的长期动态发展关系。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的梳理,归纳里下河平原水文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高墩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过程;并从水利系统、农田景观、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垛田乡土景观系统的空间格局特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以期为当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平淡、真实的乡土是自然的,通过艺术手法加工的乡土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以浙江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介绍规划过程中对地域乡土特色“土、草、水、木、山”等自然元素的挖掘、整合和利用。在保护生态湿地资源的基础上,以现代风景园林艺术手法处理自然乡土,塑造别具一格的乡土景观形象。  相似文献   

8.
绿洲景观研究在建设西北边疆人居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疆绿洲景观的相关研究主要在生态学领域.因此,文章提出了新疆绿洲景观从生态学到风景园林学的转化思维,分析风景园林视角下新疆绿洲景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晋 《中国园林》2020,36(3):97
基于适应性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已成为当下乡土景观相关研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在适应性及乡土景观认知层面研究的不足,二者的结合在研究视角的深度及广度上仍有欠缺。通过梳理乡土景观、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借鉴生物适应性、景观生态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视角,从过程性、形态与行为、可逆性与有限性、极端条件与适宜条件、系统与单元、定性与定量,以及文化与功能7个方面全面阐述适应性与乡土景观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关联属性,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景观过程在场地价值识别、自然力量引入和弹性应对未来3个方面的实施途径,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在景观过程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延续、世园盛会承载、绿色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过程相融合,最终营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低影响、可持续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以围绕大湄公河流域所开展的香港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教学实践为基础,概述了一种风景园林的批判性研究和实践形式。通过3个主要的挑战来定义批判性景观规划:1)保持文化-技术立场;2)采用跨学科方法;3)透过过程导向视角理解发展。将批判性景观规划定义为一种应用型的批判性研究实践,并从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出发提出开展批判性景观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包括用围绕特定地点展开的社会及自然过程的建构代替传统的场地分析,以及用文化-技术立场的建构代替传统的设计和规划概念的生成。这些建议适用于景观教学,亦可被设计研究及景观实践所采用。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乡土景观来自朴实无华的人民生产生活,他映射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过程,与特定环境结合形成独有的地域性景观。在全国城市化运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重视“洋”,轻视“土”的现象,但扎根于当地的本土文化才是小城镇景观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设计工作者应在认清其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对一系列乡土景观元素合理利用,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意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刘滨谊 《风景园林》2022,29(9):12-17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风景园林成为新的一级学科为专业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也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景观都市主义倡导学科整合和专业合作,致力于使景观取代建筑和规划成为承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种基本生长模块和生态体系,代表一种认知、处理人地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城市设计则被认为是综合处理各种城市系统和要素关系的、代表公共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城市环境观的专业范畴,代表一种提供多系统协同机制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研究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探讨在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教学及训练过程,明确其课程组成、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等。  相似文献   

17.
魏佳赟 《建筑知识》2014,(7):180-180
乡土景观是一个地方最本土,文化方面最直接,最本土的体现,乡土景观元素来自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将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中,在地域文化特色的指导下,将关中乡土景观元素理解、研究、提炼、达到传承,从而更好的在景观设计中利用乡土元素。  相似文献   

18.
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乡土景观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阶段,在全球文化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影响下,小城镇乡土景观逐渐衰退或被同化.笔者归纳了乡土景观具有的四大特点:实际功用性、多样性、文化意义、时代性与社会性,并将乡土景观涵盖的内容进行分类.讨论了乡土景观所具有的景观、社会、经济、生态、科研、教育等价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了在小城镇规划中保护乡土景观的途径:增加乡土景观保护的专项规划内容,对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与保护,对乡土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编程技术辅助规划设计方法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编程语言的成熟与完善,编程语言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价值逐步显现并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程设计是面向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科,以编程语言为基础,解决规划设计问题的方法。编程景观则面向风景园林专业,依据风景园林学科特点,使用相关编程语言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具体阐述编程景观方法时,在编程地形与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在一定控制条件下基于参数化编写地形衍生的程序,以及基于地形的部分相关程序处理技术,探索智能化设计的应用;在基于数据、依托编程,跨平台解决问题中,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洪涝灾害研究结合起来,强调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跨学科相关研究中,编程语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20.
王倩娜 《风景园林》2016,(11):72-78
随着可再生能源设施规模和数量的逐步增加,这些出现在自然景观内的人工设施无疑给风景园林领域带来全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目前,风景园林学科对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及实践的历史不长,尚未形成较完善的理论及实践体系,属于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本文着眼于新能源与风景园林的交叉领域,提出了"新能源景观"的概念。首先分析了新能源在我国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此趋势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的诸如景观视觉影响等方面的一系列课题。其次,基于文献及案例提出并总结了新能源景观的概念及特征,同时梳理出了新能源景观框架下包含的空间规划、新能源景观设计及模拟、景观视觉影响评价、效益评估等4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及案例。最后,探讨了新能源为风景园林行业带来的研究范式转变及拓展未来职业范围的机遇与变革,旨在为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