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液-液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复杂,现有实验条件难以得到较为清晰的流场分布和液-液两相分离过程,用马丁·休教授发明的F型液-液旋流分离器为研究模型,以取油水作为分离介质,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对液-液旋流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液-液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分布特征明显,并在圆柱段、大锥段、小锥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流;其各截面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分布规律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切向速度分布中在圆柱段、大锥段和小锥段上端组合涡特征明显,圆柱段和大锥段的轴向速度呈现双W形式;采用分散相模型追踪油滴运动轨迹,证明油水分离的关键在于油滴是否能够在分离区域进入内旋流.  相似文献   

2.
气、液旋流分离过程是气、液两相的三维强旋流运动,以漂移流动模型和颗粒轨迹方程为基础。采用欧拉-拉格朗目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气液两相流动机理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直接计算气液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中连续相、分散相(液滴)的速度分布情况,通过计算能够预测旋流器内部浓度分布情况,并通过对影响气液分率效率的主要原因一出口气体中的液滴夹带情况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旋流器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3.
旋流器用于含油污水的除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旋流法含油污水除油进行了研究,探讨多种结构参数(溢流口径、进料口径和尾管长度)、操作参数(分注比和入口注量)、物性参数(进料浓度)对液液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即去油率)可达99%以上,这为开发其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深水生产油气海底混相输送的局限性,设计了柱状螺旋导叶旋流气液分离器,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与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分离器流场及相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考察了螺距、螺旋圈数等结构参数对相分布及静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通道可以保证油气混相在流动过程中形成明显的气液分离界面,溢流孔有助于分离的气相及时从集气管中排出;螺距的大小是控制旋流强度的关键参数,螺距越小,旋流场越强,相应的能耗也越大;螺旋圈数的增多有利于气液两相充分进行旋流分离;所设计分离器在较大的气液比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中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对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出液在进口处的相互流动干扰对油水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带有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的油水旋流分离器。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表明:空间阿基米德螺旋线进口流道和导流螺旋实现了平滑过渡,从而得到较稳定的流场和较高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东泗水污水处理厂一体化氧化沟*固液分离器运行性能的现场试验,着重考察其固液分离和污泥回流效果,并根据其机理提出了采用泵抽吸的方法来强化分离器的性能,为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地使用固液分离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中制冷剂液体进入压缩机后造成的"湿压缩"现象,本文建立了气液分离器模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分离室内流场变化规律、内部构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分离器的最佳结构尺寸.结果表明,气液分离器仅靠自身重力而没有任何内部构件时分离时间较长,分离效果较差;在分离室内增加整流板后能够有效的抑制漩涡和返混的产生,基本消除了逆流现象;在分离室入口增加了导流板后,流体速度明显减小,气液分离效率显著提升,导流效果明显.上述研究成果为提高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和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fluent数值计算软件,针对自行设计的新型气液分离用离心式分离器进行了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采用三节点三角形单元划分网格,以保证模型精度.同时采用修正的RNG方程建立湍流模型,以适用于本实验所设计的气液分离器.在此基础上采用牛顿-拉格朗日差值法进行计算,用双精度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度,方程中各项的离散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压力-速度的耦合采用CFD中经典的SIMPLE算法求解.给出了计算结果,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数值模拟计算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N—甲酰吗啉加水溶剂抽提芳烃的液液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液液平衡釜测定了常压,60℃下加水N-甲酰吗啉和苯、甲苯、对二甲苯、正庚烷、甲基环己烷组分间6个拟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以了一元液液平衡体系的共辊相组成和分配曲线;实验数据用UNIQUAC和NRTL模型进行了关联;用共轭相作图拟合法和模型参数推算法获得了各体系物褶数据;并求得了溶剂对溶质的选择性和分配系数 。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比单级分离器和两级串联分离器的分气效果,找出两级串联分离器分气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以潜油电泵用涡流气液分离器为原型,构建了两级涡流串联结构,并通过耦合边界条件,采用欧拉模型-PBM 模型建立了两级涡流分离器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两级串联分离器的分气效果明显好于单级分离器,但两级分离器内部压力小于对应位置处的油套环空压力,导致排气孔处出现回流现象,尤其是上部分离器出口处压差大,流速高,流体含气率大,大幅降低了两级分离器的分气效率;当入口含气率达到90.0%时,两级分离器失效。该研究成果对拓宽潜油电泵应用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类似工具模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于故障预测的BP网络模型及改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常规BP网络在用于对汽轮机故障这类有确定性趋势随机时间序列预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现有对BP网络的改进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种适用于汽轮机故障预测的递推合成BP网络模型,并将其与其它的各种改进BP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预测高速公路路基最终沉降量,首先依据影响软土路基沉降的因素选取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预测最终沉降量模型.结合成都一南充高速公路沉降实测资料及其它文献中大量路基沉降资料,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其各自最终沉降量.通过检验样本验证,预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并对BP神经网络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船舶焊缝缺陷图像识别的方法,通过对船舶焊缝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有用的目标缺陷,再进行缺陷特征参数计算,将特征参数和焊缝缺陷类型分别作为输入层和输出层,利用BP算法设计3层结构的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能较准确地识别出船舶焊缝缺陷。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采用改进的BP算法,避免了选取学习速率的麻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非线性系统及突加外干拢、参数突变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种集成模糊聚类神经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模糊ART网和BP网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模糊ART网的结构自适应能力和BP网良好记忆能力结合起来的思想,构成一种集成模糊聚类神经网络,该网络的特点是:类别数不需预先确定,分类效果优于模糊ART网和BP网。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已建拱坝体形参数为基础,以BP神经网络方法为手段,建立了拱坝体形参数近似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借助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拱坝体形优化快速提供高质量的初始可行解,而且可为中、小拱坝体形设计直接提供近似最优解.  相似文献   

17.
高阶模糊BP神经网络及其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逻辑理论与高阶BP神经网络结合起来,讨论了高阶模糊BP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二阶算法以及隶属函数的确定。并将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中,试验表明高阶模糊BP神经网络对轴承故障模式具有稳定、准确的识别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混沌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混沌分析理论和BP神经网络,提出在混沌相空间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混沌方法构成训练样本及确定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用神经网络拟合相空间相点演化的非线性关系。并利用该模型对具混沌特性的电力系统日负荷时间序列进行短期预测,对比了标准BP网络模型和混沌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基于混沌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BP神经网络在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引用了一种改进的BP(back_propagation)神经网络训练方法 ,对水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进行了分析诊断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BP网络得到更快的收敛速度 .使用了BP子网络方法对水轮发电机组故障进行了分类构造诊断网络 ,此诊断方法已用于水电厂故障诊断系统 ,文中阐述了神经网络诊断在系统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基于AbuKiefa列举的试桩资料 ,运用BP网络估算了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