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采编是新闻生产链上的核心环节,会影响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本文基于融媒体视野分析新闻采编的工作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究新闻采编的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打造一体化移动采编平台、增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构建“共享融通”的生产机制、扩大自建平台的影响力、增进新闻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万振华 《电视技术》2023,(1):151-154
随着融媒体新时代的全面来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余姚市融媒体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新的业务变化。从余姚市融媒体平台的架构、编解码技术、场景化生产以及媒资管理等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就目前县级台融媒体平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进行展望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媒体融合、广播新闻采编的概念为切入点,指出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面临的困境,如采编理念落后、新闻采编时效性不强、采编人员与受众的互动不足、采编人员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重点剖析媒体融合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如影响广播新闻采编环境、采编业务流程等;提出广播新闻采编业务发展的积极对策,具体包括应用先进采编技术、优化新闻采编业务流程、构建采编监督机制、对采编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以及采编人员要积极应用广播新闻采编技巧、掌握群众需求等,以不断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基于浙江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构建的“无人电台”技术系统建设实施情况。该项目充分利用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将平台的云计算、云存储等云服务能力与大数据、AI技术等有机结合,并依托浙江广电的优质媒体资源,低成本快速构建起三个广播频率的“无人电台”技术系统。该系统能在台内“无人”操作的状态下,实现AI虚拟主持人对新闻、天气、路况等资讯的实时播报,以及外台节目转播、云媒资或本地节目播出等24小时电台节目自动播出,可全面提升广播业务的效率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新媒体技术在县级媒体融合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详细地说明了目前我国县级媒体融合中使用的采编发平台、数据中心、云平台以及客户端等基本技术,同时阐述了县级媒体融合中的前沿技术,如无人机摄影、人工智能生产稿件以及VR新闻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平台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为传统媒体赋能,实现“内容+终端”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成为当前传统媒体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业务生产中的应用,从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方面分析其对媒体行业产生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优化问题展开探讨,简要介绍融媒体的概念,梳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特点,包括载体多元、信息量大以及更新速度较快等,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分析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后结合融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提出新闻采编工作的优化策略,即通过探索媒体融合路径、优化新闻采编模式、运用现代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效果,推动媒体行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索了基于信息传播理论,借助于移动互联网、H5、流媒体、LBS、AI、VR、4G传输等融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可助力体验式新闻、数据新闻、沉浸式新闻、互动新闻报道,解决传统图文稿件新闻报道远不能胜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痛点。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对媒体融合平台进行研究,响应国产化要求,搭建起一套可靠、安全、高效的国产化媒体融合平台,完成了诸暨广电生产业务的自主可控改造,实现平台及业务层的相互赋能。同时引入AI智能化技术用于媒体、播出及制作业务,大大提高了诸暨广电节目制播效率,实现了诸暨地区媒体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业务的融合走在了其他业态的前列,对应的技术支撑平台也逐渐趋于成熟。本文以江苏广电融合新闻生产业务系统为范本,介绍了一种典型的基于云架构的新闻采编发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长江云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虚拟化云架构基础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5G等能力运用为创新引擎、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内容融合生产为业务主线,实现了新闻选题和报道统一策划指挥、线索信源多渠道汇聚和统一采集、全媒体素材整合管理和共享使用、成品内容多样化编辑和生成、全媒体渠道播出和分发、业务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完整业务闭环。本文将对其业务设计和运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采编工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海量呈现成为主要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采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出现的新特点,然后论述了在新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包括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采编能力、重视与群众的关联丰富采编内容、重构融媒体采编模式、整合利用媒体资源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为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章剑 《电视技术》2024,(1):12-15
以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体技术平台在线扩容升级项目为例,介绍一种在不中断节目制作业务的前提下实现基于“中国蓝云”云服务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在线扩容升级的建设方案。该方案无缝衔接原系统数据库,并延续原有使用习惯,在线扩容融媒体技术平台本地非编系统,对云接入系统和多租户能力进行升级,将生产媒资改造为独立媒资并新建了应急备份系统和演播室直播系统。平台各系统之间采用松耦合设计,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又互不干扰,为全媒体内容的融合生产、融合发布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存储型媒资系统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业务发展的需求,新的媒资系统应以“智能”为着力点,不仅服务于融媒体新闻稿件制作,更要成为融媒体中心的内容资源共享交换枢纽。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型智能媒资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了AI智能技术在媒资系统中的应用创新点,同时还探讨了如何盘活媒资资产。  相似文献   

15.
在融媒体环境下,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对新闻的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审核校验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从而让新闻受到更多受众的欢迎,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其中,采编工作是决定新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需要重点改革的对象。本文首先概述融媒体发展对新闻采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然后阐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特点,最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分别从坚持受众需求导向、强化媒体融合意识、提高采编人员素养、重塑新闻采编流程等方面,提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时期广播电视媒体进一步提高新闻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新闻采编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发展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应积极转变新闻采编工作理念、方式、思路,以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具体工作经验,对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简析,同时对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展开分析,进而提出提升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的路径,以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播融媒体中心制播系统建设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云服务的跨地域广播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中国蓝云”的云计算、云存储和大数据等云服务能力,通过省广播电视骨干光缆网10G专线,以远程“租户”的形式,在丽水侧低成本快速构建起广播融媒体技术平台,引入在线写稿、云上制作以及移动采编发等业务应用,实现了本地广播制播系统的融媒体支撑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的新闻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采编者必须切实提升自身业务素养,方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着重论述了融媒体下新闻采编者业务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傅高强 《电视技术》2022,(7):169-171
为了进一步贯彻“媒体+智能”的新型融媒体工作思路,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磐安县融媒体中心构建本地化智能媒资系统,该过程主要依靠引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包括字幕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人脸识别及关键词提取等来实现。本文以该项目建设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基础,分析在融媒体平台的媒资管理系统中应用AI智能技术的主要思路,对各种技术的原理、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杨国龙 《西部广播电视》2023,(9):211-213+226
随着融媒体中心建设标准和要求的提出,各地各级融媒体中心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去搭建新平台,从而推动本地媒体融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如何通过打造智慧媒体服务中台,整合市级融媒体中心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的媒体资源,并与融媒体中心各个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做到资源的双向交互。通过智慧媒体服务中台提供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项应用,提升融媒体中心在内容汇聚、生产、审核、发布等业务流程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媒体融合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