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廉价、来源广、柔性、质轻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开发性能优异的聚合物给体材料是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光电转换理论,综述了供体—受体型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有机光伏材料的性能要求,并针对聚噻吩(PT)衍生物、聚对苯撑乙烯(PPV)衍生物等有机光伏材料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简单探讨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环保、柔性、可大面积生产和成本效益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的能源来源。简要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基本结构,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有机聚合物材料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橡塑化工时代》2006,18(7):30-3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化学所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李永舫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近期在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新型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关研究成果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5.
任侠  王农 《广州化工》2010,38(8):19-22
近年来随着对能源的极大需求,太阳能电池市场显示出了可观的发展前景。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基于其合成工艺简单、易加工、易成膜及电池制作方便等优点,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材料,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原理和聚合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及相关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传统无机太阳能电池的区别,指出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和光电效应的产生过程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分析了目前制约电池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途径,并展望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BDD是重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中间体。含有BDD单元的共轭聚合物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优化溴化反应溶剂、浓度、温度、底物当量比以及加料方式等条件,BDD单体溴化产率可达90%以上,大大降低聚合物材料成本。不仅如此,简化的后处理操作过程有效地缩短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能源补偿时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同体系及不同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简要概述了3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综述了有机和无机2大类光伏发电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对作为太阳能电池前沿材料(如:石墨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广州化工》2021,49(9)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为制备过程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廉和可制成柔性器件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窄带隙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与之光谱匹配的宽带隙给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表现出较高的PCE。研究人员通过苯并二噻吩(BDT)、苯并二噻吩-4,8-二酮(BDD)、萘并双三唑和苯并三唑(BTA)等构建块,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宽带隙给体聚合物。在此对宽带隙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材料近年来的一些主要进展和取得的重大突破。首先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基本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有机材料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终得出结论: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将来得到商业化普及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成为世界重要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的充分应用是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光伏技术已得到二十多年的研究,其太阳能转化效率已超过10%。回顾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与结构对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很大,尤其是给体材料。从PPV类材料到PT类材料再到PCDTBT、TTBDT、BDTTPD等能级调节后的受体材料,每一次材料的升级,都能让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幅提高。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理论逐渐认识清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不断成熟的情况下,研究新型给体材料对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用化迈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的充分应用是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光伏技术已得到二十多年的研究,其太阳能转化效率已超过10%。回顾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与结构对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很大,尤其是给体材料。从PPV类材料到PT类材料再到PCDTBT、TTBDT、BDTTPD等能级调节后的受体材料,每一次材料的升级,都能让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幅提高。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理论逐渐认识清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不断成熟的情况下,研究新型给体材料对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用化迈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张元晶  张慧卿  张磊 《化工学报》2021,72(6):3421-3432
基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高被引论文,通过热点文献、CiteSpace分析工具得到的热点关键词对应的文献分析,得出有机光电高分子材料主要关注点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为:高性能活性层材料的设计合成;高性能界面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界面调控性能的研究;电池器件中有机半导体活性层表界面的可控掺杂;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能量损失研究。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共被引分析,关键词突变探测技术和算法对词频的变动趋势分析,得出有机光电高分子领域最新关注前沿: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制备;非富勒稀受体的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性能研究;加工及应用性能。有机光电高分子材料研究活跃的前沿领域:高效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高效的倒置型太阳能电池;超高迁移率的透明有机薄膜晶体管;高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二维共轭聚合物;聚合物半导体等。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前沿主题演化趋势:从聚噻吩给体体系——新型给体-受体体系;单层——双层——本体异质结电池结构;富勒烯受 体——非富勒烯受体;高效及稳定性器件发展。本文创新性地将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同文献具体内容分析相结合,通过大量的高质量文献内容分析,使得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更具体和接近实际情况,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伍建华  彭晓春 《广东化工》2010,37(2):77-79,102
树状聚合物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性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可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多个领域。目前主要的合成树状聚合物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分枝歧化法、收敛法、点击化学。文章结合一些典型的树状聚合物对这些合成方法做了分析,并例举了部分树状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慧娟  高院院  陈德家 《广州化工》2013,41(7):22-23,2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改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各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是寻找新的材料,优化器件结构。本文概述了水溶性聚合物电解质作为阴极修饰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用于体异质结有机光伏器件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多环thienoacene与一些性能优良的电子受体单元构建的电子给体-受体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具有良好的π-π堆积性能和高电荷迁移率,是当前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几类thienoacene基共轭聚合物作为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PCBM下的光伏器件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就,同时对其存在问题与拟解决途径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其重量轻、价格低廉、可通过印刷的方式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势,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是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通常由基于聚合物/有机小分子的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共混而成。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以PCBM为代表的富勒烯类n-型有机半导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基于聚合  相似文献   

18.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太阳能电池光波转换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有机聚合物、纳米微粒,其特征在于纳米微粒掺杂到有机聚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01%-10%。工艺步骤包括:①准备纳米微粒的材料;②采用物理或化学混合;③将上述复合材料涂布在太阳能电池表面形成透明光波转换薄膜层。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于建筑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制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高分子材料。为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及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与耐久性,需要对半导体聚合物及形成的发电层和元件的构造进行改进。太阳能应用于建筑领域时,应有效利用外墙和窗户等侧面。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质量轻的特点,可以通过狭缝型挤压式涂布、喷墨打印、丝网印刷等方法大规模制备,能制备成柔韧性薄膜。因此,太阳能在建筑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量子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综述了量子点-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发光二极管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传感器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