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新工科背景下新的专业布局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为油气产业变革下的石油工程教育升级改造指明了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虚实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推广、工程素养培养、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介绍了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迎合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基于"三三育人"体系,为完善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南京邮电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实践点,进行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在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研究及合作交流的开展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验室安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成绩评定标准三个方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结果表明,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存在专业吸引力偏低、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根据新工科建设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专业宣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验和实践教学、科教与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多方位的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关举措可为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化工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适时改变,培养适应新经济和新工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化工创新人才。本文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化工原理》理论及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行业迫切需要适应并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构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及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本文从新工科的理念入手,针对许多高校存在的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三者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实现同频共振、合力育人的现状,从大思想教育体系的专业培养角度出发探索我校三位一体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更好地建设新工科化工专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枣庄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能够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新工科的内涵,分别从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要求的分解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大纲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以期经过持续改进能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成一流的新工科专业。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传统的《焊接工程学》课程在新时期主要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面向产业化和工程化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等。本文总结分析了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开设的《焊接工程学》在传统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工科"的发展内涵、方向和目标,研究了在"新工科"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从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师资配置、课堂情景模式的改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丰富"第二课堂"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该方面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的外在体现主要是新专业,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工科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实际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自然之理应用于工程创新,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工程思维创新的培养,新工科的提出不止立足于现有产业,更是为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为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支撑。在此背景下,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包括通识性工程教育、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计划形成从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索工程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为新工科建设探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需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出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从新工科背景出发,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在机械专业中的地位及教学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理念,本文在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州化工》2021,49(1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战略性行动。这不仅仅是综合性及行业特色性院校的主战场,也是地方院校突出特色优势,服务区域经济,推动新工科全方位建设的必然要求。以渭南师范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院校能源化工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学科竞赛角度探索工程人才的培养,总结了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急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在分析了"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从课程内容回归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及课程论文着手,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创造力的复合应用型优秀化学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15.
化工过程绿色化、控制智能化、产品高端化的产业革命风靡全球,对化工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融合化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建设虚实结合育人平台等举措,探索传统化工专业改造升级的路径,以期为国内相关院校化工专业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提出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背景,如何开展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线上课下教学方式的探索实践两方面,探讨目前工程学科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化工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结合工科化工院校化工学科优势,在构建化工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高质量建设化工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优化创新生物与化工融合的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强化实验室科学管理,促进实验室运转顺畅、有序、高效等方面,进行了化工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特色专业是质量工程建设重要环节。根据新工科特征,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实践,提出环境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制度创新等方面探索。打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的材料、化工等交叉学科专业群,形成较强教学科研团队,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总结我校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成果的基础上,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介绍课程内容的整合、内容的起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进和探索评估教学综合效果等多方面的新措施;同时介绍实验课程体系的逐步推广和深入试点实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深入改革、开放实验的尝试;并介绍四校合并后工科基地建设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是面向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而兴起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其中包括了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在新工科理念下发展,使其具有新工科内涵、成为新工科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为适应未来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对其在新工科理念引领下进行升级改造,但在新工科理念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内涵包含什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氢能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型能源,氢气的储存与运输应成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尽早在油气储运工程课程体系中设置涉及氢气的储存、运输、加注、液化、使用等相关内容,更好地满足未来油气储运工程面对新经济新能源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