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新的政府机构改革转隶,防汛指挥和工作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基于水利专业的防汛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基于综合应急的防汛工作需要,必然要在新的技术基础和机构改革中建立基于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和应急工作需要的智能防汛应急综合业务系统。介绍了北京市防汛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智能决策、智能指挥、智能调度几个层面系统分析了防汛智能化业务需求,构建智能防汛指挥系统初步框架,就人工智能在防汛应急指挥中的应用提出建设任务和推进设想。  相似文献   

2.
经历20多年建设,各地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本形成,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破解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瓶颈、整体提升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智能化水平,是广大从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面对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分析了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提出了智慧来源于智能且高于智能、智慧可以转化为智能的观点。梳理了提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智能化水平的基础条件,明确指出向智能化转变的基础条件基本形成。结合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阐述了提升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黄河流域防汛智能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黄河流域防汛信息化现状,梳理了存在问题,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相关要求,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汛智能化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定位、建设目标和原则,以及黄河防汛智能化体系的建设构想,包括总体架构、防汛监测感知、防汛通信网...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成效、弊端分析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在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应用入手,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架构,初步提出了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防汛管理体系及其数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支撑防汛业务工作的大数据分析,总结近年来北京市防汛工作将大数据融入信息源拓展、综合研判、社会动员及模型分析等方面取得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互联网+智能防汛"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着重对其建设目标、基础设施、平台架构进行阐述,旨在促进防汛工作向社会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潍坊水利经过多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整合了防汛专网、防汛视频会商、大型水库监控平台等现有防汛信息化系统,打造了一个以数据中心为基础,业务应用为主干,防汛决策辅助、调度指挥为核心的全面、先进、高效、智能、安全、稳定的防汛信息化应用平台,为潍坊防汛工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祁县位于山西省太原盆地中部东侧的汾河东岸,全县有6座中小型水库,6条主要河流,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的一、二级支流.文章在分析祁县防汛现状与防汛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防汛信息化建设和常规化防汛手段建设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信息化+常规化"防汛建设,推进"防、撤、抢"防汛应急体系建设,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肖颖  魏旭 《中国防汛抗旱》2011,21(Z1):68-70
"十一五"期间,在北京水利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北京城市的防汛安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清河是北京城区北部的重要排洪河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十一五"期间清河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防汛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技术在清河防汛中的应用为例,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安全迎汛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治淮》2019,(5)
正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在"互联网+"的理念下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防汛抢险综合管理云平台正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建设和"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防汛办成立20余年以来,防汛抗旱事业蓬勃发展;机构改革转隶完成后,新形势下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系统回顾了北京市防汛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形势下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面对的挑战,结合虚拟现实(VR)、"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新技术,提出了以应用为目标,以互联网和政务网为环境,以大数据为载体,以人工智能为突破,以多维度和多元性展现形式为表达的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新特点,最后就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出未来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数字防汛"是防汛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介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数字防汛"建设的目标及总体框架,在总结2001年以来黄委开展"数字防汛"工程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规划滞后等问题,对"数字防汛"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和推进防汛应用系统建设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防汛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探讨了中小型流域地市级防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建立了综合基础属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等多种复杂的水利防汛数据库管理系统,并研究建立系统应用分析模型,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防汛数据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宁波市编制了《宁波市水利信息化规划》,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深入分析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宁波市"智慧水利"为契机,探讨今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推进,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思路问题引起关注。通过对信息化发展层面和"智慧化"的解读,论述了智慧防汛抗旱指挥的理念,讨论了"数字防汛"、"互联网+防汛"和"智慧防汛"的基本内涵,并从大数据等技术与"智慧防汛"关联的角度,论述了以"两台一库"为基础,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发展为国家智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5.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所涉及的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类型丰富,要求展现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和可视化展示界面,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手段很难达到。介绍了贵州省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中,运用大数据云技术搭建水利大数据中心,构建水利防汛抗旱"一张图"的框架,使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国家对防洪减灾的重大战略需求及辽宁省的实际防汛特点,旨在利用核心技术和成果加强全省防汛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辽宁省防汛信息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水利科学、信息化等高新技术,重点从平台研发、模型构建、数据服务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的是提高全省防汛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提高水库及河道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提高数据利用效率,转变数据服务模式。最终形成以"数据为基础、模型为核心、平台为支撑"的辽宁省信息化防汛体系。开展辽宁省防汛会商平台研发,标准化洪水预报调度模型库建立,综合数据服务及监管平台构建三方面研究内容。通过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全省防汛效率,加强防汛体系建设,同时,可对其它相似地区防汛指挥与洪水预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分析新形势下丹东市防汛抗旱工作现状,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现代通讯技术等,通过建设专家库、数据库、信息采集、基础网络等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为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以及有效提升防灾减灾应急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平度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建设与管理,在服从青岛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规划,积极进行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围绕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应用、防汛会商、防汛指挥等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对原有的水雨情遥测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积极推进防汛信息化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防汛信息化水平,防汛信息系统在近几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结合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体会如下:一、河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一)建设机遇1998年"三江"大水后,水利工作尤其是防汛工作得到重  相似文献   

20.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既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又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期项目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3亿元,总工期4年,二期工程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采集系统,改善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水情、气象、防洪调度、抗旱、灾情评估、综合信息服务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全面提高防汛抗旱业务应用水平。日前,本刊编辑专访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万海斌。万海斌副主任对我国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要进展、存在的不足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建设的主要内容、工程的实施计划、投资情况一一做了介绍。希望各地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抓住水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