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在光照强度快速变化下,传统MPPT算法跟踪效果差,并具有跟踪精度低、稳态振荡率大、响应速度慢以及跟踪过程中功率损失大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改进INC算法,在光照强度快速上升时,利用能够避免误判的变步长INC算法跟踪最大功率点;在光照强度快速下降时,利用负载曲线与I-V特性曲线,快速跟踪最大功率点。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在光强快速变化下响应速度快,是传统INC算法的9倍;跟踪精度高达99.593%,比传统INC算法提高了9.113%。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电导增量INC(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算法在跟踪最大功率点的过程中无法兼顾跟踪速度与稳态精度的问题,以及传统变步长算法在光照变化时容易发生误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变步长INC算法。光照强度变化较大时,利用负载曲线与I-V特性曲线的工作原理,在暂稳态和非稳态下都可以根据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采样电流的变化,自适应调节跟踪速度;光照强度变化较小时,能够根据输出电压与功率的变化自适应减小步长,提高稳态精度。追踪速度是传统算法的9.3倍,是现有变步长算法的4.2倍,有效减少了光照强度变化带来的功率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光伏电池特性,针对传统的变步长电导增量(INC)法存在无法同时满足跟踪速率和减少振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变步长比例因子的变步长最大功率算法,实时判断工作点的状态来选择不同的步长比例因子,从而解决MPPT控制过程中动态响应和稳态波动的这一矛盾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和传统的变步长INC相比,跟踪过程更快速,跟踪结果更精确,系统输出功率在最大功率点处的振荡得以有效降低,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都更优异。  相似文献   

4.
由于光照强度、光伏阵列温度、负载时时变化,使光伏电池阵列的最大功率点也发生变化,需采用适当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提高光伏转换率。提出固定电压法与改进的电导增量法结合的MPPT方法,先采用固定电压法将光伏阵列的工作点调整到最大功率点附近,以保证跟踪的快速性;而后利用变步长的电导增量法,使工作点电压与最大功率点电压近似相等。仿真结果表明,固定电压与电导增量法结合追踪最大功率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减少了在最大功率点振荡的能量损失,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率。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察法的改进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并与常见的MPPT算法(扰动观察法和电导增量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加拿某公司推出的RT-LAB实时仿真平台建立数字主电路,进行数模混合实时仿真验证,分析了改进MPPT算法与传统MPPT算法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变步长扰动观察法振荡范围小于2种传统MPPT算法,同时该算法在光照强度及电池温度改变时,跟踪至新的最大功率点所需时间也小于另外2种算法,验证了改进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根据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建立了光伏阵列的数学模型.在变步长电导增量法(IN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极值点判断系统的工作步长是固定步长模式还是变步长模式,并且能根据系数N自动调节步长大小来跟踪最大功率点的新型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算法( MPPT).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日照强度迅速变化时,与传统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相比,该新型算法明显缩短了系统的跟踪时间,并且较好地抑制了系统在最大功率点附近的波动现象,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跟踪速度和精度,且输出功率增加了3.4%左右.  相似文献   

7.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在外界环境突变时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调整时间过长的缺陷,提出在分段变步长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的模糊分段变步长算法。该算法以占空比为直接控制量,当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变化值较大时采用模糊控制使系统工作点迅速跟踪到最大功率点(MPP)附近;反之则通过功率二次微分值的正、负确定跟踪步长,若二次微分值为正,则采用大步长进行快速跟踪,为负则采用分段步长使系统工作快速稳定地达到MPP处。通过仿真实验对比日照强度发生突变时,分别采用分段变步长算法和模糊变步长算法的MPPT效果。结果表明:当外界环境发生突变时,模糊分段变步长算法不会在MPP周围产生功率振荡,在调整时间和稳定性上明显优于分段变步长算法,实现了光伏发电系统快速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方法的研究成为光伏发电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MPPT算法的控制方法多种多样,在此分析了传统电导增量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导增量法的算法,并加入了变步长的环节,最后使用FPGA实现了基于这种算法的一种纯数字化的太阳能MPPT控制的电路结构。实验结果表示,在同样的外界环境变化下,改进的方法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得光伏阵列能更快速,准确地跟踪最大功率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根据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建立了光伏阵列的数学模型.在变步长电导增量法(IN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极值点判断系统的工作步长是固定步长模式还是变步长模式,并且能根据系数N自动调节步长大小来跟踪最大功率点的新型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算法( MPPT).在Matlab/Simul...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和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方法优缺点,提出了变步长微量电导法。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BUCK DC/DC变流器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传统微量电导法和变步长微量电导法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时,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跟踪光伏组件输出的最大功率。基于TMS320F2812 DSP设计了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电路。  相似文献   

11.
改进的电导增量法在光伏系统MPPT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太阳能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和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导增量法.用Matlab/Simulink 对Boost DC/DC变换器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将改进的方法和传统的电导增量法分别应用于控制该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改进的方法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得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与蓄电池的充电特性,利用dsPIC30F5011设计了一台能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 MPPT)的光伏充电系统,在快速充电阶段,利用基于电导增量的改进算法对光伏阵列进行MPPT,以最大功率对蓄电池充电;在过充和浮充阶段,利用带有温度补偿的电压PI调节算法实现过充和浮充.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  相似文献   

13.
一种改进INC和MPC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澧生  施佳  施大发 《电源学报》2014,12(2):95-100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常用于在光伏发电系统中获取最大的功率输出。针对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过程中存在动态响应速度和稳态跟踪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电导增量法(INC)结合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的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利用改进电导增量法获取光伏系统下一时刻的电流参考值,与模型预测控制器获取的电流值相比较,通过建立和评价系统两步长模型指标函数,达到MPPT快速跟踪的目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光伏系统MPPT策略在光照强度突变时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用于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优化,并建立了基于IFOA-BP神经网络算法的光伏系统MPPT控制的仿真模型。测试和仿真结果表明,IFOA的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较改进前均有明显提升;IFO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加快,预测误差减少;较之于电导增量法,IFOA-BP神经网络的MPPT策略在稳态条件下能明显抑制功率波动,在外界条件发生突变时,能迅速准确地追踪到最大功率点,具有良好的稳态精度和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5.
光伏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取决于温度和光照条件,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方法可以使光伏电池持续输出最人功率.研究了光伏系统中的最大功率控制部分,提出了MPPT控制器的设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MPPT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电导增量(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简称INC)法.给出了INC法的软件流程的设计,并在Matlab中建立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MPPT控制器的可行性,其MPPT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均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柳  周雒维  杜雄 《电源学报》2009,7(1):26-31
单周控制的单级全桥光伏并网系统具有容量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但现有基于单周控制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存在着难以搜索最大功率点、难以稳定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以及搜索精度差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增量电导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算法,该算法将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引入到单周控制的输入量中,同时优化了光伏电池输出电压的给定量。该算法在硬件上实现简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跟踪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及系统稳定性,需要对光伏阵列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针对传统扰动观测法存在的系统振荡及误判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电导增量法,通过计算系统当前时刻电导与电导变化率的差值,利用积分器进行调节,消除其差值,最终实现对系统最大功率点的稳定跟踪。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将改进电导增量法与传统扰动观测法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控制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在满足跟踪速度的基础上,减小了系统母线电压变化的振荡幅度,使系统能够稳定准确地跟踪最大功率点,提高了光伏电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新算法及其仿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根据光伏阵列的特性,开发了光伏阵列的通用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任意日照和温度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分析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的算法,针对最常用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扰动观察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最大功率跟踪的新算法.在Matlab/Simulink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光伏电池输出非线性的问题,有效地避免跟踪的偏差,能够准确地跟踪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点,有效地提高光伏电池的输出效率,其动态响应速度快,使光伏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a photovoltaic (PV)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with a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SMES) system. The integrated system can improve the voltage stability of the utility grid and achieve power leveling. The control schemes employ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which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such as fast response and simple implementation. The PV system provides maximum power at various irradiation levels using the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technique (INC). The interfaced grid side converter of the SMES can control the grid voltage by regulating its injected reactive power to the grid, while the charge and discharge operation of the SMES coil can be managed by the system operator to inject/absorb active power to/from the grid to achieve the power leveling strategy.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software prove the fast response of the system control objectives in tracking the setpoints at different loading scenarios and PV irradiance levels, while the SMES injects/absorbs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to/from the grid during various events to improve the voltage response and achieve power leveling strategy.  相似文献   

20.
将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相结合的统一控制策略可解决光伏发电系统在光照不足时设备利用率低、有源滤波器功能单一、成本高等问题.但传统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扰动观测法通过施加扰动量寻找最大功率点,会使光伏模块的输出电流持续振荡,严重影响谐波补偿电流从检测到输出的精度.与传统方法不同,在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中改进分段式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