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现场观察和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公岭隧道洞口段大变形的特点.根据隧道的地质、地形条件及施工工艺特点,分析了该段隧道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隧道洞口段大变形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既对隧道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效应,加速了衬砌的变形破坏,极大缩短了大变形的产生过程.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该大变形段的防治措施,监测结果证明,该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工程勘察》2021,49(6):7-13
某偏压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二衬出现开裂,且随着后行洞掌子面的持续推进,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和数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研究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而确定合理的加固措施对于保证隧道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埋设应力、位移监测设备对裂缝段进行监测,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裂缝分布规律确定了联合加固处理措施,并对加固处理区域进行联合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处于安全状态,该措施对于保证隧道结构安全和加快施工进度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继君 《山西建筑》2006,32(19):304-305
结合彭武高速公路银盘隧道及溶洞的概况,介绍了隧道溶洞的处理方法及有关施工技术,提出了岩溶溶穴的处理措施,经过施工监测,该溶洞处理效果良好,有利于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6,(5):105-106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某公路隧道裂缝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到的结果数据对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采用洞内布设锚杆以及回填灌浆、洞口外边坡锚筋桩以及锚索框架梁加固措施对裂缝进行修补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类似公路隧道工程的防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慧 《建筑技术》2023,(1):103-105
为了更好地保证铁路隧道施工质量、安全,对隧道施工中炭质板岩溜塌处理措施进行研究。施工中因地质构造、形式、特点、施工措施等原因,会导致隧道施工中面临初期支护变形塌方、掌子面溜塌、溶洞和滑层等。通过对花椒坡隧道施工中出现的溜塌形式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回填反压、封闭溜塌体厚度15 cm、采用?76中管棚注浆等处理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雷打石隧道工程开挖冒顶处理情况,分析了隧道开挖冒顶原因,提出采用洞内注浆加固超挖区、加强冒顶监控量测、加强支护参数等处理措施,工程实践表明,经过处理后的隧道变形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紫荆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钻爆法施工过程建立了紫荆隧道微震监测系统。通过现场仪器设备的安装布设、信号采集识别及分析处理和围岩微震特性的分析,对交通隧道钻爆法施工开挖岩体微破裂萌生、发育、扩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了微震活动的全天候全时段监测,并采用RFPA2D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岩体破裂行为,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隧道钻爆法施工的微震监测体系与技术方法。微震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拱顶和右拱脚区域微震活动活跃、震级较大,其余区域零散的分散着微震事件,微震事件在拱顶区域更为集中。模拟结果显示,开挖后拱顶区域破坏事件较多,声发射能力较大,最终发生似“X”型破坏,且破坏前出现了事件数量的突增现象。  相似文献   

8.
初期支护变形侵限为常见的隧道施工事故,而且大多数是因为软弱围岩的大形变引起的。以国道205线浦城渔梁岭隧道为例,阐述了隧道活动断裂带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对隧道K1903+104~K1903+126初期支护变形侵限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并对侵限处理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类似工程事故预防与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玲 《建筑技术开发》2022,(11):149-151
以邵阳境内的高速公路雪峰山隧道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公路隧道病害开展检测。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发现隧道内裂缝主要有荷载变形裂缝、施工冷缝、温度裂缝及干缩裂缝,且总结了不同裂缝形成的原因。针对隧道衬砌裂缝和隧道渗漏水,提出了治理原则和具体的治理措施。对治理后的公路隧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衬砌拱顶收敛值和收敛位移速率随时间迅速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由此可见,本次处理病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中典型岩溶处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中文  舒磊  谢卫民 《山西建筑》2009,35(7):299-303
根据以往的岩溶处理经验,就岩溶的成因、类型、岩溶与隧道的关系以及对隧道的危害作了阐述,归纳出几种典型岩溶的处理措施及方法,并指出岩溶隧道采用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处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隧道穿越特大溶洞,现场的监控量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量测不仅能准确反映隧道围岩和溶洞处治结构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较好地优化隧道的支护参数。结合清连高速公路白须公隧道溶洞段施工过程,研究岩溶隧道施工阶段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通过对该隧道的围岩变形和溶洞处治结构物进行现场监测与分析,以指导岩溶隧道的现场施工,从而保证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为今后岩溶隧道处治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依托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工程,对建设过程中大量监控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木寨岭隧道最大水平收敛变形、沉降变形以及挤压大变形的分布规律。基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和现场施工过程调查,从有利于应力释放、支护变形可控及降低二衬挤压形变压力的角度,建立了炭质板岩隧道支护位移管理基准和挤压大变形分级标准,这些标准对于炭质板岩等挤压大变形地层中隧道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基于监控量测得到的初期支护收敛速率与大变形分级标准,开展了炭质板岩隧道二衬施作时机研究,结合工程经验类比,得到了大变形地层二衬施作时机的变形控制基准。这些基准在木寨岭隧道等其他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节约工程造价,紫坪铺隧道汶川端设计为渐变小净距隧道与整幅修建的泯江大桥相接。该端隧道洞口段左、右线间距较小,围岩较差。为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和积累经验,对紫坪埔隧道小净距段进行衬砌内力、围岩压力、位移及地表沉降等项目的监测工作。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 后行洞开挖对中岩墙及先行洞的围岩及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视围岩级别不同而不同;(2) 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时,上下台阶交界部位是应力集中和初期支护薄弱之处,施工中应加强对上下台阶交界处的监控量测;(3) 中岩墙是小净距隧道的薄弱环节,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应加强对中岩墙应力、位移的监控量测。  相似文献   

14.
王立宏 《山西建筑》2014,(6):200-201
某大断面浅埋隧道穿越煤系地层,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但初支变形大,对初支变形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处治措施。对已施工段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该处治措施可有效的控制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大风垭口岩石公路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按“新奥法”施工的云南大风垭口隧道全长约330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属于长、大岩石公路隧道。通过现场施工量测,在分析了收敛位移、拱顶位移、围岩内部位移及钢支撑内力等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包括岩石蠕变变形、内力随开挖进度及时间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上、下台阶开挖对围岩的影响。研究结论可望为岩石公路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针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福建省鹤上隧道进行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衬砌内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小净距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十天高速公路某黄土隧道左线出口发生塌方冒顶事故的处治工程,分析隧道发生塌方冒顶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洞内与地表共同治理的综合处治措施,并结合塌方段原设计初期支护强度不足的工程实际提出了3种初期支护方案; 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对3种初期支护方案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工况1(I25a型钢钢架+厚30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大,初期支护承载力存在富余,工况3(I20a型钢钢架+厚25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小,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并考虑到施工成本,应采用工况2(I22a型钢钢架+厚28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经过处治后隧道变形较小,最大拱顶沉降为16.4 mm,最大拱顶沉降速率为2.2 mm·d-1,最大周边收敛为11.3 mm,最大周边收敛速率为1.6 mm·d-1,且最大地表沉降为46.6 mm,相关变化值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处治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隧道塌方冒顶的预防与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为背景,介绍TBM施工条件下隧道净空位移监测技术。根据试验,提出一种激光准直TBM隧道净空位移监测方法,它利用开敞式掘进机与隧道周边之间的纵向通视空间,通过对拱顶和两侧边墙三点位应用激光准直法来实现,从而解决TBM施工中现有监测方法难以有效实施净空位移监测的难题。同时,研制出SWL–I型TBM隧道激光位移监测系统,具有满意的量测精度和简便的操作特性,已在该工程Robbins和Wirth两种开敞式掘进机施工环境中得到应用验证,并获得掘进机刀盘尾部拱顶和两侧边墙围岩净空位移的变化特性曲线,实现了TBM施工条件下的净空位移监测。  相似文献   

19.
分岔隧道大拱段围岩稳定性监控 与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岔隧道是一种新型的隧道结构形式,其设计方案、开挖支护方法对围岩稳定性至关重要。以沪蓉西高速公路庙垭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大拱段跨度大、浅埋等工程特点,通过围岩变形监测、支护体系受力监测和爆破振动现场监测,分析分岔隧道大拱段围岩变形特点和控制措施,并探讨爆破振动对浅埋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浅埋大拱隧道施工开挖的围岩变形规律、支护体系受力状态以及其爆破振动效应的特点,判定浅埋山体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分岔隧道的现场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建华 《山西建筑》2010,36(18):323-324
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隧道出现塌方的原因,通过对爆破方案的选择、控制开挖及加强初期支护、仰拱及衬砌、监控量测等措施进行具体阐述,总结了软岩隧道开挖过程中预防塌方的经验,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