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杆断、脱频繁,单井提液调参难以控制等问题,开发了螺杆泵井的变频调速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该技术准确,实时地监控螺杆泵井的扭矩,转速等工况参数,并对螺杆泵井实施变频调速,自动控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调参,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螺杆泵井的管理水平,有效地减缓了抽油杆的频繁断,脱问题,延长了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2.
变频调速地面驱动螺杆泵稠油开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杆断、脱频繁,单井提液调参难以控制等问题,开发了螺杆泵井的变频调速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该技术准确、实时地监控螺杆泵井的扭矩,转速等工况参数,并对螺杆泵井实施变频调速,自动控制从科学合理的调参。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螺杆泵井的管理水平,有效的减缓了抽油杆的频繁断,脱问题,延长了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杆断、脱频繁,单井提液调参常规控制方法难以有效地进行控制等问题,开发了基于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螺杆泵井自动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学习算法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对该控制方案进行了验证,该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准确、实时地监控螺杆泵井的生产工况参数,对螺杆泵井实施自动控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调参,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螺杆泵井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几年来螺杆泵井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螺杆泵井杆断脱比例较高以及泵况诊断技术缺少等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电功法扭矩监测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应用先进的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实现了螺杆泵井承载扭矩的自动监测,有效防止了螺杆泵井抽油杆断脱事故的发生,并为螺杆泵井的泵况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螺杆泵专用抽油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大庆油田螺杆泵井所用抽油杆柱大多都是沿用抽油机井上使用的普通连接结构抽油杆,这种抽油杆适合于上下往复运动,抗拉强度是抽油杆的主要抗力指标。而螺杆泵井所用抽油杆,其主要运动形式为旋转运动,承力方式也由抗拉变成抗扭,使得普通连接结构抽油杆应用在螺杆泵井上以后,经常出现断脱事故。针对这些现象,研制了插接式螺杆泵专用抽油杆和锥螺纹式螺杆泵专用抽油杆。文章介绍了2种结构抽油杆的防断脱原理、优化设计方法、室内检测及在大庆油田的使用情况,并针对现场出现的典型事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解决小排量螺杆泵抽油杆断脱问题。针对小排量螺杆泵抽油杆断脱率较高的问题,对小排量螺杆泵专用抽油杆进行调研、评价,确定 2 5双肩直螺纹和 2 5高强度实心抽油杆两种专用抽油杆;对螺杆泵抽油杆进行全井扶正、安装抽油杆防脱器、驱动装置采用液压式防反转和螺杆泵软启动电控柜,解决小排量螺杆泵抽油杆断脱问题。2、螺杆泵井下泵、驱动装置、专用井口的优选定型。针对螺杆泵的生产厂家较多,泵型复杂,部分螺杆泵存在着地面驱动装置漏油,配件互换性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对螺杆泵井下泵、驱动装置、专用井口…  相似文献   

7.
1.设计思路及模型 螺杆泵井系统故障模型的建立思路如图1所示。 螺杆泵系统工况类型包括4个部分:①泵:定子溶胀超标、定子磨损严重、定子脱胶、供液不足、工作参数偏低;②抽油杆:抽油杆断脱;③油管:结蜡严重、油管断脱、油管漏;④工作正常工况。  相似文献   

8.
螺杆泵井抽油杆柱由数十根至数百根抽油杆通过接箍连接而成,在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抽油杆柱承受拉力、压力及扭矩等循环载荷作用,抽油杆的故障形式通常表现为疲劳断裂或脱扣,抽油杆的断脱事故会严重影响整个抽油系统的运转周期及原油产量,增加维护费用、采油成本。通过对螺杆泵抽油杆的加工工艺、泵型、转数与杆径匹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从中寻找出导致杆断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进而得出延长螺杆泵井抽油杆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K油田抽油杆断裂的位置一般都在接箍附近处,说明抽油杆在热处理和锻造工艺上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K油田螺杆泵依靠更换皮带轮来调转速,频繁更换皮带轮,并且进行“硬”启动,杆柱要承受定子、转子之间的静吸附力作用,会对抽油杆造成冲击载荷,这种瞬间的冲击载荷作用将缩短抽油杆的裂纹萌生期,加速抽油杆的疲劳破坏.对螺杆泵进行合理配套,制定科学的螺杆泵井管理模式和维护制度,可有效控制螺杆泵井杆断的发生,提高螺杆泵井的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10.
造成螺杆泵采油井抽油杆杆柱断裂、脱扣和撸扣的主要原因有杆体外径选择偏小 ,杆体制造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缺陷 ,堵塞扭矩过大 ,反扭矩大于螺纹联接扭矩以及抽油杆螺纹牙受剪应力过大等。针对上述原因 ,制定了合理选配管柱 ,加强检测 ,应用无油管采油技术 ,安装防反转装置 ,设置过载保护系统、抽汲参数匹配以及加强现场施工管理、高压热洗等技术对策 ,提高了抽油杆柱的可靠性 ,有效地避免了杆柱断脱事故的发生螺杆泵井杆柱断脱机理及其对策@盛国富  相似文献   

11.
单螺杆泵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合理选择单螺杆泵,将螺杆泵抽油井作为一个大的生产系统,把油层、套管、油管、井下螺杆泵机组和井口作为5个子系统,利用系统节点分析法,确定出泵的工作载荷,并根据油井的实际工作参数,对泵特性曲线进行换算。由油井工作参数和单螺杆泵输油特性曲线对比可知,单螺杆泵的特性曲线和油井工作参数配合最好的情况是:油井的工作点应位于泵特性曲线Q0-H0的下面,而且在高效区的开始处。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选泵,既能保证油井的产量,又能明显地提高单螺杆泵整套装置的效率,还能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吴频  运乃东  邢剑  申煜亮 《石油机械》2001,29(11):24-25
为了对新出厂的单螺杆抽油泵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测试,研制了螺杆抽油泵试验台,该试验台由主机、液路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可对压力、排量。转速、扭矩、进出口温度及效率等多项性能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并自动打印出数据和绘制被测试螺杆抽油泵的特性曲线。一年多的使用表明,该试验台省时、省力,自动化程度高,测试效率和可靠性高,是目前较理想的单螺杆抽油泵测试设备。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尚存不足,将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与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套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提出了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螺杆泵基本参数及油水分离装置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以某油区的生产数据为例,对系统主要装置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试制的油水分离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能够满足井下油水分离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螺杆泵井系统效率分析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其它机械采油方式相比,螺杆泵采油系统的突出特点是系统效率较高,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根据螺杆泵井各个部分运动特点及能量损失情况,建立了螺杆泵井系统效率分析模型。该模型在二连油田的应用表明,影响二连螺杆泵井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抽汲参数偏小、供排不协调以及电动机配置过大等。针对该情况对不同的螺杆泵井提出了具体提高系统效率的措施,使得二连油田螺杆泵井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应用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提高其他油田螺杆泵井系统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金属螺杆泵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全金属螺杆泵用于人工举升采油的可行性和最佳工作范围,以分段加工全金属螺杆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转速、不同压头、不同黏度下,全金属螺杆泵特性室内实验来研究全金属螺杆泵工作特性,为全金属螺杆泵采油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最佳转速和合理工况参数。  相似文献   

16.
董海生  李明山 《石油机械》2004,32(5):33-34,40
针对螺杆泵采油系统现有两种驱动方式存在的不足 ,对径向尺寸小 ,承载能力强、工作可靠的滚道式减速器用于螺杆泵采油系统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了研究 ,认为这种减速器非常适合驱动采油螺杆泵 ,采用它不仅可以使螺杆泵具有较低而稳定的转数和较大扭矩 ,且能够与多种规格的螺杆泵匹配。讨论了滚道式减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从室内力学性能测试与工作模态分析结果来看 ,已经加工出的滚道式减速器基本达到预期技术要求。实践表明 ,以滚道式减速器作为井下驱动螺杆泵减速装置完全可行 ,该减速器的开发应用将为我国油田开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沉没度是螺杆泵抽油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沉没度过高,供大于求,会影响油井产量;若控 制的过低,影响泵的吸入状况,使泵效降低,甚至“烧泵”。为此,应用螺杆泵排量曲线模拟公式,结合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螺杆泵井实际情况,探索出螺杆泵井合理沉没度变化的范围200~500m,并研究螺 杆泵泵况动态控制图,同时配合螺杆泵故障综合诊断方法,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综合性诊断系统。实际应 用表明。它能够高效、准确的分析和诊断螺杆泵井下故障,指导我们分析泵况,便于管理和挖潜,为大 庆油田螺杆泵井工况诊断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油田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系统与抽油机深井泵采油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情况对比,阐明了螺杆泵采油系统不仅在工艺上适应性强,而且在节能方面有突出优势,是油田后期开发的一种理想举升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