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基于长江流域第1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进行分析;通过资料复核、现场查勘等方法对任务与指标完成情况、建设成效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宣传推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水生态状况下的5条建设模式与7条建设经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推行河湖长制、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为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大之后,水利部党组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试点方案的制定质量是试点建设成败的关键,而方案审查则是确保制定出高质量、高水平、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重要前提。为做好长江流域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方案审查工作,圆满完成水利部安排的任务,按照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长江委负责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是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主要依据。该文对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诠释了“河清、海晏、湖美,惠民城”核心建设理念的主要内涵,提出了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4年天津市蓟州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简要介绍了蓟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出蓟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实施内容和重点示范项目,诠释了"青山绿水、宜居蓟州、生态水务"核心理念和目标,对当前和今后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丹东市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丹东市作为第一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经过三年多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行政验收,正式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紧紧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方面介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效果,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正按照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水利部坚持组织推动、政策驱动、试点带动,不断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分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通过试点建设,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为总结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  相似文献   

7.
正按照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水利部坚持组织推动、政策驱动、试点带动,不断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分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通过试点建设,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为总结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  相似文献   

8.
正按照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水利部坚持组织推动、政策驱动、试点带动,不断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分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通过试点建设,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为总结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  相似文献   

9.
正按照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水利部坚持组织推动、政策驱动、试点带动,不断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分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通过试点建设,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为总结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  相似文献   

10.
<正>受水利部水资源司委托,由长江科学院组织对长江流域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进行技术评估。长江科学院成立以副院长陈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组长的技术评估专家组一行8人,于2017年9月5—7日赴合肥市进行现场勘查和听取汇报,开展了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工作。安徽省省政府、合肥市市政府、安徽省水利厅、合肥市水务局等部门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合肥市副  相似文献   

11.
马建华 《人民长江》2018,49(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延伸和实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体系、任务、要求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总结了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提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转变治江工作思路、科学防治水患和利用水资源、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最后提出了夯实基础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等10项对策与措施,以全面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5,46(19):35-39
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难得的机遇,如何推进长江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是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长江水资源保护问题的梳理,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构想,从规划体系、水功能区监管、水生态保护、应急管理和监测监控等5个方面探讨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出了长江干流、主要支流、三峡、丹江口和长江口以及重点湖泊的保护措施;通过健全法规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能力建设等,以逐步提升长江水资源保护能力、健全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保护美丽长江再谱新篇。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将长江流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但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依据对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与实践的研究,重点从环境立法、公众参与、大数据集成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大环境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由此得到启发,从法制建设、公众参与、资金保障方面提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重要机制.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表明:流域各地方及上下游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空关系及互馈机制、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动态核算与时空转换关系、市场化多元利益...  相似文献   

15.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6,47(9):8-11
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护长江水资源,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助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在分析长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探讨了新形势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还落后于水土保持实践。通过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即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及其技术研发、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生态过程及其效应评价,对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红娟  朱永清 《人民长江》2017,48(12):26-29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集中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立足于长期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由1个流域监测中心站、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38个监测点组成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以及以协同站网区域监测、典型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为方法体系的不同尺度、不同对象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服务模式,旨在全面掌握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美丽长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纯艳 《人民长江》2015,46(19):44-47
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介绍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自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及一批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今后,应采取科学防治、依法监管、综合治理和改革创新等对策措施,全面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保护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