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14d、28d360个商品混凝土试块回弹及抗压试验,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统计混凝土表面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经回归分析,推断出适用于龄期为14d、28d的地区回弹测强曲线,并与相应混凝土构件的回弹试验作对比来验证所建立的回弹测强曲线精度。结果表明,该曲线为更好地推算本地区混凝土检测提供了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不同检测方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对同条件养护28d、600℃.d、60d、90d四个龄期的混凝土试块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了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不同检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检测方式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晓芝  韩龙君  刘明泉 《山西建筑》2007,33(24):167-168
结合应用实例,重点介绍了采用回弹法测得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强度,借助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其28 d强度,从而利用控制图分析判断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状态是否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建立的地区超声回弹测强曲线推定混凝土早期强度 ,利用混凝土早期强度预测 2 8d龄期混凝土强度 ,可以做到存在问题早发现 ,对于加快施工进度 ,缩短施工周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弹测试龄期对混凝土28d强度推定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非泵送混凝土试块,按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的标准方法分别测试14,28,60,90,180,360d混凝土试件的回弹值、碳化深度和实测强度,并选用指定的幂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非泵送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回弹值、碳化深度和实测强度随龄期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龄期对回弹法测强曲线使用的影响,并提出实际工程中28d强度推定值的误差修正值。  相似文献   

6.
早龄期碳化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区分了结构混凝土正常碳化与早龄期碳化对回弹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不同影响。根据实际工程检测数据,发现混凝土早龄期碳化后,碳化深度越大,回弹值越低,若按混凝土正常碳化进行修正,将引起测区回弹强度远低于同部位芯样强度值。最后对出现早龄期碳化的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实际工程为依据,应用超声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对C55高强混凝土标准养护下3d、5d、7d、28d、56d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得出了3种检测方法中超声随龄期、回弹随龄期、超声随强度、回弹随强度的变化曲线,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超声回弹综合法的公式,以期为山西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邱平 《工程质量》2006,(5):52-56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规定的全国统一测强曲线,保留了原规程测强数据,吸收了国内一些地区制定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的经验,收集了长龄期混凝土试件数据,重新对测强数据进行分析,满足泵送混凝土成型工艺,延长混凝土龄期(7~2000天)及强度(10~70MPa),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回弹-超声-拔出"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军  薛斌  王铁成 《混凝土》2005,(6):113-114,116
针对张家口地区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35、C40),进行28天、42天、56天三个龄期的标养和同条件养护的超声、回弹及后装拨出法检测试验。天归出“回弹一超声一拔出”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公式,通过实际工程验证,天归公式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采用聚羧酸系防冻泵送剂所配制的C30和C5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静弹性模量、钢筋握裹力和轴心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聚羧酸系防冻泵送剂所配制的C30和C50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均能够达到JC475-2004《混凝土防冻剂》中一等品的标准要求,-7+56d龄期时负温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基准标养混凝土28d强度;7d龄期以前,自然变负温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略高于早期低、负温养护的各组混凝土,28d龄期以后则相反;28d龄期时,早期低、负温养护混凝土的静弹性模量、钢筋握裹力、轴心抗压强度均随着养护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尤其是钢筋握裹力降低程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马红侠 《工业建筑》2013,43(1):80-84
粉煤灰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粉煤灰的水化速度慢导致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偏低,但能显著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28 d以后),并且可改善混凝土的耐热性。以三种养护龄期28,56,90 d的粉煤灰混凝土试块为研究对象,高温作用后自然冷却,分析养护龄期对残余立方体抗压强度、残余劈拉强度、超声声速值、回弹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石永朋 《广东建材》2009,25(7):193-194
《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规定的全国统一测强曲线,保留了原规程测强数据。吸收了国内一些地区制定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的经验,收集了长龄期混凝土试件数据,重新对测强数据进行分析,满足泵送混凝土成型工艺,延长混凝土龄期(7-000天)及强度(10~70MPa),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回弹法是目前能被广大检测工作者所能接受的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实例将回弹法检测出的混凝土强度数值和混凝土试块28d强度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建筑物的结构鉴定和加固依据之一,特别是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构件的混凝土现龄期强度评定是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准确推定混凝土强度对已有?昆凝土结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各地原材料存在差异,根据这些特点,特制定辽宁地区泵送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辽宁地区泵送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拟合过程、在该过程中若干相关问题的解决及应用软件的使用。辽宁地区广泛使用的泵送混凝土,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坍落度及原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的差异,经检测与芯样验证发现,使用现行行业标准中的回弹测强曲线精度较差。针对辽宁地区常用泵送混凝土原材料及生产成型工艺,经过试验研究及分析,制定了符合辽宁地区泵送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通过与行业标准的对比及实际工程验证,证明制定的辽宁地区测强曲线精度优于行业标准的测强曲线。  相似文献   

15.
研究5~10 mm小粒径再生粗骨料对预制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压强度随龄期延长而提高,且主要发生在前7 d,7 d抗压强度达到其28 d抗压强度的77%;劈裂抗拉强度随龄期的延长而提高,3 d劈裂抗拉强度达到其28 d强度的64%;弹性模量也随龄期的延长而提高,龄期为1、3、7和14 d时,弹性模量分别为其28 d弹性模量的32%、46%、62%和91%。通过与欧洲规范对比,基于试验结果,建议了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更好的实现再生混凝土在小截面预制混凝土构件上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2017,(7)
以秋冬季自然养护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龄期14、28、56、91 d的钻芯和回弹试验。对不同钻芯深度的芯样强度进行了比较,基于等效龄期对钻芯和回弹的强度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自然养护条件下,至龄期91 d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才接近其设计强度;龄期14 d钻芯试样内部强度高于外部强度,28 d后试样内外钻芯强度趋于一致;与推算标准养护强度相比,钻芯强度稳定在其0.84~0.88之间,而回弹强度均在其1.21倍以上,且随龄期增长变化较大。钻芯强度更能体现实际结构混凝土强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龄期下的高强混凝土,其力学性能随聚丙烯腈纤维及聚丙烯纤维掺量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腈纤维的掺入降低了高强混凝土7d、28d抗压强度,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则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强混凝土的7d、28d抗压强度;聚丙烯腈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均降低了高强混凝土7d抗折强度,而不同程度上提高了28d抗折强度.研究结果可为纤维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推广应用于路面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张家口地区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28d,42d,56d三个龄期的标养和同条件养护的超声和后装拔出法检测试验。回归出“超声—拔出”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公式,通过实际工程验证,回归公式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测试标准养护混凝土早龄期(3d、7d)和后期(28d、90d)抗压强度值,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混凝土早龄期与后期抗压强度关系式。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规律性随龄期增长趋于明显,7d推定混凝土后期强度关系式相关性明显较3d推定混凝土后期强度关系式相关性好,前者能有效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强度控制;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更接近幂函数分布,幂函数类曲线的相关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Q值回弹仪回弹测强回归曲线的试验课题,介绍了Q值回弹仪的特点和前期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研究.主要确定了混凝土试块设计强度的范围为10 ~ 110 MPa,试验龄期为14 ~360 d.回弹试验时对混凝土试块的预加压力值为60 kN及其抗压加荷速度;提出了试验龄期前3d必须移进试验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