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在高壁温条件下,空气为自然对流时,水平基面上的竖直矩形散热片组的传热性能,探讨了散热片的几何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通过因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散热片间距为特征尺寸的自然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Nu=01314(Gr’sPr)037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高壁温条件下,空气为自然对流时,水平基面上的竖直距形散热片组的传热性能,探讨了散热片的几何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通过因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散热片间距为特征尺寸的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Nu=0.1314(grsPr)^0.37。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9块不同尺寸的散热片进行散热性能测试,找到散热片板厚、翅片间距和翅片厚度之间的优化比例.在优化比例的基础上,对散热片进行二次加工,在散热片的底部加上散热翅片,成功找到散热效果较好的散热片,并通过试验证实该自制散热片的散热效果优于原装散热片.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了解水平管降膜滴状流动现象,以水为实验流体,采用高速高清摄像仪对不同管距下水平管降膜滴状流动进行了可视化的实验研究。实验观察了低Reynolds数Re≤200、管间距s≤40 mm范围内的管间滴状流动过程。根据流动形态的特征,将滴状流动划分为堆积滴状流、不完全滴状流、吊坠滴状流、完全滴状流和不完全回缩滴状流。依据实验结果,绘制了滴状流动形态分区图。提出了分离长度的概念,并讨论了流量对分离长度的影响。研究了低Reynolds数下液滴流动的滴落点间距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状流的管间流动形态不仅受流量的影响,同时也受管间距的影响。分离长度随着Re的增大呈两段式线性增大。液滴流动的滴落点间距在Re≤100范围内随Re增大而减小,在100Re≤200范围内趋于平稳。此外,分别建立了分离长度和滴落点间距与Re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水平矩形散热片的流动特性及传热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矩形散热片的流动特性及传热性能沈文生陈烈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1)梁振华梁天培(香港理工大学)关键词散热片速度分布传热系数1前言作为强化传热元件之一的散热片因制造方便、结构简单及传热效率高而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工程系统,例如电子设备、热电设...  相似文献   

6.
柳山林  牟兴森  沈胜强  梁斌  包天杰  倪兵 《化工学报》2019,70(12):4565-4574
为了充分了解水平管降膜滴状流动现象,以水为实验流体,采用高速高清摄像仪对不同管距下水平管降膜滴状流动进行了可视化的实验研究。实验观察了低Reynolds数Re≤200、管间距s≤40 mm 范围内的管间滴状流动过程。根据流动形态的特征,将滴状流动划分为堆积滴状流、不完全滴状流、吊坠滴状流、完全滴状流和不完全回缩滴状流。依据实验结果,绘制了滴状流动形态分区图。提出了分离长度的概念,并讨论了流量对分离长度的影响。研究了低Reynolds数下液滴流动的滴落点间距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状流的管间流动形态不仅受流量的影响,同时也受管间距的影响。分离长度随着Re的增大呈两段式线性增大。液滴流动的滴落点间距在Re≤100范围内随Re增大而减小,在100<Re≤200范围内趋于平稳。此外,分别建立了分离长度和滴落点间距与Re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工质对不同板间距的三角槽道脉动流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受力平衡方程,建立了适用于三角槽道脉动流压降的数学模型,用于理论分析流动阻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校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并且对三角槽道脉动流流动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阻力主要受板间距、涡旋拟"能"两方面因素影响,且与板间距呈反比,与涡旋拟"能"呈正比;板间距的缩小,会使流动阻力增加,当缩小到板间距与槽深比值为1.0时,出现流动阻力的阶越式增长,上升1个数量级;造成流动阻力骤升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板间距的缩小,流场结构逐渐变化,三角槽道内涡旋的影响区域由"三角槽内部"逐渐转变为"整个流道",且主流区壁面出现流动分离,出现涡旋流动与波状流共存现象,使流动阻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8.
黄其  斯超  赵创要  钟英杰 《化工学报》2018,69(12):4990-5000
以水为工质对不同板间距的三角槽道脉动流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受力平衡方程,建立了适用于三角槽道脉动流压降的数学模型,用于理论分析流动阻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校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并且对三角槽道脉动流流动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阻力主要受板间距、涡旋拟“能”两方面因素影响,且与板间距呈反比,与涡旋拟“能”呈正比;板间距的缩小,会使流动阻力增加,当缩小到板间距与槽深比值为1.0时,出现流动阻力的阶越式增长,上升1个数量级;造成流动阻力骤升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板间距的缩小,流场结构逐渐变化,三角槽道内涡旋的影响区域由“三角槽内部”逐渐转变为“整个流道”,且主流区壁面出现流动分离,出现涡旋流动与波状流共存现象,使流动阻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
椭圆管矩形翅片空冷器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明廷臻  党艳辉  刘伟  黄素逸 《化工学报》2009,60(6):1380-1384
对电站空冷器椭圆管矩形翅片空气侧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迎面风速以及环境温度对翅片侧流体与壁面之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流动阻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迎面风速的增加,表面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显著增加;翅片间距对表面传热系数影响不大,但对流动阻力和总散热量的影响显著;表面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随翅片厚度的增加呈单调增加的趋势。本文数值模拟结果可为电站空冷器的设计与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管外不可压缩流体流动情况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顺排和叉排两种管排方式、管排数、不同翅片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得出了圆管表面压力系数随排数变化的特性曲线和摩擦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特性曲线,不同翅片间距下进出口压降与入口风速的关系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中的标准k-ε模型,对新型框式组合桨在釜内的不同层间距下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采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釜内流场以框式桨内小二折叶桨为分界形成向上向下2个循环流;层间距对釜内流动特性影响较大,当层间距从C2=0.47H增长为C2=0.49H时,框式桨和近轴附近区域低速区大量消失;当层间距继续增加到C2=0.53H时,两桨之间的连接流微弱,流体流型开始变得紊乱,低速区面积急剧增大。在4种工况中,层间距C2=0.49H时整个搅拌釜内流场特性最有利于釜内物料的混合。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框式组合桨在聚酯合成工业实际工程生产中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晓冉  张锁龙  王存明 《化工进展》2013,32(8):1765-1770
焊接型板式传热器的紧凑性好、质量轻、传热性能好、初始成本低等优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人们纷纷对板式传热器内流动状态和传热机理展开研究。鉴于此,本文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全焊接翅片板式传热器双流道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下翅片的传热系数和压力降,并分析翅片高度和翅片间距对翅片传热性能与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固定冷侧的入口速度和温度,热侧的传热系数和压降随之热侧入口速度增加而增大;②板间距一定时,翅片高度并非越高传热性能越好;③翅片间距越小,传热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3.
刘恩光  吴慧英  唐慧敏 《化工学报》2009,60(8):1906-1911
目前内肋管强化换热研究大多基于铜、铝或者不锈钢等常规材质,其加工精度和加工尺寸均受到限制。本文采用MEMS工艺首次在硅片上制作成带有方形内肋的平行硅基微通道,并对其内部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通道深度和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肋高和肋间距对工质在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和换热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微通道内加肋以后,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和换热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提高程度与肋高和肋间距有关;通过合理的设计肋高和肋间距,可以起到明显的强化换热作用。结果还显示,进口段效应对硅基微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空调机热交换器预涂层铝散热片的研究概况,介绍了6种类型预涂层散热片材料的基本情况以及亲水性预涂膜散热片的应用效果。提出了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高温黄磷渣颗粒在余热锅炉内的传热特性,使用商用CFD软件Fluent研究高温黄磷渣颗粒在余热锅炉内的流动和换热问题,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渣粒流速、渣粒粒径、换热管间距对换热装置换热系数和热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渣粒流速增加,换热装置的综合换热系数和热回收率逐渐增加;随着渣粒粒径增大,换热装置的综合换热系数和热回收率逐渐降低;随着换热管间距逐渐增加,换热装置的综合换热系数和热回收率逐渐降低。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经验公式,为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干喷湿纺法制备中空纤维膜的过程中,喷丝头作为关键的纺丝组件之一,其尺寸及内部几何形状对于聚合物分子链的取向和最终的膜形态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优化喷丝头结构有助于提高膜丝可纺性和产品质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三维喷丝头溶液流道模型,探讨了环隙直管长度、环隙间距、锥形流动角等流道结构参数对溶液在喷丝头内的剪切流动、出口挤出胀大以及气隙中拉伸流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纺丝液流经喷丝成型孔入口处的压力及压力降随着直管长度增加而增大,随环隙间距、锥形流动角的增大而减小,且环管流道越长,越有助于溶液流动充分发展;相比于直管长度,环隙间距和锥形流动角对溶液的挤出胀大行为影响更显著,随着环隙间距和锥形流动角的增大,挤出胀大现象减弱。直管长度和锥形流动角对气隙中的初生纤维外径分布影响不明显。增大直管长度和环隙间距、采用锥形环管,有利于增加膜丝取向度和强度、提高纺程中的流动稳定性。模拟优化得到的喷丝头结构为直管长度1.1 mm,环隙间距0.11 mm (即长隙比为10左右),锥形流动角大于3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黏流体在单排栅缝元件上的降膜流动过程进行实验观察,研究了降膜流动过程中单排栅缝上液膜的成膜效率、成膜特性与操作条件、结构参数以及与流体黏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不完整液膜表现为流道破裂的不连续现象;流道过长容易出现边缘传质死区。栅缝元件的开口缝宽增大、栅缝铁丝的丝间距减小、流体黏度的减小均可以使栅缝降膜流动的成膜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气液两相流段塞流持气率快关阀法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快关阀法(quick closing valve,QCV)是气液两相流流动实验中常用持气率标定手段。特别是由于段塞流中气塞与液塞表现为随机可变流动特性,不合理的快关阀间距及截取次数选择将会导致持气率测量误差增大。提出了一种持气率快关阀法优化设计方案。首先,采用环形电导传感器上下游阵列信号计算流体相关流速,根据相关测速结果提取上游传感器信号对应流动工况的气塞与液塞间隔长度序列,采用Maxwell方程提取液塞中含泡持气率;在此基础上,再依气塞在管道内占比模拟计算不同快关阀间距时捕获的持气率波动序列。通过分析持气率序列波动,从统计学角度指出了95%置信度及5%允许误差情况下所需最低截取次数。最后,在快关阀门间距为1.55 m的条件下对段塞流所需截取次数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快关阀法持气率测量误差进行统计分析,证明了设置两个快关阀门间距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系统中填料蒸发器的蒸发传质传热过程以及两相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中离散相与连续相耦合的方法来模拟规整填料内部通道的蒸发传质传热过程,实现了填料蒸发器中两相传质传热的过程以及液滴流动的可视化,为研究气液两相在规整填料内的流动提供了一种模拟方法。通过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最终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来分析规整填料内部气液两相传质传热以及流动情况。数值模拟研究了规整填料板间距对填料内部气液两相传质传热以及液滴运动影响,发现随着板间距的增大,填料内部压力降逐渐降低,出口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减小,液滴蒸发速率降低,液滴进出口质量差减小,气相出口温度逐渐降低,蒸发传质传热效率降低。随着气速的增大,出口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减小,液滴蒸发速率增加,气相出口温度降低,气液两相传质传热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螺旋板式换热器用于气-液热交换时的流动阻力以及传热设计的计算方法。螺旋板的设计采用不等间距、气体轴向流动、液体螺旋流动。文中描述了随介质参数的改变,换热器结构的相应变化。结构设计通过迭代计算而达优化目的,设计计算具有通用性。结果表明,与其它形式换热器相比,其传热系数高,流动阻力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