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用强子和弦级联模型JPCIAE研究了SPS能量下Pb Pb碰撞和RHIC能量下Au Au碰撞中单事件电荷涨落与赝块度窗口大小、末态相互作用、共振衰变、中心度和反应能量的关系,并和相应实验数据(NA49,STAR和PHEN2X)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单事件电荷涨落跟中心度关系不大,对反应能量不甚敏感,也不怎么随末态相互作用及共振衰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e+e-→Ψ(3770)→D,D衰变到所有可能末态的蒙特卡罗样本,模拟研究了实验测量D0介子半轻子衰变D0→K-e+ve,π-e+ve的绝对分支比。蒙特卡罗事例经过北京谱仪-Ⅲ(BES-Ⅲ)探测器进行了完整的模拟。基于完整的蒙特卡罗模拟样本及物理分析,研究了在BES-Ⅲ上测量D0→K-e+ve、π-e+ve衰变分支比所能够达到的精度。研究表明,如果利用BES-Ⅲ能够采集5(20)fb-1的Ψ(3770)数据,D0→K-e+ve,π-e+ve衰变分支比的测量精度可达到2.2(2.0)%及3.6(2.5)%。根据这两个过程分支比测量的精度,我们给出了实验测量D0介子半轻子衰变D0→K(π)-e+ve的形状因子f+K(π)(0)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SU(3)对称性,本文提出粲介子的Cabbibo有利的非轻子衰变应分两种情形处理:(1)末态为八重态加八重态,(ii)未态为八重态加单态。因为对于前者,以旁观者为主给出正确的预言,而对于后者则不然。此外,本文给出了Br(D_s~+→ωπ~+)的理论下限,并建议在实验上寻找过程D_s~+→ωπ~+和D_s~+→Wev。  相似文献   

4.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νl(l=e,μ)衰变过程,通过构造适当的关联函数,既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fD+K(q2),又计算了形状因子中新的项~fDK(q2),发现了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这样能分别计算D→Keνe和D→Kμν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计算出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5.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D→π lv~l(l=e,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通过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f+Dπ(q2)和计算形状因子fDπ(q2),就能考虑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可分别计算D→π ev~e,D→π μv~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把理论计算与最近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计算的分支比在实验数据误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νl(l=e,μ)衰变过程,通过构造适当的关联函数,既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fD+K(q2),又计算了形状因子中新的项~fDK(q2),发现了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这样能分别计算D→Keνe和D→Kμν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计算出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7.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D→πl~vl(l=e,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通过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fD+π(q2)和计算形状因子~fDπ(q2),就能考虑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可分别计算D→πe~ve,D→πμ~v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把理论计算与最近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计算的分支比在实验数据误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ν~1(l=e,μ)衰变过程,通过构造适当的关联函数,既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fDK+(q2),又计算了形状因子中新的项fDK~(q2),发现了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这样能分别计算D→Keve和D→Kμv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计算出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9.
首次用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D→ππ,Kπ,KK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ππ,Kπ,KK衰变中的一些衰变道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最后计算了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大多数的衰变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一致,我们的计算结果比因子化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较大改进,但部分衰变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相比还有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10.
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的内禀涨落破坏了重离子碰撞的初态输入量与末态观测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对利用机器学习从末态观测量反推感兴趣的初态输入物理量,如碰撞参数、状态方程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微观动力学输运模型出发,分析了末态观测量相对于初态输入量产生分布的原因。理论计算表明末态观测量对于初态输入量的涨落近似满足高斯形式。通过结合贝叶斯定理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模型无关地分类碰撞的事件以及重构碰撞参数的分布。进一步利用两种神经网络对质子、中子在同位旋非对称介质中有效质量的劈裂进行了分析,指出末态实验数据的扁平化处理能提高卷积神经网络和简单神经网络分辨质子、中子有效质量劈裂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应用真空背景场方法讨论了K→2π衰变过程中有效弱哈密顿量,从而给出ΔS=1中O_+和O_-算符的系数函数的修正。如果标度参量μ~2在1GeV~2以下,考虑到胶子凝聚修正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2~3倍的附加的八重态相对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部分子和强子级联模型、PACIAE研究相对论性e^+e^-、P+P和Au+Au碰撞中荷电粒子普适快度规范性。国际协作组BRAMHS和PHOEOS最近曾对此普适性做过实验研究。本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表现于强子末态的这种普适规范性起源于部分子初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QCD因子化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了Ds+→πK两个衰变道中的软胶子交换效应,并在衰变总振幅中加入了来自软胶子交换的贡献。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多种测量加速器与探测器亮度的方法,并着重描述了利用了e+e-→e+e-末态事例测量亮度的算法。尤其是针对加速器与探测器联合调试初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量能器的端盖信息进行事例筛选,结合在线算法计算得到亮度值,同时利用在线亮度实现对加速器运行状态和谱仪工作状态的监测。检测结果表明,在线亮度测量系统可以起到对运行状态和数据获取质量与稳定性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首次应用QCD因子化方法和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计算D0→K-π+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0→K-π+衰变过程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结果基本处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对25.0MeV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的中子-中子准自由散射和17.4MeV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的中子-中子末态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研究。首先,以小于5%的不确定度精确测量了25MeV中子-中子准自由散射出射的中子能谱。实验数据基于现实核子一核子势(CD-Bonn、Argonne v18、Nijm Ⅰ和Ⅱ)的理论计算配合Monte-Carlo模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同位素》2020,(3)
在现场γ射线剂量率筛选的过程中,由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到剂量率限值的计算是其中重要部分。在稀土冶炼过程中,伴生的天然放射性~(232)Th、~(238)U、~(235)U系列平衡被破坏,使得稀土废渣现场γ射线剂量率的计算工作加大。本文基于核素的衰变规律和化学特性,将~(232)Th、~(238)U、~(235)U天然放射性系列进行分段处理,通过计算各段衰变子系的γ剂量率来求得整个衰变系列的γ射线剂量率,提出现场γ射线剂量率分段计算方法。在封闭的环境下,~(232)Th、~(238)U、~(235)U系列的主要辐射子系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衰变平衡,从而避免非平衡状态下衰变系列各代子体核素的活度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减小计算量,并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各段衰变子系的比活度与现场γ剂量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实验室测量的各衰变核素的比活度,实现对现场γ射线剂量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采用部分子和强子级联模型PACIAE跟踪0%~5%最中心Au+Au碰撞中部分子和强子阶段的粒子输运,碰撞能量跨越SPS和RHIC。计算了不同能量的Au+Au碰撞中强子末态下强子物质(以π^++^-为代表)的比热及部分子初态下夸克-胶子物质(以u+d+g为代表)的比热,亦即计算了该两种物质比热的激发函数。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实验要求,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4.5GHz(LECR2)及10GHz+14.5GHz(LECR3)高电荷态ECR离子源上使用MIVOC(Metallic ion from volatile compounds)方法进行了高电荷态金属离子产生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铁和镍的各种高电荷态离子的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是210eμA的Fe^11+、175eμA的Fe^12+、142eμA的Fe^13+、25eμA的Fe^16+、64eμA的Ni^10+、57eμA的Ni^13+、31eμA的Ni^15+和15eμA的Ni^16+。本文将分别给出两种金属离子产生的多电荷态束流谱图,并对实验装置的安排、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20)Na的半衰期为0.448s,衰变能为13.887MeV,基态的自旋宇称为2~+,同位旋T=1,主要衰变到~(20)NeT=0或1的1~+,2~+和3~+态。因为在核结构和核天体物理方面的重要性,20Ne分离阈(Sα=4.730MeV)以上共振能级的性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最近芬兰IGISOL分离器上~(20)Na衰变实验建立的衰变纲图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只测量了缓发α,图1中10.274→5.621MeV和9.873→5.621MeVγ跃迁都来自早期不同类型的核反应研究,如~(16)O(α,γ)Ne等。根据选择定则,~(20)Na主要衰变到子核~(20)Ne的1~+、2~+和3~+态。从图1可看到,因为不满足角动量守恒,~(20)Ne的1~+和3~+态无法直接发射α到~(16)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