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唯一的ICT厂商,华为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的定位是什么?季翔: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发挥ICT技术,将能源的生产、传输、运行、消费等各类设备连接起来,是实现能源互联的重要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电网与清洁能源》作为国家权威部门解读电网与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引领发展方向的路标,是著名院士专家和权威专业人士发布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技术交流的平台。在"一路一带"战略背景下,国家电网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深入推进,为了在更大范围凝聚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共识,本刊特举办本次"全球能源互联网"科技论文大赛,旨在为深入实践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高端能源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永续供应、绿色低碳、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的能源系统,能够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日前,期待已久的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  相似文献   

4.
社会关注     
<正>跨国跨洲的电网互联形成后,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跨国跨洲联网,将对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配置和利用提供重要、强大的平台。首先将改变未来能源生产格局,实现清洁替代。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将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平台加快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使清洁能源从补充性能源转变为主体性能源。研究表明,大概到2040年前后,从全球总量来看,化石能源将退出主导能源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7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了《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首份国家层面支持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无疑让智能电网的发展更明确,更有方向。随着全球能源生产消费的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构建安全、稳定、多元、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迫在眉睫。智能电网是能源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的重要支撑。它的发展,不但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科技的创新,更为人类未来能源  相似文献   

6.
正《电网与清洁能源》作为国家权威部门解读电网与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引领发展方向的路标,是著名院士专家和权威专业人士发布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技术交流的平台。在"一路一带"战略背景下,国家电网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深入推进,为了在更大范围凝聚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共识,本刊特举办本次"全球能源互联网  相似文献   

7.
朱罡  李延和  张真  徐有蕊 《中国电力》2021,54(5):195-205
电力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能源转型将呈现清洁、低碳、电气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省级电网全清洁能源供电运行控制技术与应用。首先,介绍了电网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技术问题;其次,分析了电网在全清洁能源供电情况下的电力电量平衡方程;再次,基于电网和水电机组出力约束条件,分析调度发电计划优化函数。最后,以青海近三年内成功实现的全清洁能源供电为案例,从工程实践角度分析全清洁能源在省级电网实现的可行性和主要过程,并探讨三次全清洁能源供电在技术和交易模式上的创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实践与探索对电网提升多能互补协调控制和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也为电网承载新能源革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为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山东电力技术》编辑部拟出版1期"全球能源互联网"专刊(正刊)  相似文献   

9.
随着清洁能源不断发展,兴安地区作为清洁能源汇集基地已无法全部消纳本地的清洁能源,过多的光伏、风电等需通过500 kV兴安变电站的变压器上送至500 kV电网进行远距离输送。因此变压器容量及其过载能力成为限制清洁能源接纳的主要原因。以兴安电网为例,分析了变压器过载能力,研究利用变压器过载能力提高电力输送的安全限额,加大清洁能源接纳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互联电网经济高效运行。为指导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满足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标准的进展和应用现状。采用国际组织及机构的先进理念、方法和工具,描述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模型和参考框图。遵循系统性、继承性、扩展性原则,从智能电网、特高压及新型输电、清洁能源以及电网互联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体系表。分析了技术领域的标准需求,列出了相关的标准系列。最后,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给出了标准化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电网与清洁能源》作为国家权威部门解读电网与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引领发展方向的路标,是著名院士专家和权威专业人士发布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技术交流的平台。在"一路一带"战略背景下,国家电网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清洁能源发电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特高压远距离输送技术为清洁能源大规模集中式开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消纳提供了良好的技术选择。以亚欧洲际间清洁能源电力输送为研究实例,对亚欧洲际输电模式进行了设想,提出了直送输电、接力输电2种方案,并从输电损耗、电压支撑能力及受端电网安全稳定性等方面对其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论表明,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亚欧洲际间清洁能源资源配置是可行的。文中研究思路和结论可供其他地区远距离输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豪 《国家电网》2016,(4):93-94
正清洁能源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根本,清洁能源只有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才能实现大规模开发、配置和使用。如何建立由清洁能源组成的电网,是很多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说:"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做法非常明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将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办,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承办。论坛将围绕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涉及的"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三大核心方向,邀请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研讨和交流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创新方向,增进全球各界对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共识,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技  相似文献   

15.
企业动态     
正国网技术学院全球能源互联网新技术展示中心投入使用为全面展示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宏伟蓝图,彰显央企社会责任和担当,国网技术学院用时半年,投资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新技术展示中心。5月3日,全球能源互联网新技术展示中心正式投入教学使用。展示中心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整个展区分为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科技创新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的国内外发展实践,提出了通过加快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思路,论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分析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领域以及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供用电》2017,(9)
<正>全球能源互联网(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GEI)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超级复杂工程,目标是实现全球能源行业的互联、互通、互信、互操作。按照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图,技术和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通过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节点互联起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与共享,使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  相似文献   

19.
在提供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基础平台的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显著增加了系统风电接纳能力分析的计算量与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等效聚合方法,对电网、常规机组以及风电场出力模型进行等效聚合,实现了对大型互联电网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逐时段运行快速生产模拟。基于此,在考虑多种风电接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国情的中长期风电接纳能力评估模型。回算校验我国东北互联电网2015年实际运行数据,证明了本文所提的基于等效聚合的风电接纳能力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型互联电网风电充分接纳的有效措施。本文研究工作对全球能源互联背景下,含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的大型互联系统中长期规划、调度运行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结合先进网络与信息技术,构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推动全球清洁能源高效开发、配置、利用,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能源互联网具有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特点,导致其网络接入环境更为复杂多样,且面临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探讨在能源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引入基于可信计算的主动防御技术,从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智能单元以及网络通信交互3个方向阐述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