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流域是系统治理的最佳单元,在流域层面落实系统治理必须创新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分析了优化流域管理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确立流域管理协调机制法律地位的立法建议,为实施面向系统治理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外主要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有所启示和帮助,可借鉴其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治理。通过分析,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启示主要可归纳为:建立统一、高效、集权的综合管理机构,负责流域水环境的统一治理;加强立法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制定科学、明确的治理目标和规划;充足的治理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
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莱茵河、五大湖、多瑙河等跨国界河流以及美国田纳西河、英国泰晤士河、意大利波河等跨省界河流的水污染治理机制,分析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水污染治理,建立一种跨界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注重流域水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设立流域水资源管理协调与咨询机构,鼓励公众参与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从4方面为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提供借鉴:①水污染治理机构组成的多元化;②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多层次;③消费者协会参与水资源管理;④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建议中国的跨界水污染治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建立统一管理、垂直领导的流域管理体制;②加快流域立法进程;③流域投资运行机制市场化;④建立流域企业化管理体制;⑤优化流域管理机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4.
从海委水政监察队伍设置与职责定位、巡查监管、联合执法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水行政执法装备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海委水行政执法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水法律法规支撑薄弱且流域综合立法较少,专职水政监察人员少,水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仍存在短板,与地方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4个流域水行政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的新形势,从加强水行政综合执法机制顶层设计、出台流域综合立法,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协作机制,提升水政监察队伍信息化、数字化能力建设和进一步探索海委与地方沟通协调机制4个方面提出海委水行政执法的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5.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特拉华河流域管理体制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拉华河流域实行协调式综合管理体制,能够协调各签约方利益,其特点是:拥有专门的流域立法、设置了议会式的机构、建立了流域管理委员会与其他相关流域管理机构之间的管理机制等。针对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借鉴特拉华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修订和完善流域相关法律和改革流域管理机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流域视角下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  牛桂敏 《人民长江》2019,50(9):6-12
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是海河流域建设的核心与立足点,探寻三地联防、联控、联治措施与协同机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三地分治水污染的局限性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扎实区域协同、迈向流域共治"的流域化治理理念。通过剖析海河流域治理瓶颈,发现瓶颈主要在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水资源压力,流域权威机构和顶层立法缺失的管理矛盾,以及局部性工程和阶段性补偿的治理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从流域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方面提出一体化实现路径,即从统筹配置水资源量、制定流域水环境目标、重塑流域管理机构、确立统一流域法体系、发展一体化治理模式、深化多元长效补偿机制6个方面,解决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合作不彻底的问题。流域一体化理念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为海河及类似跨界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北运河流域市区共管体制和运行管理的现状,各区管理段(中心)不同程度存在人员、技术、资金逐步弱化问题,与当前水利部提出的强化流域管理的要求存在矛盾和差距。进一步构建“流域治理+市区协同”流域治理机制,对于实现北运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强化空间管控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研究流域治理政策支撑、人员结构、资金保障及界限边界等现状,提出了建立“流域治理+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维护标准、强化联动执法、强化市民参与等举措,切实提升了管护水平,降低了社会投诉率,为流域管理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历经20年努力,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斐然成效,但各地仍然面临持续的治理压力,而相关参与治理主体因为各自职能短板,加之缺乏明晰的协作规则,尚未形成持续应对的长效机制。建议引入公私协作的治理理念,建立权责明确、分工配合、职能互补的综合治理机制,促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在第二届永定河论坛"主题演讲"单元,来自国家部委及相关研究机构、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的领导、专家围绕"以一体化思路提高政策协同,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从以市场化推进流域治理一体化、流域治理中流域机构的作为、打造"两山"双向转化先行示范区、建立重要流域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机制、创新探索高质量治理模式等多个角度,总结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索实践中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共同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discusses some insights for adaptive lak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 Based on evidence from 46 advanced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 (PWS) projects implemented in 16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n interactive govern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evidence, three layers of services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 are distinguished, including (i) ES provided by ecosystems; (ii) land‐water conservation services (CS) provided by upstream citizens; and (iii) intermediary organizing services (OS) provided by watershe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The three‐layer service perspective indicates the need for management regime shifts regarding monitoring, funding and governance. A multilayer regime shift between monitoring, funding and governance for lake management also is discussed, using a Bolivian PWS scheme as an illustration. It indicates how lak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can provide intermediary OS to coordinate exchanges between upstream payees and downstream payers. Upstream payees provide land‐water CS to obtain supply‐side payments. Land‐water CS improve water‐related ES to enhance downstream land‐water uses. Downstream payers provide demand‐side payments and benefit from better land‐water use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broaden the vision of managing lakes and their watersheds and to guide policymakers, manag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 adopting adaptive management regimes for both locally and glob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emerging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approach known as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 (PWS) as utilized for lake and reservoir basin governance. PWS is built on the central concept of providing economic incentives to watershed stakeholders to assist in management efforts. It channels conservation payments from downstream payers to finance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upstream payees. The upstream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are expected to enhance ecosystem functions, thereby improving water‐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 desired by downstream stakeholders. Information on 163 PWS projects in 34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the year 2008 was collected and analysed, including their common goals, processes, outcomes, scientific assumptions and socioeconomic rationales. This study recognized one unique PWS characteristic, namely 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e. brokers) in integrating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of upstream payees and downstream paye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ir transactions by means of contracts. Although 75% of the reviewed PWS projects have focused on rivers, and only 10% have considered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similarity of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s performed by lak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PWS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suggests a greater potential for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PWS designs in lake basins. Drawing on components in the field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interpret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within the PWS framework, a three‐part PWS design with 15 steps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for lake basin governance, with a Costa Rican PWS scheme serving as an illustration. This study seeks to communicate the scientific and socioeconomic frontiers for developing locally suitable and integrated watershed governance structures to lak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watershed stakeholder groups.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基于物元可拓理论,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四级评级标准,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相应于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构建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同时,运用构建的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结合淅川县鹳河流域治理项目的数据,对其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通过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流域2010年的流域治理综合效益等级为"中",2013年流域治理效果有所提升,流域治理综合效益等级为"良",两项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当各评价指标值上下浮动10%时,其最大综合关联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评价等级未变,表明物元可拓模型评价结果稳定可靠。研究成果对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流域系统科学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对河流乃至流域影响广度、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对流域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馈关系和博弈关系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以致流域系统治理及其战略研究已经超过传统学科的范畴,亟需建立新的学科支撑体系。本文基于近十年的探索研究,提出了流域系统科学的概念,并对其研究对象、科学内涵、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全面阐释。流域系统科学以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过程为纽带,以行洪输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组成的流域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其基础研究需求包括各子系统内部演化过程与机理、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与协同演化机制、流域系统协调发展策略与战略布局3个层面。流域系统科学以传统学科为基础支撑,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探索制约流域治理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博弈关系,通过全流域系统观测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流域系统治理集成研讨厅,为流域系统治理保护与管理的战略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流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现状,认为公众参与机制是流域统一管理革新的必要保障,提出流域管理的理论依据为市场信托理论、环境公共财产理论、环境权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探讨公众参与机制在流域管理中贯彻实现的两种主要途径:流域委员会制与董事会制。  相似文献   

16.
流域洪水计算模型系统的拓扑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勇  胡和平  田富强 《水利学报》2002,33(5):0081-0086
本文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分析流域洪水计算的拓扑分析方法。此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流域概化为一张节点图,对节点的属性、联接方式以及拓扑关系进行分析,运用邻接表、邻接矩阵和深度优先遍历的方法解决了模型之间的集成问题。该方法能够应用于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当中,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是一个简明但行之有效的流域洪水计算模型系统集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今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主要方向。本文以江西省莲花县巨源小流域为例,对传统小流域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在传统小流域措施体系上进行了拓展,更能适应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要求,为同类型区域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流域是一个以流域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流域各种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平台。数字流域是流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我国流域管理的发展方向。数字流域的总体框架分为数据层、模型层、应用与综合决策层和用户层。根据数字流域系统特点,可以设计正交软件体系、三层C/S、C/S和B/S混合软件体系等3种数字流域软件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文中基于全国1:25万的数字高程数据,利用TOpographic PArameteriZation(TOPAZ)对岚河流域水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符合实际的流域模拟河网,为该流域的下一步水文模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阐明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并分析传统可开采量概念在解决现有问题时的局限性。从提高流域内整体水资源的利用率出发,以实现综合效益最佳,环境负效应最小为原则,以流域内整体水资源的人工调控技术为手段,提出了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并论述其概念的内涵与组成。通过与传统可开采量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新概念所具有的进步性,最后建立了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