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施至诚 《工业催化》1993,1(1):16-26
开发的以较小孔径和较高硅铝比的五元环族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CHP-1型裂解催化剂,用于大庆蜡油或大港直馏柴油的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具有优良的水热稳定性、优越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及较高的低碳烯灯产率。从小试到工业试生产证实催化剂制备工艺可行,重复性好,催化剂物化性能亦能满足流化床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2.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们的生产技术关系到石油化工的发展,随着催化裂解技术的发展,低碳烯烃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本文从生产工艺和催化剂两方面系统介绍了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技术。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石脑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机理;石脑油催化裂解催化剂体系,包括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和复合催化剂及近年来国内外石脑油催化裂解催化剂的科研成果.并对石脑油生产低碳烯烃的催化裂解和蒸汽裂解两种工艺路线进行对比,表明石脑油催化裂解具有先进性,该领域的研究开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市场需求、催化裂解工艺、反应机理及裂解催化剂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研究进展,指出深入研究催化剂孔性质及酸性质与催化裂解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具有梯级孔道分布,活性中心高度可接近性的新型催化剂,将会对低碳烯烃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碳四烷烃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碳四烷烃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催化剂体系、影响因素及催化裂解方式。该催化剂体系包括硅铝酸盐及锆硫酸盐,氧化铝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混合物,负载型催化剂等3种类型。其中分子筛(晶体硅铝酸盐)及其改性催化剂是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除操作条件外,稀释剂、引发和抑制剂和裂解反应方式对催化裂解反应均有影响。催化裂解反应机理与催化剂的种类和反应条件相关。对于酸性分子筛催化剂有2种比较公认的机理:正碳离子机理,自由基与正碳离子机理两种形式。研究表明碳四烷烃,特别是正丁烷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具有良好的低碳烯烃收率,收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试验装置,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 Mt·a-1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所用原料油为原料,考察反应温度和剂油质量比对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性能的影响,在确定的适宜操作条件下研究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重催装置原料在不同催化剂上的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590℃,剂油质量比为7,与降烯烃催化剂和重油裂解催化剂相比,多产丙烯催化剂的低碳烯烃产率可达25.53%,更适合作为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时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烯烃,尤其是丙烯、乙烯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催化裂解的工艺,生产低碳烯烃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生产的趋势。本文结合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对催化裂解催化剂以及我国的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重油催化裂解制丙烯催化剂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对催化裂解制丙烯催化剂进行了反应评价。采用HP6890气相色谱分析裂解气,SP3420气相色谱分析液体产物,并进一步采用色谱质谱分析液体产物组成,催化剂所含焦炭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快速精密定碳仪分析,建立起了一套催化裂解制丙烯催化剂的评价方法,结果证明,该评价方法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适用于重油催化裂解制烯烃的评价。所评价的催化剂的烯烃产率较高,并且随反应温度升高,乙烯产率增加,而丙产率和总烯烃产率有一最大值。反应温度为650℃,剂油比为15,水油比为0.7时,乙烯平均产率达到15.9%,丙烯平均产率达到20.7%,包括丁烯在内的总烯烃平均产率达到44.3%,说明该催化剂的催化裂解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工业催化》2021,29(6)
对高硅铝比ZSM-5分子筛进行成型和改性制得催化剂,并应用于轻汽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反应。借助XRD、SEM、N_2吸附-脱附和NH_3-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分子筛原料和裂解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高于500℃的温度条件下,轻汽油中烯烃可以在催化剂上直接裂解,生成包括乙烯、丙烯和丁烯在内的低碳烯烃。原料组成对轻汽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产物分布影响明显,烯烃含量较高且碳数较低的原料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高温和低空速有助于轻汽油转化和低碳烯烃生成。在温度540℃,压力0.05 MPa和质量空速16 h~(-1)的条件下,轻汽油中烯烃转化率可达69%,低碳烯烃总产率超过87%。  相似文献   

10.
对以石油路线生产低碳烯烃的催化裂解工艺进行了综述。催化裂解结合了传统蒸汽裂解和流化催化裂化的优势,表现出良好的原料适应性和较高的低碳烯烃产率,针对不同的石油裂解原料已经开展了相应工艺技术的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ZSM-5分子筛催化剂、热力学平衡限制和动力学反应条件是催化裂解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研究内容。催化剂研究仍是催化裂解工艺开发的重点,而热力学和动力学是研究反应规律的有效方法,这是今后实现石油烃类定向转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PTT的结构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PTT的结构特征和有关的性能优势及其发展前景。指出PTT的甲基呈螺旋排列,分子链呈"Z"状,易于结晶但不发生晶型转变,使之具有较高的拉伸及回复性,较低的模量,适中的玻璃化温度,良好的抗化学性能及低吸水性等,因而加工条件简单,可纺性好,易于染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相流模型对成品油管道进行数值模拟,以汽油和柴油作为顺序输送对象,分别就直角弯管向上、直角弯管向下两种工况时研究输送顺序、重力、管径、粘滞力对混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面:当直角弯管向上时前行柴油的混油量小于前行汽油的混油量,当油品运行到竖直管道时,前行柴油比前行汽油油品运行的缓慢,前行柴油混油的倾斜角度大于前行汽油混油的倾斜角度;当直角弯管向下时前行汽油的混油量小于前行柴油的混油量,前行汽油混油的倾斜角度大于前行柴油混油的倾斜角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直角弯管向上前行柴油时混油运行的最为缓慢。无论是前行汽油还是前行柴油管径越大混油量越小,当管径相等时前行柴油比前行汽油的混油长。该数值模拟与管道实际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选用硬脂酸(HSt)与钛酸酯偶联剂131分别对芳香酸钙(CaT)表面进行处理;观察了处理前后CaT在聚氯乙烯(PVC)中的分散状况与界面结合。研究了CaT对PVC拉伸性能、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T表面未处理,当其含量为4份时,PVC的缺口冲击强度由2.9kJ/m~2提高至3.6kJ/m~2,拉伸强度略有上升;CaT表面经3%HSt处理后,分散性能变好,改性效果明显,当其含量为4份时,PVC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由53.5MPa提高至56.0MPa,缺口冲击强度由2.9kJ/m~2上升至3.7kJ/m~2。CaT表面经2%钛酸酯偶联剂131处理后,界面结合性能明显变好,当其含量为6份时,PVC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由53.5MPa上升至57.5MPa左右,缺口冲击强度由2.9kJ/m~2上升至4.05kJ/m~2;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CaT表面处理后,在PVC中分散更加均匀,界面结合得更好,更大程度发挥了刚性粒子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循环冷却水中杀生剂适宜使用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氧化型杀生剂二氯异氰尿酸钠来抑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分别将药剂的投加质量分数、温度、接触时间、pH值等4个因素作为变量对杀生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杀生剂的质量分数对杀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时间。再次是pH值,最后是温度;适宜条件为杀生剂的质量分数4μg/ g,时间6.8 h,温度36℃,pH值为6.8,此条件下杀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均匀沉淀法作为纳米氧化锌铝掺杂的制备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铝离子掺杂量、煅烧温度等反应参数对纳米氧化锌粉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煅烧时间,尿素配比和煅烧温度影响较小;最佳工艺为以OP-10做表面活性剂,锌离子浓度0.3 mol/L,水解时间4h,尿素与锌离子摩尔比为3,水解温度95℃,煅烧温度450℃,煅烧时间2 h,铝离子的最佳掺杂量(以锌离子的摩尔数为基准)5%。对铝掺杂纳米氧化锌进行了XRD、SEM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掺杂效果良好,得到的铝掺杂纳米氧化锌粒径最小可达到20 nm。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运行MBR研究了DO、HRT、C/N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CODMn在2.1—12.8mg/L范围内,C/N为10:1,HRT为5h时,当DO为1mg/L时,TN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56.43%,而DO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进行;控制DO为1mg/L,其余操作条件不变,当HRT为4h,TN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57.29%;C/N为20:1时,MBR对水中的CODMn、NH3-N和TN等的去除率均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膜生物反应器的最佳操作条件是DO为1mg/L,HRT为4h,C/N为20:1。  相似文献   

17.
110 dtex/36f抗菌POY纺丝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干燥温度、纺丝温度、冷却成形条件等对纺丝的影响。指出预结晶温度为160℃,干燥温度为145℃时,干燥效果较好。螺杆各区温度比常规纺丝时低10℃,纺丝顺利。侧吹风速0.37m/s,风温25℃,风湿75%,丝条稳定;上油率达0.9%时,集束性较好。此抗菌纤维抑菌率达99.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裴蓓 《聚酯工业》2002,15(2):49-51
总结了长丝装置卷绕机 4头纺改为 8头纺技术改造。改造方案为 :直径为 15 0mm的螺杆、2 .6mL× 4的计量泵 ,组件等不作变动 ,而主要对喷丝板向下作双丝路处理。改造后生产运行正常 ,满卷率同前 ,丝饼外观成型好 ,质量全部合格 ,产量提高 1倍  相似文献   

19.
熔体直纺聚酯细旦POY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梦桥 《聚酯工业》2003,16(4):21-24
介绍应用Zimmer公司聚酯熔体直纺138dtex/72f、129dtex/72f等规格POY。保持增压泵出口压力12~13MPa,计量泵前压力 5MPa,熔体输送温度290~292℃;喷丝板孔径为0.20mm、长径比为2.5,纺丝温度控制在293~296℃,增加细砂量、改用高目数过滤网;侧吹风风压350Pa、风速0.40~0.50m/s、风温18~20℃;集束位置距喷丝板1100mm,距内风窗0.25m。由1道上油改为2道上油。以卷绕张力应小于0.28cN/dtex来调节丝速,超喂率1.2%~1.5%,卷绕角5.5~6.5°。  相似文献   

20.
潘娣 《安徽化工》2010,36(1):47-48
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为主,配合其它引发剂组成新型复合引发体系。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引发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共聚工艺路线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考查各项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化工艺条件:单体浓度0.0035mol/g,氧化还原引发剂14mg/L,EDTA10mg/L,偶氮35mg/L,体系温度0℃,pH值7.0,聚合物分子量为1.943×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