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自制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ranule MembraneProtein-140,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Z-51,经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分子数及血浆内GMP-140的含量,对临床多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流行性出血热等)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其程度进行了评估,并与血浆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TXB_2及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比较,证实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的测定优于TXB_2及vWF等的测定。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能敏感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是判断血小板活化特异的指标之一,这一方法的建立,将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其它疾病发病机理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SZ-21及SZ-51经直接放免法评估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为,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分子数在脑梗塞急性期呈显著增高(P<0.01),缓解期可恢复正常;血小板膜糖蛋白I_b在质膜上分子数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膜糖蛋白Ⅲ_a及GMP-140的分子数未见显著改变;血浆内血栓烷B_2(TXB_2)的浓度显著升高,TXB_2与6-酮-PGF_(1a)的比值显著增高;血小板数量未见明显改变。结果提示急性脑梗塞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显著增高,血浆内GMP-140的放免测定值可作为急性脑梗塞体外特异性诊断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SZ-21及SZ-51经直接放免法评估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为,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分子数在脑梗塞急性期呈显著增高(P<0.01),缓解期可恢复正常;血小板膜糖蛋白I_b在质膜上分子数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膜糖蛋白Ⅲ_a及GMP-140的分子数未见显著改变;血浆内血栓烷B_2(TXB_2)的浓度显著升高,TXB_2与6-酮-PGF_(lα)比值显著增高;血小板数量未见明显改变。结果提示急性脑梗塞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显著增高,血浆内GMP-140的放免测定值可作为急性脑梗塞体外特异性诊断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研究慢性肾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及血小板代谢、释放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GMP-140分子数均明显升高,血浆TXB_2及β-TG显著升高;尿毒症患者血浆β-TG显著升高,血浆TXB_2较正常对照为低,而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GMP-140分子数未见明显变化;慢性肾小球肾炎 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均有明显变化,且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研究慢性肾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及血小板代谢、释放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GMP-140分子数均明显升高,血浆TXB_2及β-TG显著升高;尿毒症患者血浆β-TG显著升高,血浆TxB_2较正常对照为低,而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GMP-140分子数未见明显变化;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均有明显变化,且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经放射免疫法来评估1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为:(1)哮喘发作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在质膜上表达显著增高(P<0.001),血浆内GMP-140的分子数也显著升高(P<0.001),而血小板膜糖蛋白Ⅰ_b及Ⅲ_a的分子数无显著改变(P>0.05);(2)血浆内血栓素B_2(TXB_2)的浓度呈显著升高,TXB_2与6-酮-PGF_(1a)的比值显著增高(P<0.01);(3)血小板α-颗粒释放产物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因子4(PF_4)的血浆浓度均显著升高;(4)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哮喘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显著增高,为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经放射免疫法来评估1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为:(1)哮喘发作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在质膜上表达显著增高(P<0.00),血浆内GMP-140的分子数也显著升高(P<0.00),而血小板膜糖蛋白Ⅰ_b及Ⅲ_a的分子数无显著改变(P>0.05);(2)血浆内血栓素B_2(TXB_2)的浓度呈显著升高,TXB_2与6-酮-PGF_1α的比值显著增高(P<0.001);(3)血小板α-颗粒释放产物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因子4(PF_4)的血浆浓度均显著升高;(4)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哮喘发作时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显著增高,为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25)I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性单抗SZ-51,来检测12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数呈显著性下降,以血透2h为最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血透30min开始升高,血透2~3h达高峰,血透结束时基本恢复到血透前水平;而血浆内GMP-140分子数血透3h才开始升高,血透结束时达高峰,血透结束后24h接近血透前水平;血浆β-TG浓度血透早期降低,血透晚期又增高;血浆TXB_2浓度血透30min明显增高,血透2h达高峰,血透结束时仍较血透前为高。结果提示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存在一过性的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125)I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性单抗SZ-51,来检测12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数呈显著性下降,以血透2小时为最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血透30分钟开始升高,血透2~3小时达高峰,血透结束时基本恢复到血透前水平;而血浆内GMP-140分子数血透3小时才开始升高,血透结束时达高峰,血透结束后24小时接近血透前水平;血浆β-TG浓度血透早期降低,血透晚期又增高;血浆TXB_2浓度血透30分钟明显增高,血透2小时达高峰,血透结束时仍较血透前为高。结果提示血透过程中体内血小板存在一过性的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二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建立了血浆内GMP-140含量测定的免疫放射分析法,对急性心肌梗塞、体外循环及库存血小板血浆内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此法能检出1ng/mL纯化的GMP-140,正常血浆内GMP-140浓度为10±4.5ng/mL,男性与女性间无显著差异。体外循环中血浆内GMP-140呈一过性升高,以转流结束后2h为高峰,它的升高与血小板数成负相关(r=-0.81,P相似文献   

11.
利用二株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建立了血浆内GMP-140含量测定的免疫放射分析法,对急性心肌梗塞、体外循环及库存血小板血浆内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此法能检出1ng/mL纯化的GMP-140,正常血浆内GMP-140浓度为10±4.5ng/mL,男性与女性间无显著差异。体外循环中血浆内GMP-140呈一过性升高,以转流结束后2h为高峰,它的升高与血小板数成负相关(r=-0.81,P<0.01);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浆内GMP-140浓度显著升高,3d内达高峰,且与病程相关;血浆内GMP-140浓度随库存血小板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总之,这些结果提示:用二株抗GMP-140单抗能可靠地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血浆GMP-140的水平是诊断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病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Z-51来检测10例体外循环不同时间段体内血小板的活化及破坏程度。体外转流中体内血小板数呈显著性下降,以转流结束时为最低;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转流开始就显著升高,转流结束至鱼精蛋白中和达高峰,术后2h恢复正常;而血浆内GMP-140的浓度,于转流结束才开始升高,术后2h达高峰,术后24至48h恢复正常;血浆内TxB_2于肝素化后及转流开始出现第一次高峰,转流结束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出现第二次高峰,术后2h恢复正常;6-酮-PGF_(lα)无显著性改变;血小板因子4于转流后开始升高,转流结束达高峰,术后24h恢复正常;vWF于转流结束开始升高,术毕与术后2h为高峰,24h恢复正常,这一结果阐明了体外循环中体内血小板存在一过性的活化及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同位素~(125)Ⅰ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建立了直接测定全血内活化血小板的放射免疫法,该法敏感性高,能检测出含有2%的活化血小板,在50例正常人中,只有极少的GMP-140分子暴露在循环血小板表面;10例体外循环患者,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呈一过性升高,尤以转流结束为高峰;1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GMP-140分子与其四个不同的病期相关,以休克期为最高,恢复期降至正常范围;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GMP-140分子数与AMI的病程相关,GMP-140在AMI后第48小时达高峰;GMP-140分子在哮喘发作时亦呈显著升高;但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n=11)中未见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单克隆抗体SZ-51能可靠地检测体内的活化血小板,该项研究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其它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位素~(125)I标记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建立了直接测定全血内活化血小板的放射免疫法,该法敏感性高,能检测出含有2%的活化血小板,在50例正常人中,只有极少的GMP-140分子暴露在循环血小板表面;100例体外循环患者,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呈一过性升高,尤以转流结束为高峰;1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GMP-140分子与其四个不同的病期相关,以休克期为最高,恢复期降至正常范围;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GMP-140分子数与AMI的病程相关,GMP-140在AMI后第48小时达高峰;GMP-140分子在哮喘发作时亦呈显著升高;但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n=11)中未见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单克隆抗体SZ-51能可靠地检测体内的活化血小板,该项研究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其它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检测其代谢及释放产物的变化。~(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时,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多,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但血小板膜糖蛋白Ⅰ_b和Ⅲ_a未见明显改变;当剂量为2.5Gy时血浆内血小板TXB_2的产生及释放就呈显著升高;γ射线剂量大于5Gy时,血浆内vWF的浓度显著升高。结果提示:~(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后,可激活体外的血小板,导致后者代谢旺盛,内容物释放增多。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检测其代谢及释放产物的变化。~(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时,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多,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但血小板膜糖蛋白Ⅰ_b和Ⅲ_a未见明显改变;当剂量为2.5Gy时血浆内血小板TXB_2的产生及释放就呈显著升高;γ射线剂量大于5Gy时,血浆内vWF的浓度显著升高。结果提示:~(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后,可激活体外的血小板,导致后者代谢旺盛,内容物释放增多。  相似文献   

17.
在评估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McAb)SZ-51与体内血栓结合能力的基础上,用~(99m)Tc标记单抗SZ-51对犬颈内动脉血栓模型进行免疫显像。结  相似文献   

18.
杜同信  龚和禾 《核技术》1995,18(11):702-704
应用单克隆抗体SZ-51,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94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活化分子数。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组患者血小板GMP-140分子数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12h的血小板GMP-140的活化分子数比治疗前1h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在血栓导向显像诊断方面,利用自制的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经~(131)I标记后行血栓显像,在体外~(131)I-SZ-51能与人的血栓结合。鉴于单抗SZ-51与犬的活化血小板有交叉反应,制备了犬的股动、静脉血栓模型并用SPECT显像,以血栓与血液的放射性比值(T/B)为指标。结果显示:注入~(131)I-SZ-51后不同时间段,股动脉、静脉血栓的T/B比值均呈显著升高,至4h后达饱和,且股动脉血栓显像优于股静脉血栓显像;而~(131)I-IgG组,股动、静脉血栓均未见显像。此结果与注入示踪剂24h后离体血栓的T/B是一致的,从而阐明了单抗SZ-51具有导向定位体内血栓的能力。在导向溶血栓研究方面,利用~(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作为溶栓指示剂,研究了单抗SZ-51与溶栓剂尿激酶嵌合分子的溶栓效率。首先单抗SZ-51经木瓜蛋白酶消化获得抗体的活性片段Fab,与纤溶剂尿激酶的B链经化学双功能交联剂SPDP交联后,发现嵌合分子的体外溶栓率较尿激酶高3~5倍,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消耗量减少,提示溶栓率的提高与嵌合分子的选择性增高有关,这种新型的嵌合分子将为体内特异性溶栓剂的研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51例癌症或肿瘤病人经~(60)Co放射治疗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变化。血浆TM和vWF抗原分别用免疫放射法和ELISA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病人在放疗期间,血浆中TM水平增高,并依赖于照射剂量的大小,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血浆TM水平与照射剂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2)。而在放疗期间病人血浆vWF水平则比放疗前降低,血浆vWF水平与照射剂量之间呈负相关(r=0.69)。得出:~(60)Co常规放疗可引起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浆TM作为检测放疗病人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要比血浆vWF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