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含球关节间隙对空间连杆机构动态性能的影响,建立含间隙的球关节运动学模型,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含球关节间隙的RSSR空间机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关节接触力模型、曲柄输入转速、间隙尺寸等因素对机构的动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关节接触力模型,对仿真结果影响较大;球头与球窝的碰撞接触点主要分布在间隙球的两个局部区域;间隙尺寸对机构摇杆输出角加速度波动以及球关节接触力影响最大,间隙尺寸的大小与摇杆角加速度、关节接触力大小的变化呈现非线性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全面考虑空间可展机构铰单元中的轴向和径向间隙,从三维间隙铰节点几何构形出发,给出销轴和轴套间在销轴轴向和径向最小距离的解析表达.构造了三维间隙铰节点接触与分离的切换点判别条件,考虑销轴和轴套“分离”和“接触”的2种状态,法向接触力采用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摩擦力采用Coulomb摩擦模型,分段建立了含三维间隙铰节点可展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对含三维间隙铰节点可展桁架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销轴和轴套间不仅发生桁架平面内的接触碰撞,而且径向间隙导致桁架平面外也产生波动的接触碰撞,瞬时的接触力可达理想铰十几倍.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机床滑动导轨副加速退化试验中的磨损机理,建立了滑动导轨副在实际工况下的受力变形模型并计算得到导轨接触面间的接触力.设计了加速磨损退化试验,并基于Archard模型建立了机床滑动导轨副实际工况下磨损计算模型,主要建立了床身导轨接触面磨损模型.基于理论模型,采用加大滑动导轨负载力水平的方法,对加速磨损退化试验中的滑动导轨床身导轨接触面的磨损量和磨损曲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指导实际的加速磨损退化试验参数设计和根据高负载下试验获得的床身导轨磨损量预测工作负载下的磨损.  相似文献   

4.
针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和曲面工件接触时难以得到恒定接触力的问题,建立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曲面工件的接触模型.构建曲面接触力坐标系与机器人传感器测量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利用基于概率动力学模型的强化学习(PILCO)算法对模型输出参数与接触状态的关系进行学习,对部分接触状态进行预测,强化学习根据预测的状态优化机器人位移输入参数,得到期望跟踪力信号. 实验中,将强化学习的输入状态改为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平均值以减少接触状态下信号的干扰.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ILCO算法在迭代8次后能够得到较稳定的力,相比于模糊迭代算法收敛速度较快,力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减少了29%.  相似文献   

5.
摘 要:针对离心搅拌机工作中搅拌刀和腔体磨损失效问题,本文建构 EDEM 离散元 Archard 磨损量模型,通 过实验验证了磨损模型的可靠性,并实现了离心搅拌机磨损预测。通过统计不同时间网格各颗粒数量,进行了 搅拌过程离散系数分析,得到了离心搅拌机的均质化效果变化规律。通过建立 JKR 颗粒接触模型,得到了离心 搅拌机接触能量情况,探究了各部位的接触能量强度分布规律。通过引入 Archard 磨损模型,得到了离心搅拌 机各部位磨损量,探究了各部分磨损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离心搅拌机均质化效果随时间降低,符合实际 工作要求;磨损和接触能量强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搅拌容器(下)以及搅拌盘处为强度集中区域,接触能量以 法向为主。搅拌容器(下)上呈环状分布,峰值强度区域为容器底部和搅拌盘下方容器壁。搅拌盘主要强度分布 在刀具末端,并且由刀具 2 承担绝大多数磨损;在磨损分布特征上,模拟实验结果和实际实验具有良好的一致 性。该研究对离心搅拌机的磨损失效以及后续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燃机凸轮挺柱磨损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凸轮挺柱机构是内燃机的重要零件副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内燃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以凸轮挺柱这时典型的高副机构为研究对象,在Archard磨损计算基础上,考虑了表面形貌对凸轮机构的摩擦磨损的影响,并建立了表面形貌模型。根据凸轮挺柱作用时的实际工况,利用有元(FEA)应用软件对凸轮挺柱进行建模,分析了和计算其在不同接触位置时的表面接触应力。利用C语言编程对磨损量进行计算,最后配以磨损实验加以验证并修正磨损系数,从而建立了内燃机凸轮挺柱在边界润滑状态下的考虑表面形貌摩员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计算方法,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用于凸轮挺柱耐磨性设计和预测零件寿命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球面关节间隙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陈修龙,崔梦强

(山东科技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266590)

创新点说明: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面机构中转动副间隙的动力学,而考虑空间并联机构的球铰间隙动力学的研究较少。本文提出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空间球面关节间隙并联机构动力学方程的一般方法。以含球面关节间隙的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球铰间隙的运动学模型和接触力模型。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系统地推导出具有球铰间隙的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间隙处摩擦系数对4UPS-UPU球铰间隙并联机构动态响应的影响。当前针对空间机构混沌现象的研究较少,本文也着重研究了球铰间隙处和机构动平台的混沌现象,利用Poincare映射、相图和分岔图分析了间隙值和摩擦系数对间隙关节和机构动平台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研究目的:

随着机械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设备高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由于间隙的存在,机械设备会产生振动、磨损、噪声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零件变形和损坏,影响加工精度,降低机械效率。间隙的存在对空间并联机构动态响应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球铰在空间机构中应用十分普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较准确地预测含球铰间隙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特性,为机构的间隙参数设计、混沌控制和之后的润滑磨损分析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首先建立球铰间隙的运动学模型,并采用L-N模型建立了机构的法向接触力模型,利用改进的库仑摩擦模型建立了机构的切向摩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了考虑球铰间隙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其次,利用MATLAB软件分析了考虑球铰间隙的并联机构在不同摩擦系数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利用相图、庞加莱映射和分岔图研究了机构在不同间隙值和不同摩擦系数下的非线性特性。最后,利用ADAMS软件对含球铰间隙空间并联机构动态响应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结 果:

随着间隙处摩擦系数的减小,含球铰间隙空间并联机构的动态响应峰值和振动频率增大,机构的输出精度降低。随着摩擦系数的减小,球铰关节处的运动由周期状态变为混沌状态,但是该机构动平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存在混沌现象。随着间隙值的增大,机构动平台始终处于单周期运动状态,球铰关节处只存在准周期运动状态,不存在混沌现象。

结 论:

1)系统地描述了球铰间隙关节处的几何关系。提出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具有球铰间隙4UPS-UPU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方程的一般方法,并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其动力学方程。

2)分析了摩擦系数对4UPS-UPU球铰间隙并联机构动态响应的影响。分析了机构动平台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以及间隙关节处的接触力。在前三条曲线中,摩擦系数对加速度的影响最大,其为机构间隙参数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研究不同因素下4UPS-UPU球铰关节间隙空间并联机构的混沌特性。随着间隙关节处摩擦系数的减小,其间隙关节处的运动状态变得不稳定;当摩擦系数减小到一定值时,关节处会出现混沌现象。然而,该机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存在混沌现象。随着间隙值的增大,机构动平台始终处于单周期运动状态;球铰关节处只存在准周期运动状态,不存在混沌现象。结合这两个因素的分析可知,间隙值的变化对机构的影响较小,机构动平台的稳定性远高于球铰关节处的稳定性。发现合理的间隙值和摩擦系数有利于机构的稳定。

关键词:空间并联机构;球铰间隙;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考虑杆件弹性和三维间隙铰机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能准确预测太空中可展机构的展开性能,在动力学模型中同时考虑杆件弹性和三维间隙铰的影响.间隙铰通过“T”字形杆件模拟,接触力采用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分别考虑理想铰、三维间隙铰以及杆件弹性3种情况对可展桁架的一个单元进行展开过程数值仿真分析.设计了一个桁架单元装置,通过实验初步验证杆件弹性和间隙铰对机构动力学的非线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间隙铰中存在径向和轴向碰撞接触力,轴向碰撞接触力影响桁架平面外稳定性,杆件弹性振动效应使能量发生转移,减小了最大碰撞接触力,加剧了轴套和销轴之间的碰撞接触次数.  相似文献   

9.
Kriging模型在齿面磨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快速准确地对齿面磨损进行预测,考虑双齿啮合区的载荷分配并用Kriging方法建立了新的磨损数值仿真模型.基于Winkler弹性模型和轮齿啮合原理得到磨损量计算所需要的压力分布及啮合速度,在确定压力分布时考虑了由磨损带来间隙的影响,并对所需的载荷进行了动态分配;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推导齿轮的磨损量数值仿真模型,得到了不同磨损次数下轮廓各个啮合点处的磨损深度;用Kriging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磨损与齿轮参数的关系代理模型,研究不同初始样本量下代理模型的逼近程度和拟合优度.算例计算结果表明:磨损量随磨损次数增加逐渐累积,参与啮合的齿廓各个位置的磨损量均不相同,节点处最小,越靠近齿根越大,主动轮(小齿轮)大于从动轮(大齿轮);综合比较3个初始样本量训练得到的Kriging模型表明,最小样本量为100时逼近程度和拟合优度都满足要求,并可预测未来的磨损量.采用Kriging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克服了磨损数值仿真模型计算耗时长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铣削颤振不仅会导致加工零件表面产生振纹,降低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而且会加剧刀具的磨损和降低机床的寿命.针对加工过程中球头铣刀的刀具姿态对颤振的影响,构建刀具姿态影响下的铣削动力学模型,运用三阶牛顿-埃尔米特插值全离散法对铣削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系统状态转移矩阵.用Floquet理论判断铣刀在不同刀具姿态下的铣削稳定性,构建球头铣刀的刀具姿态稳定性预测图.试验确定水平向上走刀方式稳定性最好,工件表面粗糙度最低,验证了稳定性预测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含球面副间隙的5-PSS/UPU并联机构的动态特性,建立含多个球面副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的刚体动力学模型. 基于“接触-分离”二状态模型建立含球面副间隙的运动学模型;基于改进的接触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模型建立运动副元素之间的法向与切向接触力模型,进一步将接触力转化到运动副元素对应的部件质心;采用牛顿-欧拉法并结合拉格朗日乘子建立含间隙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仿真分析其动态特性,计算得到间隙分别为0.05、0.10、0.20、0.40 mm时的动平台角加速度均方根误差(RMSE)指标,分别为40.046、65.385、98.489、145.715 rad/s2. 结果表明,在存在多个球面副间隙的情况下,当间隙增加时,空间并联机构的动态性能严重退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栓接结合部在多螺栓耦合作用下接触表面压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提出基于接触表面非均匀压强分布的栓接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假设栓接接触表面在宏观尺度上为平滑表面,基于有限元方法获得表面压强分布规律。栓接表面微观尺度上为粗糙表面,采用分形接触理论,建立基于表面接触压强的栓接结合部法向和切向刚度阻尼模型。构建框型栓接结构件实验装置,并通过模态测试获得栓接结构件在不同预紧力下的固有频率和频响函数。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栓接结合部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3.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wear depth of gears, where Archard''s wear equation and a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are combined to establish a wear calculation model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The dynamic meshing force, determined by the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and the sliding coefficient are used by Archard''s wear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surface wear. Then the dynamic meshing force and sliding coefficient would be re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surface wear state. After repeated itera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and fluctuation of the meshing force increase first, then decrease, and eventually maintain stabil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wear. A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wear depth, its fluctuation also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lines. Fin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wear depth becomes V-shaped. Comparing the trends of the two factors, it is clear that the meshing force and wear depth are closely related. Moreover, the wear rate maintains a higher constant value first and then declines to a lower constant value.  相似文献   

14.
评定钢丝的微动摩擦磨损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点接触式提升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建立了钢丝绳中钢丝的微动磨损模型.在自制的钢丝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微动磨损实验,考察了接触载荷、微动时间和振幅的变化对钢丝试样磨损深度的影响,并用综合参数pv值和pvt值评定微动磨损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微动时间下磨损深度随pv值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接触载荷下磨损深度随pv值增大而减小,磨损深度和综合参数pvt值之间基本成线性关系.同时通过微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变化、磨损产生的磨屑以及磨痕形貌,分析微动磨损过程中磨损机制随微动实验条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李剑锋,王三民,李博,智常建,彭麒安

(西北工业大学 机电学院,西安 710072)

创新点说明:

1.为精确研究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机构的动力学性能,通过考虑间隙转动副元素之间的运动规律建立了该运动副的运动学模型。

2.在Floures接触力模型和LuGre摩擦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正方形组合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并采用Baumgarte提出的稳定约束法来解决积分过程中的约束违约现象。

3.采用具体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简化了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过程,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

为精确研究该机构的动力学性能,通过考虑间隙转动副元素之间的运动规律建立了该运动副的运动学模型,分析运动副间隙对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机构动力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通过考虑间隙转动副元素之间的运动规律建立了该运动副的运动学模型;其次,在Floures接触力模型和LuGre摩擦力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考虑间隙转动副元素之间的切向和法向接触力;最后,建立了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正方形组合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并采用Baumgarte提出的稳定约束法来解决积分过程中的约束违约现象,运用Matlab对具体算例计算和分析。

结果:

结果发现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结构转动副随着间隙值的增加,正方形可展机构动态曲线的变化范围更大,波动幅值较大,预测随着间隙值的继续增加,碰撞过程会更加严重,直至机构失效。表明运动副间隙对正方形组合机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

结论:

1.基于接触-分离-碰撞过程,成功地将运动副间隙效应引入到正方形可展机构的动力学模型中,分别采用Floures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力模型计算接触碰撞力,并使用Baumgarte稳定约束法有效的避免了积分过程中产生的约束违约现象。

2.含间隙正方形可展机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表明:机构动力学行为的计算需要考虑运动副间隙效应对的影响。

3.通过对间隙值分别为0.25mm和0.5mm的分析可知:随着间隙值的增加,正方形可展机构动态曲线的变化范围更大,波动幅值较大,随着间隙值的继续增加,碰撞过程会更加严重,直至机构失效。

关键词:正方形单元及其组合机构,间隙,Floures接触力模型,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上通过改变钢轨曲率半径研究了曲线半径对地铁钢轨磨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钢轨磨损量增大,磨损深度和宽度均有所增加;钢轨曲率半径较小时,轮轨间存在蠕滑行为,钢轨承受的横向水平力和摩擦力均增大,这将导致钢轨接触面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和表面硬化。  相似文献   

17.
Combining the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LTCA) method and the gear dynamic model, a wear prediction model for spur gears with tip relief is established. The simulated wear depth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a published reference.Based on the wear profile, the mesh stiffness and the tooth root stress obtained from the proposed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Relative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computation time. The effects of the tip relief and surface wear on the meshing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The tip relief can greatly decelerate the surface wear. Appropriate tip relief and slight wear can decrease the tooth interference and reduce the system vibration.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the rotational speed on the wear depth are also studi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si-static model is applicable to wear prediction when the rotational speed is away from the harmonic resonance peak.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小型卫星立式对接测试平台的动力学特性,对测试平台和三爪式对接机构进行了动力学联合仿真,建立了接触瞬间滚转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和试验系统坐标系,分析了接触点的作用力,采用质量动代换的方法对运动装置进行简化,建立了对接初始条件下滚转装置的动力学方程.依据Hertz弹性碰撞模型理论,利用ADAMS软件分别在正碰和斜碰状态下选取两组对接初始条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条件下的球关节运动学特性及受力状况是不同的,球关节质心处的受力随着初始角度的增大而变大,而且运动学特性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