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负载非贵金属制备了汽油吸附脱硫剂,利用固定床动态吸附法对脱硫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分别考察了脱硫剂制备条件及固定床动态实验条件对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含量为3.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1.0~2.0h,吸附温度为120℃,吸附空速为3.0h^-1时,脱硫剂的脱硫率最高,可达55.60%。活性炭载体经硝酸处理后,负载活性组分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该脱硫剂更有利于FCC汽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脱除。  相似文献   

2.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温度和氧浓度对一种商用中温氧化锌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二次硫化实验,应用TPO,XRD,BET方法对再生前后脱硫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锌脱硫剂经600℃空气气氛下再生具有良好的二次吸附硫容量;再生脱硫剂的织构对脱硫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微量硫酸盐的生成造成了脱硫剂的再生不完全;600℃再生脱硫剂孔径小于10nm的微孔基本不变,而大于10nm的孔明显降低,导致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Fe2O3为脱硫活性相、活性炭为载体,采用二次浸渍法制备了吸附 催化氧化耦合脱硫剂,并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上考察了该脱硫剂的脱硫性能。采用XPS手段分析了H2S脱除前后耦合脱硫剂物种的配位方式。结果表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实现了Fe2O3纳米尺度的分散;耦合脱硫剂的脱硫过程为吸附氧化和催化氧化作用的协同过程,其对H2S的一次穿透硫容可达243%,远高于单纯活性炭的脱硫活性。脱硫产物为FeS、Fe2(SO4)3及单质硫。耦合脱硫剂对不同的有机硫化物均有一定的脱除效果,且在N2气氛下可实现部分再生。  相似文献   

4.
对独山子石化公司加氢重汽油中的硫醇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加氢重汽油中硫醇主要为正戊硫醇、正己硫醇和C7异构硫醇.采用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BXMC,以不同硫醇含量的加氢重汽油为原料,在实验室采用100mL固定床装置进行脱硫醇工艺评价试验,考察了体积空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工艺条件对脱硫醇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1000h寿命试验.结果表明,体积空这是影响脱硫醇效果的关键因素,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对脱硫醇效果的影响较小,固定床脱硫醇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体积空速1.5 h-1、反应温度45℃、反应压力0.1 ~0.3 MPa,活化剂加入量100 ~200 μg/g.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1000h寿命试验期间,能够将加氢重汽油中的硫醇质量分数降至10 μg/g以下,说明该脱硫醇催化剂对加氢重汽油中的二次硫醇有较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2016,45(12):148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负载具有加氢活性的金属钨和镍制备了系列脱硫剂,以二甲基二硫的正己烷溶液为模型液化气,采用固定床吸附评价方法,考察了金属负载量、吸附温度、吸附压力及液态空速(LHSV)对吸附剂穿透硫容(CS)的影响及加氢工艺条件对脱硫剂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金属负载量的增加,脱硫剂的CS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负载15%(w)WO_3和3%(w)NiO(FL-3)时,脱硫效果最佳;结合BET分析及脱硫剂CS数据可知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存在。最优吸附条件为:25℃,1 MPa,LHSV=1 h~(-1);最优再生条件为:200℃,2 MPa,H2气态空速为1 000 h~(-1),脱硫剂可充分再生。  相似文献   

6.
刘天栋 《石化技术》2023,(7):240-241
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气体分馏装置按四塔流程设计原料为脱硫脱硫醇后的催化裂化液化气。近期,由于脱戊烷塔塔底结焦导致的质量流量计堵塞、MTBE总硫偏高、MTBE产品浓度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结焦物的分析,判断其组成为降解贫胺液的聚酰胺类物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的部分二硫化物、不饱和聚合烃类物质的混合物,通过降低催化裂化反应苛刻度,提高胺液浓度同时试用高效脱硫剂,并在定期清洗脱戊烷塔底冷却器,增上塔底过滤设施等一系列设施,戊烷出装泵入口堵塞减缓,换热水用量下降,MTBE质量改善,气分装置脱戊烷塔装置运行周期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7.
硫醇多存在于沸点200℃以下的石油馏分中。目前国内外流行的脱硫醇方法设备多,投资较大。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得到了一种脱硫醇效果好的脱硫剂,可使煤油中硫醇性硫含量降至5ppm以下。这种脱硫剂是将少量的Na_2CrO_4及CaCrO_4分散在以MgO、CaO、Fe_2O_3、Al_2O_3、SiO_2组成的固体碱载  相似文献   

8.
在固定床反应条件下,对制备的ZBDS脱硫剂的动力学进行了实验测定。动力学实验基本条件:常压反应,硫化物体积分数为0.02%-0.04%,温度为20-60℃,脱硫剂平均粒径为0.25mm(60-80目),脱硫剂添加量为0.1g。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得到了固定床反应条件下动力学实验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经验动力学方程。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进行残差分析、决定性指标ρ^2和工程F检验,结果表明:在本动力学实验条件下,对制备的脱硫剂所建立的经验动力学方程是工程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改性活性炭脱除FCC柴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炭(AC)经过过硫酸铵预处理后负载CuO作为脱硫剂(CuO/GSAC),用于固定床进行FCC柴油吸附脱硫.研究了空速、过硫酸铵浓度、CuO负载量及固定床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AC负载CuO作脱硫剂(CuO/AC)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空速为2.0 h-1,AC经预处理后脱硫性能提高了16%,最佳过硫酸铵浓度为45%;负载CuO 5%时,CuO/AC脱硫性能最佳,而CuO/GSAC却随CuO负载量的增加脱硫率降低.随固定床温度的升高,CuO/AC和CuO/GSAC脱硫率分别在140 ℃和160 ℃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1%和90%).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化工》2016,(2):41-44
在微分固定床上考察了反应物氧气含量、再生温度对氧化铁基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和快速智能定硫仪对反应物气体氧含量和固定床床层不同位置固体颗粒硫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利用获取的床层中脱硫剂固相硫分布曲线重点计算出不同操作条件下床层反应区高度及移动速率。实验结果表明,O_2含量增加提高了脱硫剂晶粒之间的有效扩散速率,反应区高度以及移动速率变化明显;而再生温度变化对脱硫剂晶粒间扩散系数影响不大,对反应区移动速率影响不及浓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分子筛为载体,经Cu盐改性后制备出吸附脱硫剂,并在实验室固定床吸附脱硫评价装置及工业侧线评价装置上,分别考察了所制备吸附剂对液化石油气(LPG)中硫化物的脱除能力。固定床吸附脱硫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料LPG中的总硫含量为1 200 mg/m3,该吸附剂的穿透硫容达6.20%。工业侧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环境温度、吸附压力为1.0 MPa、吸附空速为0.5 h-1的工艺条件下,当原料LPG中的硫含量从190 mg/m3至558 mg/m3波动时,该吸附剂能将LPG中的硫含量降至1 mg/m3以下;吸附剂经2次再生后,连续运行278 h时,净化后LPG中的硫含量仍小于1 mg/m3。  相似文献   

12.
负载活性炭催化脱除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Ⅱ.脱硫剂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己制备脱硫性能较好的脱硫剂(ZBDS)的再生工艺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湿度为120-160℃的固定床条件下,分别采用N2吹扫、水蒸气吹扫以及N2和水蒸气混合吹扫的方法对脱硫剂进行了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2和水蒸汽混合吹扫的方法能对脱硫剂进行较好的再生,多次再生后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稳定,且再生后脱硫剂的SEM型貌同新鲜脱硫剂相比变化不明显,为实现工业再生脱硫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活性碳纤维用于汽油脱硫醇的研究:Ⅱ.动态吸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验室研究了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作载体负载钴盐后对催化裂化汽油中硫醇的吸附与 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其脱硫醇效果比活性炭作载体负载钴盐好得多;模拟工业生产的无碱脱硫醇工艺,在高空速(8~18h^-1)条件下,前者的脱硫醇能力是后者的6.7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ZnO 活性炭吸附脱硫剂进行Cu改性,并采用XRD、BET、TPR等手段对脱硫剂进行表征。以硫质量分数782 μg/g的胜华炼油厂催化加氢汽油为原料,采用10 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评价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考察Cu的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体积比对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Cu改性吸附脱硫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深度脱硫能力,烯烃饱和也得到了较好的抑制;最优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1 MPa、液体空速10 h-1、氢/油体积比100。Cu负载量为4%的Cu改性脱硫剂ADS Cu 4具有优异的脱硫性能,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得到硫质量分数低于10 μg/g且辛烷值损失仅为03个单位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1978年5月在大连石油七厂,由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主持召开了大庆航煤脱硫醇技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南京石油化工厂等14个单位。会议交流了《航空煤油催化氧化(铜-X 分子筛)脱硫醇试验总结》、《首批F-203催化剂航空煤油脱硫醇生产总结》、《固定床航煤催化氧化(磺化酞菁钴)脱硫醇试验》、《大庆2~#航煤应用磺化酞菁钴脱臭试验、试生产及油品试用小结》等12篇技术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汽油重馏分催化氧化脱硫醇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选择性加氢技术对FCC汽油重馏分进行处理时,有可能产生微量的二次硫醇,其稳定性高,较难脱除.在实验室研究了该二次硫醇被催化氧化脱除的效果.结果表明,离子对型脱硫醇催化剂的脱硫醇活性明显优于常规单一金属钛菁催化剂,复配型活化剂的氧化脱硫醇活性明显优于常规单一型活化剂.以多种加氢催化裂化汽油重馏分为原料进行了1 500h固定床催化氧化脱硫醇试验,结果表明,离子对型脱硫醇催化剂及复配型脱硫醇活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原料适应性及脱硫醇活性,脱后硫醇性硫含量可以稳定在5μg/g以下.该催化氧化脱硫醇工艺可以与加氢技术相配合,用于低硫清洁燃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液化石油气脱硫醇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液化石油气(LPG)脱硫醇存在废碱渣排放量大、总硫含量超标及铜片腐蚀不合格等问题,论述了Merox抽提-氧化脱臭、无碱催化氧化脱臭、吸附法脱臭、络合法脱臭及催化氧化-吸附法脱臭等LPG脱硫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中性氧化铝吸附和无水乙酸脱附的方法制备了几种喷气燃料的吸附胶质(Adsorptive gum)。通过模拟加速储存试验考察了喷气燃料中生成的吸附胶质。采用色一质联用分析法(GC-MS)和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分析了吸附胶质的组成,并探讨了喷气燃料在储存过程中吸附胶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色喷气燃料中的颜色物质全部集中在吸附胶质中,吸附胶质的组成以烷基苯酚类(及其二聚物)和芳香酯类化合物为主。吸附胶质能有效地反映喷气燃料在储存过程中的变质情况,储存中吸附胶质和颜色增加显著,新生成的吸附胶质与储存前燃料中的吸附胶质无显著差别。吸附胶质的产生与喷气燃料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和缩聚反应有关。吸附胶质可能是储存中所产生的不溶物的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硫酸铈铵(ACS)对双介孔二氧化硅(BMMS)进行了改性,制备了Ce/BMMS吸附脱硫剂,对吸附剂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FTIR、~(29)Si-NMR和TEM表征,以模拟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为研究对象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上评价了Ce/BMMS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具有明显的双介孔结构,小介孔集中分布于2.63 nm,大介孔集中分布于4.12 nm,ACS在BMMS上均匀分散。Ce/BMMS(10%)的吸附性能优于BMMS、Hβ、SBA-15、Ce/BMMS(5%)和Ce/BMMS(15%),其饱和硫容量可以达到7.99 mg/g,双介孔的存在和表面酸位的存在提高了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0.
轻烃分馏装置建有固定床脱硫釜4座,由于近年原料轻烃含硫量不断升高,导致脱硫剂实际失效时间比原设计时间大为缩短。为解决上述问题,决定对液化石油气脱硫进行研究,在选择高效液化气脱硫剂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最后在众多的脱硫剂当中,选择出高效的脱硫剂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