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的空间和装饰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6,24(11):193-195
町屋是日本中世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产物.它的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日本传统的自然主义建筑观。该文以“京町家”为例,从建筑用材、布局和室内装饰等多方面探讨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及其对京都等城市的景观意象的影响.平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民居建筑进行了对比,以揭示影响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的一些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例归纳了日本建筑在继承传统意象的主要设计手法,剖析了日本现代建筑对其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并分析了当代日本建筑的传统精神和现代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李旭 《中外建筑》2000,(2):46-47
这是我国一位留日学生写的一篇文章。他从研究日本鹿儿岛县入来山麓武士住宅着手,对入来町的历史与武士住宅的分布、各个时期的特征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对其建筑与环境的特征、庭园的意境等加以考查之后,得出武士住宅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结论。并从传统和现代共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武士住宅的改建和发展的状况。以发展的眼光提出了保持原有的住宅特征并使之成为设计中的重点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4.
顾晶  杨茂川 《山西建筑》2009,35(20):14-15
通过实例归纳了日本建筑在继承传统意象的主要设计手法,剖析了日本现代建筑对其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并分析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当前建筑设计的误区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种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观.同时日本建筑又在不断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使得日本建筑在当代建筑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日本现代建筑是如与其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在保护自己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文化结合、升华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现代建筑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民居有着一些鲜明的共性,但是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民居多少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传统民居中的一个类型:"町家",这种"町家"民居是城市中工商业者的一种商住结合的居住建筑形式,在日本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尤其是京都的"町家"建筑。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者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特质进行了现代解读,这对于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以神社、住宅、茶室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分析在现代主义语境下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质及其建筑体现,并追溯其形成的渊源,发现功用性的特质是日本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这种以山水人文空间为主要意象的中国特色,来自传统文化中结合自然的方位布局规划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空间营建思想。文章验证了文本分析法研究古代城市意象的可行性,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营建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城市建筑的过高相似度导致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断层和自我意识的缺失,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建筑和中国元素的保护利用的思考。不少传统住宅上保留的花纹与雕饰在今天看来不仅颇具特色,而且其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的传统住宅上的花纹与雕饰。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传统场镇蕴含着丰富的 乡土文化资源,本文归纳了传统场镇空间所 具有的山水意象、街市意象与文化共生意象 特征并以洛带古镇的更新设计为例,对构 成空间意象的实体要素诸如街道、界面、 区域、节点与标志建筑的可识别性等方面进 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在乡土人居环境的建设 中,如何营造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的传统 场镇空间意象。  相似文献   

13.
王富强  周旭丹 《山西建筑》2010,36(13):30-31
以国内外对风貌建筑保护区与城市意象元素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城市意象元素方面对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做了一些探索,指出风貌建筑保护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风貌建筑保护区进行必要的保护、改造与更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城市住宅的居住模式和功能布局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产物。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但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却与中国传统建筑完全割裂,既缺少文化认同,又失去了传统建筑细腻亲切的尺度关系。而中国传统住宅及街巷空间虽然尺度亲切又具有文化特征,但在功能上却又达不到现代生活的品质要求。笔者在沈阳清韵百园项目设计中,试图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及建筑语言提炼并运用于现代高品质的住宅之中,希望找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得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片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当下,我们要以世界城市建设为背景,重新建构北京的城市意象,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保持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城市设计的过程,对几种城市设计的途径做了简单的比较,并着重分析与引伸城市意象途径,预示了城市意象应用的前景。用城市意象的理论分析了意大利圣马可广场和中国成都中山广场的城市意象,将两者进行对比,以理解城市意象途径在现今城市设计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提出城市设计者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意象是研究城市居民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地图与文字则是研究城市意象的最佳工具。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历史地图演变,比较城市形态拓展过程,指出传统城市的空间意象注重实体具象的感受,而近代以来的空间意象则偏重“路径”元素感知,这种城市意象的转变是近代城市转型的体现。同时通过剖析包括张恨水、朱自清、冰心、司马訏等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嬗变,指出近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文化在陪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下江人”影响深刻,“重庆小上海”成为当时的普遍话语。  相似文献   

18.
浅析重庆三峡广场城市意象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奕苇  罗娟 《山西建筑》2011,37(15):21-22
通过追溯城市意象的含义,运用城市意象中的"五要素理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重庆三峡广场的设计中的得失,总结得出城市商业步行广场的意象设计规律,以指导设计人员更好地认识城市、分析城市、设计城市、改造城市。  相似文献   

19.
建筑环境观(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昶 《室内设计》2005,(1):43-48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我国多数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城市建筑环境的延续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许多历史文化城市,大量的传统街区被不加思考地推平,代之以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多层行列式住宅,传统建筑环境遭到彻底的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所见雷同似曾相识的环境形象(图9)。  相似文献   

20.
本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建筑-伊势神宫,传统住宅,茶室、数寄屋,枯山水庭园的设计手法、空间品质、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剖析,挖掘其中所蕴藏的现代性,以此来说明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这一百多年中,现代建筑的进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